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伊朗总统大选的一个多月前,应伊朗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邀请,我曾有幸作为代表团一员赴伊朗访问。在这个古老神秘国土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亲身感受到了伊朗民间对社会前进与变革的强烈向往。果然,大选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似乎早已是历史的必然。
面纱下的口红
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而在此前,伊朗自1905年~1911年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后,曾一直延续着世俗国家的历史。尤其是在1941年盟军进入伊朗后,美、英扶植的新一代巴列维王朝更加深刻地接受了西方的政治和文化。这不仅可以从体现着卢浮宫式豪华的格里斯坦王宫得到强烈印象,而且,德黑兰城北富人区中鳞次栉比的高大私宅,也在告诉你当年它们的主人对世俗文明的追求。
20多年过去了,无论整个世界还是伊朗,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虽然神权势力仍通过国家政权控制着伊朗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潜移默化的变革正在无形之中扩大着。
伊朗伊斯兰宗教政权对社会文化方面的严格管理首先体现在对媒体、尤其是对娱乐性节目的控制上。在德黑兰能够收到的电视频道不多,可以看到的大都是宗教节目,基本形式是由伊玛目讲解《古兰经》。我们下榻的伊朗外交部招待所尚属例外,但可以看到的西方国家电视台也只有CNN、BBC等卫视新闻,再就是沙特阿拉伯、约旦、埃及、阿曼等国的宗教和新闻节目,偶尔也有些十分民族化的娱乐节目出现在屏幕上。普通百姓能够收到的电视节目范围,自然要窄小得多。
伊斯兰革命成功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按照伊斯兰宗教法规《沙里亚法》制订了一系列的行为法规,对公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些法规集中体现在对妇女就业、婚姻和行为举止的约束上,如妇女在公共场合不得穿艳丽的服装、必须用黑色头巾遮住头发、用黑色长袍罩住手脚、不得使用化妆品等。按其宗教伦理,这是为了防止她们对男人形成“诱惑”,乃至最终导致犯罪。而且,即使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公共场合也不得做出任何亲密的表示,异性间甚至连相互拉手的亲近表示都不允许有。如有触犯,街头上那些三五成群手持木棒的革命卫队和警察都有权力出面干预,轻则罚款、监禁,重则难免皮肉之苦。
今天走在伊朗的街头,尽管妇女仍然皆是黑衣、黑裤、黑头巾。但是,只要你稍作留意就可以发现,伊朗妇女们用她们的智慧和胆略,使那些加在她们身上的清规戒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她们有的在黑色长衫和头巾的边缘上缀着暗色、甚至是鲜艳的花边;有的突出地使用着眉笔、口红,而且大胆地暴露出经过仔细梳卷的发辫,黑色的头巾却成了一件辅助的饰物;有的还有意为黑色的长袍做了收腰,不长的下摆丝毫也摭不住灰蓝色牛仔裤体现出来的青春活力和现代气息;有的虽黑袍、黑巾,却赤脚穿着高跟凉鞋,猩红的指甲油无所顾忌地挑战着旧习俗。可以说,在这“流动的黑色的海洋”中,深藏着无穷的神秘,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有消息说,在1997年的伊朗大选中,支持哈塔米总统的选民里相当一部分是妇女。
峡谷中的狂欢
伊朗各大城市的业余生活都相对单调、贫乏,但这并不妨碍伊朗年轻人借助各种场合和方式来宣泄他们那旺盛的精力。在德黑兰城北的山脚下分布着几条不大的山谷,经市政部门的修整,盘山路、停车场、索道等设施一应俱全。结合伊朗穆斯林周五做大礼拜的宗教习俗,伊朗革命政府规定每星期五为全国的公休日。在这一天,人们一般在上午去清真寺作礼拜,下午年轻人就结伴来到山上。他们带着吉他等乐器、手提录音机、食品和饮料(伊朗禁酒,但出产一种无酒精的“啤酒”,也很受年轻人欢迎),沿着石阶山路攀上高山之巅,选择一个清静、平坦的空地席地而坐,伴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忘情地歌唱、舞蹈,天色将暗时,尽兴而归。
因此,每到星期五下午,德黑兰北郊山区就格外热闹、拥挤。盘山路上车来车往,山脚下停车场里已很难找到车位。狭窄山道上,过往的游人几乎接踵而行,难行处必须相互避让。
周末大量的客流带来了商机,个体经营者们沿着山路建起了许多小吃店和茶座,一家挨着一家,使本没有多少植被的石山呈现出几分繁荣。小吃店大多摆出一盘盘蜜浸的椰枣和红红绿绿的果冻,还有冰镇饮料。所谓茶座是在空地上支着的一排排木榻,游人在这里可坐可卧,人们喝茶的同时还可以享用一下土耳其水烟。按照伊斯兰教规,烟也是禁止的。但是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在街头随处找到这样的烟店,万宝路、三五、云丝顿等西方进口香烟也可以随处买到。三五人坐在一起吞云吐雾的大都是男青年,偶尔也可见到有一两个姑娘掺杂其中。同样,结伴而行到山上狂欢的也基本按性别分开,但有时也有男女青年同行的。有的可以看出是热恋中的情人,山路陡峭处,小伙子也免不了回头拉姑娘一把,看起来他们也并不避讳周围人们的目光,只是在看到我的照像机镜头时,才流露出几分羞涩。
民风在变,社会在变。就这些现象,我请教了伊朗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欧米德先生。他对我说,伊朗社会的今天就好像中国的70年代末期,类似于毛泽东主席刚刚去世、“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展开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此番话颇有些耐人寻味。
竞选前的踌躇
在拜访伊朗总统战略研究所时,副所长哈比比博士对目前伊朗面临的社会变革做了更加深入的介绍。他认为,霍梅尼当年倡导伊斯兰革命的基本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改善伊朗人民的生活状况,二是提高伊朗的国际地位。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有违初衷,特别是两伊战争的牵制和消耗,使其愿望与上述目标相差更远了。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哈塔米当选总统后,伊朗开始推行一种渐进的社会改革,重点解决了国际孤立、生产停滞、社会犯罪等主要问题,使伊朗社会各阶层支持改革的热情普遍高涨,也使以哈塔米为首的改革派威望大增。
伊朗大选前,哈塔米总统迟迟未对是否参加此次大选作明确表态,引起诸多猜测。对此,哈比比博士婉转地告诉我们,尽管他们都是总统智囊班子里的人,却也很难搞清总统的真实想法。不过他们可以感觉到,总统下这个决心很难。虽然伊朗国内大多数人都希望哈塔米连选连任,但1999年~2000年两年中保守派与改革派冲突的不断升级,使哈塔米总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对伊朗改革的前景,哈比比博士的态度十分乐观。他认为,伊朗的改革和社会进步是全体人民都关注和支持的共同事业,它不只取决于一两个人的作用。不论这次总统大选的结果如何,伊朗人民会把改革继续推动下去,伊朗社会改革的大方向是不会变的。从这个角度讲,伊朗人民是希望哈塔米先生参加此次大选。从而也可以肯定,只要哈塔米先生宣布参加竞选,大选中他必将稳操胜券。
回国后,我时时牵挂着伊朗的大选。5月3日,伊朗总统选举候选人开始注册的第二天,哈塔米先生正式宣布参加本次大选。我们为他的选择感到欣慰。6月8日,大选揭晓,哈塔米以78%的高得票率击败另外九位候选人。这说明了大多数的伊朗民众对哈塔米在执政四年中的艰难和成就的承认,也说明了人们对伊朗社会开明、进步前途的选择。我们为伊朗人民的选择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