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建中的府学文庙,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映入笔者的眼帘,与几年前的荒凉相比,即将完成重建的府学文庙再次焕发了青春,重现当年的辉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之后济南的府学文庙迎来了风雨飘摇之后的涅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从辉煌走向破败,从破败回到新生
济南府学文庙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北临大明湖,临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始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民国时期,不同规模增建、重修达三十余次。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据考证,目前分布在全国已知的文庙中,除山东曲阜孔庙、江西萍乡文庙、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外其他大多数文庙始建年代都晚于济南府学文庙,可见济南府学文庙地位之重要。
通过历城县志所绘府学文庙全景图可以看到,整个府学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颇为壮观。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府学文庙便逐渐败落。解放后至今,不仅文庙内的众多碑刻流失,大部分建筑也陆续被拆除,仅存大成殿、泮池大成门,影壁和更衣所五座原文庙建筑物。除了1965年,1982年和2003年济南市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过小规模的抢救性维修之外,建国以后,府学文庙没有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
2003年2月,在济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市文化局副局长崔大庸向大会提交《关于迁出大明湖路小学等单位修复府学文庙的建议》。同年9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蔡凤书、韩明祥等九人联名给省领导写信建议修复府学文庙。2004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开始制订修复方案。2005年9月10日,济南府学文庙千年大修启动仪式在文庙大成殿前举行。文庙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就此启动。文庙“千年大修”是我市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工程,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维修进程也受到泉城市民的广泛关注。
2006年10月,大成殿的修复基本完成。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建筑群基本完工,并向公众开放一日。2007年底,随着大明湖路小学搬迁结束,大成殿以北原教学楼的拆除及文庙建筑重建工作正式展开。2009年2月,尊经阁木结构完工。
多项措施保护文物
文庙“千年大修”工程十分浩大。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工作人员采取了不少新的文物维修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大成殿进行“落架抬升”大修。维修中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罩室的搭建。由于大成殿的木制构件腐蚀较严重
为了避免在维修过程中遭受更多的损失,专家们决定在对大成殿进行“落架抬升”前先加盖一个罩室。专家表示在文物维修中使用罩室在我市尚属首次,成本虽然较高,但对保护文物却大有好处,因此值得推广。
另外,在大成殿“落架抬升”的过程中,所有建筑原料都被编了号,在复建的时候又原样恢复,而部分已腐朽的材料则用新料代替。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都经过文物专家的论证。
考古发掘为恢复文庙历史原貌提供证据考古一般是对地下文物进行发掘,而在文庙的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这些考古工作的成果,为最大程度恢复文庙的历史原貌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005年9月,工作人员对大成殿进行了“屋面考古”。这次“考古”一是考察瓦背下的灰背层,对其层次年代厚度和成分进行详细分析,二是对大屋顶进行了考察研究。“屋面考古”为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运用和建筑形制恢复屋顶原貌打好了基础。
2005年11月,在大成殿墙体的拆除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由清朝雍正皇帝亲笔题写的御匾。这块匾破损严重,拼接起来后推断,匾额上刻的应该是“生民未有”四字,匾上还有“雍正御笔之宝”的印章。它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济南府学文庙的价值和档次。
2006年10月,工作人员在大成殿南边发掘了十余块明清时期的残碑,这些碑刻的规格都相当高,其中一块碑首是雕龙碑首,另外两个碑座上都雕有双龙戏珠的图案,可见当时朝廷对文庙的重视。与此同时,大成殿以南、泮池以北的考古发掘又发现了文庙牌坊的基址。从发掘出来的基址看,文庙牌坊应为六柱五楼的木结构建筑,还横跨玉带河,相当雄伟。基址的发现,为文庙重建雄伟牌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泥塑孔子像,文庙重建的“魂”
说起府学文庙重建中的亮点所在,应该就是大殿及东西廊庑中的泥塑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文庙重建的“魂”。泥塑的人物造型是孔子,四配,12哲人及其众弟子,整个工程则由沈振宇和他的父亲带领他们的学生共同完成。沈振宇和他的父亲是民间艺术家中,特别是泥塑工艺中的佼佼者,其父亲沈老爷子今年已经六十六岁了,经他手的重点工程就包括1983年灵岩寺中所有泥塑的工程制作,他可以称得上是泥塑工艺中的大家。
据沈振宇介绍,泥塑这门艺术要论起历史来的话,甚至比欧洲的文艺复兴还要早,时至今日,工艺流程如此严格的民间艺术已经不多了。可以说,泥塑的整个过程十分复杂,从最初的木质结构到制作完成,都是按照中国传统工艺来进行的。沈振宇介绍,泥塑制作初期,需要用木头支起架子,用黄土、煤、泥等材料按照人体的比例来制作,因为泥塑的人物众多,还要经过有关资料的查阅和认证之后,根据文武将不同的动作性格形态来制作。最后需要找外型,边塑边压干修微,最后等待泥塑的风干,而这个过程几乎需要经过一整个春夏秋冬。当泥塑干透之后还要进行再一次修整,用细砂纸打磨后再打上一层腻子,表面贴一层防风纸,随后便是给泥塑上色。沈振宇表示,给泥塑上色也是中国传统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艺术工艺,大家可以发现,所有的泥塑工艺都会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所有泥塑的颜色鲜艳却不失主色,沈振宇介绍,所有雕塑的颜色除了绿色等色调外,都是依靠中国传统工艺的方式――用鸡蛋清调配的,因此经过层层工艺的保护,才能保持泥塑长时间不变色。
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特点,就是孔子像与以往印象中的形象有点差别,对此,沈振宇介绍,这次孔子像的塑造是有原因的,1991年大明湖路小学维修校舍,出土了一块重要的石刻,即“宣圣遗像”碑。此碑原立于大成殿附近。碑颧题小篆“宣圣遗像”四字,碑题记为“吴维岳摹吴道子笔宣圣像”,正中阴刻孔子行教像,右侧中部下刻隶书“吴道子笔”四字。所以说,此次孔子像的塑造是按照吴道子对孔子的画像为基础,秉承历史资料记载制作而成的。此外,沈振宇为了做好府学文庙的泥塑工程,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向很多专家进行了请教和探讨,目的就是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文庙,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塑像也根据上世纪20、30年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照片为基础进行了塑造。
据了解,府学文庙从重建开始至今,历时六个年头一切设施建设都是按原址重建的,如此规模的古建在济南历史上还是首例,足以见得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府学文庙的重视程度。而作为文庙重建中的重要一部分,沈振宇父子在泥塑的制作上,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据了解,整个文庙的泥塑制作将会在八月底完工,而文庙对外开放的时候,广大市民将会看到更加完美的孔子泥塑工艺。
可以说,济南府学文庙干年大修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修复后的文庙在济南的文化格局中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规划,文庙将与泉城古城风貌带相结合,形成南与芙蓉街相接、北与大明湖相望的历史文化中心区。由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写匾额的“文庙讲堂”也即将在济南府学文庙开讲。济南府学文庙将再次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