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应对】中国复兴

      新军事变革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世纪之交,美国两年打一仗,连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反映出新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新军事变革”一词来自英文的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及战略学界开始出现关于RMA的论述。1994年1月,当时的美国防部长佩里批准成立一个高级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美军有关RMA的研究工作。
  
  信息化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新军事变革正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目标是要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
  首先,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催生了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场,促使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
  其次,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频发,对各国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需求。据我们统计,1992年世界累计发生局部战争共30起,1995年达到46起,1999年40起,2001年46起,2003年36起。美国通过发动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展示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军事高技术对作战能力的“倍增效应”。
  “落后必然挨打”。面对美国的高技术军事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战略扩张,增强军队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就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
  
  高技术改变战争
  
  武器装备智能化 其重要标志是加装了信息系统、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各类精确制导武器(PGM,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已成为战场火力打击的主体。
  精确制导武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越南战争中。当时,美军要摧毁越方的重要补给线―――河内大桥。但由于当时越方的防空火力比较强,美国飞机不敢低空抵近轰炸,只能靠惯性高空投弹,虽然狂轰滥炸,但总是炸不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发展了最早的精确制导武器,当时叫灵巧炸弹(Smart Bomb),也就是电视制导炸弹。这种炸弹在前面安装了摄像头,从而实现了精确制导。原来多次轰炸未果,后来几颗灵巧炸弹就将大桥完全摧毁。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实际战例。在整个越南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量只占使用弹药总量的0.2%。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也只占总用弹量的8%。
  1999年,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可以说这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二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不仅使用了巡航导弹,而且使用了精确制导的航弹,上面安装了全球定位装置,可以精确地命中目标。在这场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总用弹量的35%,比海湾战争有大幅提高。
  阿富汗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的第三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精确制导武器占总用弹量的60%。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发动的第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精确制导弹药占总用弹量的比例高达68%,而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评估认为,在伊战中美军精确打击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据美军统计,二战期间美军为保证炸毁一个目标,需使用几百发甚至上千发炮弹;1991年海湾战争时,完成这种任务所需炮弹的数量已减少到10发;而伊战中,一架飞机所携带的精确制导炸弹一次就能炸毁10个目标。与海湾战争相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时摧毁一个目标所需出动的飞机由四架次降至一架次。
  部队编组一体化 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效能的成倍增长,要求部队编组方式向结构更加紧凑、编组更加灵活、功能更加多样的一体化、模块化方向发展。目前,美军以旅、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也就是独立作战模块。它不仅能单独遂行作战任务,而且可以拼装、组合,形成新的作战单位。就战斗力而言,小规模部队决不亚于行动迟缓的大规模部队,而且小部队能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和对敌构成突然袭击的方式,打乱敌阵脚并快速取胜。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陆军酝酿组建人数在5000人左右,由步、炮、装、导、航等兵种混合编成、具备多种作战功能的小型作战群。2004年2月,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专门谈论美国建设新型陆军的构想。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军队总兵力与军队编组方式的关系。他把军队的总兵力比喻成一个水桶,把部队编组方式比喻成水桶上水笼头位置的高低。在部队规模固定的情况下,改组部队的编组方式,使基本作战单位更加小型化、多能化和模块化,会大大提高部队的使用效率,就如同在水桶容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水笼头的位置,就会有很多水放出来一样。拉姆斯菲尔德认为,美国陆军只有建立这种新的“模块部队”,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指挥控制接近实时化 自20世纪60至70年代起,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纷纷着手开发C3I系统?熏把情报信息通过通信这条生命线用于指挥部队和控制武器装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C3I逐步发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托C4KISR(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Kill,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Reconnaissance),构成绵密的侦察、预警和指挥网络,为上自五角大楼、中央总部,下至参战的军兵种部司令部及师、旅等野战部队提供了近实时的数字化战场数据,实现了各级作战指挥的互联、实时和同步。美军从侦察发现目标到实施火力打击的周期,从海湾战争时的两小时、科索沃战争时的40分钟,缩短为伊拉克战争时的5~10分钟,很多情况下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
  作战空间多维化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表明,谁拥有信息权,谁就能掌握高技术战场的主动权。由于对现代战争胜利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流主要是在天、电(磁)这两个空间进行,因此作战领域已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扩展,夺取制天权和制电磁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各类卫星188颗,其中军用卫星90余颗,大大超过了前几场战争使用的数目。它们在作战中发挥了侦察、监视、情报、通讯、导航、指挥控制、毁伤效果评估等许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也反映出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制天权和制电磁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战样式体系化 在机械化战争阶段,各军兵种的独立作战及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协同作战是主要作战样式,兵力构成主要依靠“组合”,作战能量的释放是各个局部能量的叠加。随着信息化战争阶段的逐步到来,军队在整体构成上实现了体系的“融合”,作战能量的释放是各个局部能量的集成和整个作战体系的联动,从而使作战向着真正的体系对体系的“联合作战”(Joint Warfare)发展。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先后组织实施了多维一体的闪击战、战慑一体的心理战、奇正一体的特种战。战法手段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作战样式体系化的效果。
  
