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埋在书堆里,偶尔的消遣也是“网上冲浪”,因此所感受的全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的国际金融的风云变幻,美元与欧元的潮涨潮落。前些日子,在与一个刚从德国归来的朋友聊天时,才真正感受到美元贬值、欧元升值产生的巨大影响。
最先切身感受欧元升值影响的应是追捧欧洲名牌的“时髦一族”。随着欧元的不断升值,国内大型商厦内的法国香水、意大利皮具等欧洲名牌商品全面调涨。较为明显的是化妆品,涨幅在10%??20%。一瓶在2003年初售价260元的DAVIDOFF香水,年末的售价为290元。一部分去欧洲的留学生和旅游者,也明显感到欧元升值的压力。到德国自费留学一年的开支,由原来15万元人民币左右增加到20多万。欧元升值同样影响着出国旅游费用。自2003年2月开始开放“德国游”以来,相关旅行社收费上涨了10%左右。
加速欧盟在华企业的本地化
细心的“有车族”或“想车族”也能感受欧元上涨所带来的变化。2003年中国汽车行市十分火爆,汽车商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但是欧洲品牌的汽车降价力度很小,高档轿车还有所上浮,相关零配件价格也在不断上升,这便是欧元作祟使然。不过,如果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欧系车及零配件的降价为期不远了,这是因为随着欧元升值,欧盟在华汽车生产成本增加,驱使有关厂商正在加速汽车零配件生产本地化。
欧元上涨不仅使得欧元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为昂贵,也使得欧元区跨国企业在海外销售后换为欧元时获利减少。摩根斯坦利在调查500家欧洲公司后计算,欧元对美元比价每上涨(或下跌)10%,就会导致欧洲公司的利润下降(或上升)3%。在欧元大幅升值后,欧元区一些巨型跨国公司,如德国西门子与大众、法国雷诺和荷兰飞利浦等企业的股票价格纷纷应声而跌。为应对欧元升值的负面影响,2003年奔驰和宝马在计算对中国的出口价格时,分别改以美元和港元结算。在改换结算币种之前,奔驰还一度特别调低了对代理商的价格,以冲抵汇率上扬的不利影响。
但是,最有效的做法是,加速企业的本地生产,即通过本地采购部件和本地制造来减少由于汇率风险所带来的冲击。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将近2/5份额的德国大众公司因为欧元升值,从欧洲运往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价格上涨,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增加,大众因此在2003年前9个月已损失12亿欧元。面对欧元升值和中国市场上汽车价格持续下降的压力,2004年初大众公司表示,在未来四五年内,将出口至中国工厂的零部件比例降至20%,取而代之的是,加速零部件生产本地化。2003年大众在中国追加了60亿欧元的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零部件工厂的建造。
就在大众加紧在中国生产本地化的同时,德国汽配行业协会正准备将部分配套企业移到浙江台州、萧山两地,原因是这两地有较好的汽配制造基础。另外,标志雪铁龙以及雷诺日产同样由于汇率问题而加速零部件生产本地化。专业人士认为,如果在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本地化达到80%??90%,犹如日产与本田在美国的本地化率,那么,中国的汽车产业将登上一个大台阶。
扩大中欧贸易顺差
欧盟和中国互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1252.2亿美元。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欧元对美元升值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2002年中国对欧盟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7.9%,累计贸易顺差为96.7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欧盟贸易出口同比增长49.7%,累计贸易顺差为190.9亿美元。中欧贸易顺差的增加加剧了原有的中欧贸易摩擦,导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欧盟贸易专员拉米在多个场合声称,欧盟关注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欧洲人对于对华巨额贸易赤字“非常敏感”。目前,欧盟正和日本、美国一道敦促中国改变汇率管理体制,加大汇率浮动范围,促使人民币升值。
留意外汇资产是否缩水
有研究称,欧元正式流通以来,随着欧元体系本身的逐渐完善,全球会有30%~40%的金融资产转向欧元,这会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更具爆炸性的消息是,自美国掀起“反恐”战争尤其是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以来,包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甚至OPEC等多个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表示正在考虑使用欧元来计价和结算石油交易。有经济学家指出,以“石油欧元”取代“石油美元”无疑将掀起一场革命,这将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不仅增加了中国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而且还将增加中国在欧洲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风险及支付到期欧元债务的负担。
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截至2003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60%~70%是美元,出于储备安全、支付需求与资产经营等考量,中国人民银行在欧元正式流通前数周就宣布,要将相当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欧元。随着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外界推测,中国一直在增加外汇储备中欧元的比重,这也促进了欧元的不断升值。国家为防范储备风险,在不断适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作为个人科学理财考量,也应当注意外汇账户的币种选择,防止资产因汇率变动而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