[摘要]基于对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创办中文报刊情况的搜索与梳理,以表格的形式浓缩提供海外报刊的信息,并对海外报刊创办的群体及活动特点进行介绍,重点说明海外华侨在创办报刊活动中给予的经济支持及发挥的网络、阵地与桥梁等重要作用,以此歌颂华侨的爱国之情并纪念辛亥革命的成功。
[关键词]辛亥革命 中文报刊 海外
[分类号]G219.29
华人在海外创办中文报刊发端于1856年,旅美华侨司徒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是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之后几十年,中文报刊在世界各地陆续诞生。直到辛亥革命时期,随着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潮,中文报刊开始在海外蓬勃兴起,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这些盎然兴起、充满勃勃生机的海外中文报刊为中国推翻帝制的活动注入了一池春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虽然辛亥革命落幕已近百年,但其历史意义却是历久弥新。笔者通过对大量的书本文献以及网络信息的全方位搜索,将辛亥革命前后在海外创办中文报刊的活动进行全面揭示和深入探讨。
1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的中文报刊
1.1 海外中文报刊统计
清末,随着国内办报活动的兴起,中文报刊在世界各国的创办也掀起了不小的高潮。正是海外这些此起彼伏的革命报刊宣传,才唤起了海外华侨参与中国革命的热情,给予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大力助推,才加快了国民革命成功的速度。笔者通过对丁守和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5辑)、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张于英的《辛亥革命杂志录》、冯自由的《辛亥革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戈公振的《民国初期的重要报刊》以及郎伦友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纪事》等十余种书目和电子资源的检索,共搜集到1895―1917年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刊近300种(版面所限,本文采用80种,见表1)。数据显示,海外中文报刊分布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因中国与日本的人缘和地缘关系,清末国人在日本办报刊共计109种,其中革命报刊65种;其次是美国30余种,新加坡近30种;其他国家相对较少。
1.2 改良派报刊在海外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海外,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该报是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刊物,主编是梁启超,每期寄给在华日侨和上海租界日本洋行,秘密传发。梁启超因与孙中山有接触而遭到康有为的指责后,其编辑《清议报》的权力被剥夺。1899年改良派首先在加拿大创立了保皇会,随后又在南洋、欧美、澳洲等建立了170余个分会,从事保皇和君主立宪等活动,由改良派变为“保皇派”。保皇派在海外的工作之一就是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其报刊分布在海外三个地区:一是日本,由梁启超主持,主要报刊有《清议报》、《新民丛报》、《开智录》等25种;二是南洋,由康有为弟子主持,主要有《天南新报》、《日新报》、《益友新报》、《仰光新报》等25种;三是北美等地,由康门弟子和华侨主持,主要有《新中国报》、《文兴日报》、《大同日报》、《东华报》、《纽约日报》等20种。加上一些文艺报刊和妇女报刊,总计有100种以上。
1.3 留学生报刊在海外
从1898年开始,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送留学生。此后,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怀着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救国图存的想法,负笈东渡。与此同时,一些留学生在海外也创办了一些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1905年以后,留学生所办报刊大多转向革命派,成为革命派的舆论机关。留学生报刊早期主要是宣传爱国救亡、社会改良,灌输新思想、新知识,介绍学术和法律常识等,影响较大,如《浙江潮》、《湖北学生界》、《江苏》、《云南杂志》、《译书汇编》、《游学译编》、《科学一斑》等。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游学译编》、《浙江潮》、《湖北学生界》和《江苏》等。这些刊物把爱国救亡作为中心主题,以激发读者的民族危机感和救国热情。《浙江潮》发刊词明确宣布“不忍任其亡而言之”,要“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奋起救亡图存。一些刊物因为编辑和撰稿人的思想与维新派有着密切关系,没有跳出维新派的藩篱。
1.4 革命派报刊在海外