  各国争先恐后
  
  全面性 即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将逐步渗透辐射到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很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波及全球、涉及全部军事领域、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军事变革。
  加速性 即在当今信息技术及其军事运用快速更新的带动下,军队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编制体制重组、军事思想的创新等,都将形成变化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的势头,从而使军事领域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总结伊战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军事变革的力度。2003年4月,美国防部颁发新的《转型计划指南》,全面论述了美军事变革进程。11月,布什批准总额为4013亿美元的2004财年国防预算。2004年2月,布什向美国会提交总额为4017亿美元的2005财年国防预算,军费开支再创历史新高。
  俄罗斯也不断增加军费投入。1999年俄军费开支为47亿美元,2003年已达110亿美元,2004年预算为137亿美元。俄拟对40%的武器装备进行现代化改造,重点是航天力量、核力量和新型战机。
  欧洲国家加快研发战略投送、情报侦察和精确制导三大类武器装备,准备生产100架A-400M远程运输机,发展“欧洲战斗机”和“伽利略”导航定位卫星,力争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欧盟加快组建快反部队,继2003年完成建立六万人的欧盟快反部队的任务后,2004年2月,法、英、德又宣布组建一支人员更加精干、反应更加灵活、启用更加方便的欧洲快反部队,作为欧盟快反部队的重要补充。
  德国政府于今年2月向联邦议院提交了德国军队改革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军队人数将从目前的32.4万人削减至22.5万人,但危机反应部队的人数从目前的5万人扩大到15万人;主战坦克的数量将大幅度削减,节省下的上亿欧元将投入到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采购中去。德国国防部称,这一方案只是德国军事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日本计划在2005年前具备反导能力,今明两年年均投入2000亿日元在四艘“宙斯盾”舰上加装拦截导弹,同时大力发展侦察卫星,并计划在2004年预算中投入1200亿日元,建造排水量1.35万吨的航母型护卫舰。
  印度不断加大军购力度。2003年9月,印度批准购买价值约17亿美元的66架英国“隼”式教练机,10月又同以色列签订价值达10亿美元的三套“费尔康”机载预警雷达系统。2004年1月,印俄签订16亿美元的军购合同,包括购买经改装的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退役航空母舰和12架米格-29舰载机。这是印俄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军购合同。此外,2004年1月,美总统布什宣布,美印将加强在导弹防御技术、空间技术、民用核工业以及高技术方面的合作。
  上述情况表明,一场以新军事变革为中心的新一轮军事竞争正在加速进行。
  发展的不平衡性 即由于各国在财力、技术和军队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军事变革将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而造成的各国间军事实力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有的还可能扩大。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新军事变革具有共同规律,但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结合我国、我军实际情况,既不能闭目塞听、“以不变应万变”,也不能好高骛远、搞“大跃进”式的全面赶超。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程中,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牵引,立足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1993年,我军明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十多年来,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就是在这个方针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美国近期对外军事干预,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情况看,目标有限、持续时间短、打击强度高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战争样式。这警示我们,未来我军要完成捍卫祖国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的任务,必须发展自身遂行高技术局部战争和遏制强敌对我发动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能力。
  注重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不断改革和优化军队结构。1995年,我们提出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的口号,要求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两个转变,这就是我军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战略举措。我们在1985年宣布裁军100万的基础上,1997年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总的看来,我军的规模仍然偏大,“吃饭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同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相比,我军的编制体制和部队结构还不尽合理,距离“小型、精干、多能”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制约着我军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武器装备研发速度,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必须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方针,走军民结合、自主研发与外购相结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装备发展路子,以信息化为主导,用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为基础,用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军费投入也有了增长,但这个增长是适度的。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军费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4%之间,而我国只占约1.7%,无论是军费总额还是国民人均、军人人均指标都处于很低的水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壮大,我们还将适度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但不能冲击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把人才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当前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突出地表现在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竞争。在这方面,我军与外军的差距相当大。我军干部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9.6%,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4.4%。这种人才和知识结构与我军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总之,我们正在把科技素质作为新型军事人才的一个重要要素,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广大干部的高科技知识。
  
  阅读背景
  
  熊光楷自述
   我1956年高中毕业。当时我考的是北大,应该说我的成绩还是很好的。但是那个时候与现在不一样,成绩好的,军队有优先招生的特权,所以就把我送到了现在的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她的前身叫做解放军外语学校)学习外文。当时我参加大学本科班。这个学校对我后来的成长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让我学了政治、学了军事、学了外文。我当时学的专业也是英语。1960年毕业,我有机会到了德国,在东德和西德一共工作了12年。通过工作我又兼学了德语。我学的外文是比较多的,程度也较好。应该说,学校是培养干部的摇篮。
  我们进入的时代叫做信息化时代,也叫知识经济时代。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的话,就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我一直跟与我工作的同志讲我的经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比如拿外交工作来讲,大概占第一位的是外文好不好,外文不好很难走上比较高水平的工作岗位。但是越到后面,当你成为某种业务骨干、进到中层的时候,对中文程度的要求可能比外文程度的要求更高。中文程度不是简单的文字,它反映的是思维内容:逻辑是否严谨、推理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清晰、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