以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革命派办报刊分为两个阶段,即兴中会阶段和同盟会阶段。革命派在兴中会成立时,只靠口头游说和宣传鼓动;在思想上,国内为封建统治势力所占领,国外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梁所把持。孙中山认识到“欲唤起国民及不为康、梁所感,首须创立宣传机关”,于是从1899年开始办报创刊,开始革命的宣传活动。1900年1月他派人在香港创办了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这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1903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将《檀山新报》改为兴中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东京创办的同盟会会刊《民报》,发行量达到1.7万份。1910年孙中山将同盟会旧金山分会改组为美洲同盟总会,确立《少年中国晨报》为其机关报。1899―1912年期间,革命派在日本、美洲、东南亚、港澳和中国大陆20余个省市陆续创办了约120种报刊,其中日报60余种,期刊50余种。革命派创办的报刊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人会之人,日以百计”,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2 海外中文报刊活动的特点
2.1 没有华侨支持寸步难行
海外中文报刊活动经费多为自筹与捐助,主要依靠兴中会和同盟会会员、华侨、留学生、商人等爱国人士缴纳会费和捐款。海外华侨从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是空前的。革命组织平时的活动、办报、宣传、起义的枪械弹药、起义军的伙食、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旅费等,绝大部分都由华侨供应。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兴中会成立时入会者“缴会底银五元”,此外“每股科银10元,认一股至万股,皆随各便”。一些华侨为了革命情愿倾家荡产。孙眉自愿廉价“售其牛牲一部,以充义饷”;“邓松盛亦尽变卖其商店及农场,表示一去不返之决心”。孙中山在美国的报刊活动,经济上完全依靠黄三德、李是男、司徒美堂等旅美华侨的大力支持,其在回忆辛亥起义历史时说“慷慨助饷,多为华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林家有教授说:“革命要钱,要宣传,要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华侨的支持,兴中会如果没有华侨的参加,孙中山的革命寸步难行。”
2.2 华侨参与创办大量报刊
海外华侨不仅在经济上大力支持革命报刊,还亲自参与创办大量革命报刊,办报积极性高涨。陈少白、伍盘照、李是男、黄伯耀等人的贡献尤其突出。i900年,陈少白奉命创办了革命派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担任社长兼主编。唐琼昌1902年在美国创办《大 同日报》,并将《大同日报》“易帜”,使其成为美洲保皇与革命势力消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09年,黄芸苏、黄伯耀、黄超伍、李是男、温雄飞等在旧金山成立少年学社,出版油印刊物《少年周刊》;1910年少年学社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少年周刊》改为《少年中国晨报》,作为美洲同盟会的机关报。伍盘照是美国旧金山《中西日报》的总经理兼总编辑,曾免费印刷并发行邹容的《革命军》一书。1896年创办的《槟城新报》,是由闽籍侨商林华谦出资所办。1906年闽籍侨商黄金庆、吴世荣创办了《槟城日报》。新加坡华侨陈楚楠1904年与张永福合办了《图南日报》,1907年又创办《中兴日报》。华侨陈新政1910年12月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1914年至在新加坡创办了《国民日报》。可以说,海外创办的中文报刊绝大多数都是华侨出资创办并主持的。
2.3 撰搞者宁可白尽义务
古人即曰“不得一文,何以润笔”。近代已经开始付稿酬了。在官办的北京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上,稿酬可达每千字4―5元。上海的报刊大多是民办的,一般稿酬为每千字1―3元。商务印书馆各杂志的稿酬为最低2元,最高5元。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稿费是大洋5元;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付给每千字5元;胡适是每千字6元,梁启超为每千字20元。由此可见,作者写稿是要给稿费的。可是,在海外创办的报刊,特别是在日本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革命者自办的报刊,办刊经费十分拮据。有的团体学会办报靠筹款和捐献;有的是自费办报刊,开办之初就难以维生;还有的报刊初期发行方式是免费赠阅。许多作者写稿、编辑出版等工作都是义务奉献,都不谈稿费问题。如1906年豫籍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集资创办了《豫报》,虽然不计报酬经营,还是因经费问题被迫中辍,得到刘青霞捐资2万元后才改出《河南》杂志。
2.4 海外报刊是论战的主战场
面对清政府引诱改良以毁革命的阴险手段和改良派坚持君主立宪的顽固立场,1906年4月28日《民报》印行《第三号号外》,刊出“《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首先列出两报辩论的主要条目,然后针对第一种重要论点展开批驳。由此大论战开始,这次大论战的主战场在海外。双方论战的对垒报刊是:在日本,革命派《民报》对保皇派《新民丛报》;在檀香山革命派《自由新报》对保皇派《新中国报》;在旧金山,革命派《大同日报》、《少年中国晨报》对保皇派《世界日报》;在新加坡,革命派《中兴日报》对保皇派《南洋总会报》;在澳大利亚,革命派《警东新报》对保皇派《东华报》;在温哥华革命派《大汉公报》对保皇派《日新报》;在仰光,革命派《光华日报》对保皇派《商务报》;在香港,革命派《中国日报》对保皇派《商报》。陈楚楠在其回忆录中谈及论战的历史时说:“那个时候,笔枪墨炮,此来彼往,杀声四起,把南洋昏聩的同胞,从梦中惊醒起来……一起加入笔战,把保皇党攻击得休无完肤,人心大快。”大论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鸣锣开道。
3 海外中文报刊的历史作用
3.1 编织海外革命宣传网
孙中山坚持革命舆论与武装起义并重,在世界各国时奔波,以成立同盟会和办报刊为第一要务,均以报社作为行动掩护。他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同盟会组织,到1908年,在东南亚各地就建立了同盟会分会或通讯处共100余个,同盟会员也迅速增加,如缅甸有2 343人,越南有1190人,柬埔寨也有230人。他改组或支持创办的海外报刊,如《国民日报》、《檀山新报》、《大汉公报》、《华暹新报》、《中兴日报》、《光华日报》等,有20余种。另有许多革命者和留学生所办的进步报刊,组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会员网和宣传网,同保皇派展开了论战与斗争,为辛亥革命积蓄了舆论准备和革命力量,有力地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3.2 构筑海外活动的阵地
孙中山每扶持创办一个报馆,就等于为革命党人的党务军务增加一个秘密机关、一个舆论阵地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样,除密布于中国周边国家之日本、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国,连美、英、法、德、俄、加拿大等国都建立了同盟会支部或总部。同盟会组织遍布世界各国,亦即辛亥革命的火种撒向了全世界。这些报社不仅成为辛亥革命的活动阵地和联络地点,而且成为发动广大华侨募集经费支持中国革命的活动中心,不但为国内革命活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而且成为在华侨中开展筹款购械、策划武装起义的重要基地。
3.3 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海外中文报刊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媒体,在把西方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向国内传输的同时,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译介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教育体制,启迪国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先进思想和政治制度。大力宣传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学习西方国家鼓励发展商业,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培育了具有坚定爱国意识的华侨代表,促进了华侨独立的政治力量悄然崛起。打开了中国报刊走向世界之门,让传统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进而实现了革命舆论机器的巨大作用,使华侨与报刊成为辛亥革命举足轻重的力量。
综上所述,海外中文报刊的革命活动,摆脱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把革命火种撒向全世界的华人。得到爱国华侨在经济和人力上对中国革命的有力支持,是革命党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物资基础和精神力量。海外中文报刊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参考文献:
[1]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5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陈昌风,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4]胡去非,国父事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5]杨海军,中外广告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百度百科,兴中会会议章程
[7]黄健敏,孙眉年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吕胜根,筹钱办报倾力支持辛亥革命五邑华侨功勋卓著
[9]张静庐,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陆费逵,//中国出版史料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金冠军,戴元光,中国传播思想史近代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1]徐泳平,革命报人传记,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73
[12]王志光,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