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屡创新高。展望2005年,虽然促使油价回落的局面已经形成,但促高因素依然没有消除,2005仍将是一个高价年。“中国因素”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不断加大。
2004:波澜起伏
2004年,在全球经济猛增、石油需求激涨、美元大幅贬值、突发事件频繁、投机炒作加剧、石油产能增长放缓以及市场恐惧心理弥漫的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一路上扬,屡次突破市场心理价位。市场形成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油价一路上扬,履创新高。油价自3月份打破伊拉克战争前的最高记录之后,先后于5月和10月突破40和50美元/桶,10月22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油价突破55美元/桶,大大高于2月份30美元的低点。
第二,年均油价创历史最高。2004年,38.21美元/桶的布伦特年均价格,比2003年高出33%,而且高于1980年35.69美元/桶的历史最高水平?鸦以2003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是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三,油价高于预期。自2003年年中开始有机构预测2004年油价水平以来,预测值不断上调。年底实际的年均油价水平远远高于当初预计的21~25美元/桶。
第四,欧佩克一揽子价格带名存实亡。自2003年12月初以来,欧佩克油价高出28美元/桶上限已经一年有余。无论欧佩克的招数如何,近期油价无望再次回到这个价格范围之内。
第五,高含硫原油与低含硫原油的价差不断扩大。2003年,以WTI为代表的低硫原油与以迪拜为代表的高硫原油的价差只有4美元/桶左右,2004年以来这种价差不断扩大,到四季度已扩大到13美元/桶。其根本原因在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而炼制能力不能跟进,造成世界对低含硫原油的需求高涨,而低含硫原油供应一直没有增长。欧佩克能够增产的大部分是高含硫原油。这样,即使世界供需总体平衡,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性和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2005:先高后低,风险犹在
2005年,促使油价回落和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
促降因素
●高油价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石油需求增长可望得到抑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摩根斯坦利等机构认为,2005年世界GDP增速可能低于4%。国际能源机构和欧佩克等机构认为2005年的石油需求增长为150万桶/日左右,远低于2004年的270万桶/日。
●非欧佩克产量继续增加。2005年非欧佩克国家可望增产120万桶/日。增产的大部分依然会来自俄罗斯,但增速趋于下降,西非的安哥拉和乍得以及南美的巴西的产能可望实现较大增长,而欧洲北海的产量将继续减少。
●欧佩克增产的滞后效应可望显现。2004年四季度,欧佩克总产量可能超过3060万桶/日,欧佩克10国(不含伊拉克)的产量超过2830万桶/日。实际产量远远超出配额,而且有些增产还尚未到达消费地。随着消费国进口的增加,地区性供需矛盾可望得到缓解。
●消费国的原油库存趋于好转。目前,美国的原油库存开始恢复到接近3亿桶以上,处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欧洲和亚洲的形势比美国要更加乐观。2005年总体上库存可望得到更多的补充。
促升因素
虽然以上因素都会缓解石油供需的紧张状况,使国际油价趋于下降,但促使油价保持高位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油价不会深度下跌,反而有短期内再次冲高的危险。
▲欧佩克减产可能促使油价上行。欧佩克考虑总体需求减缓和季节性需求减少等因素,担心油价下跌,2004年12月10日首次做出减少实际产量(而不是减少配额)的决定。2005年可能考虑进一步减产。油价之所以不可能大幅度回落,关键在于欧佩克的“价格带”政策。欧佩克认为,在美元贬值40%的情况下,其原先22~28美元/桶的“价格带”应约是31~39美元/桶。
▲石油供应“瓶颈”短期内不会消除。除了原油生产能力增长有限之外,全球的炼制能力、管道和油轮运输能力都不足。由于钢材价格上涨,管道建设、新增油轮和石油储罐增长都极为有限。有关机构分析,运力紧张的情况到2005年下半年才可能缓解。
▲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依然波动很大。2005年1月底的伊拉克大选由于派别纷争等问题可能不会十分顺利,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反美武装对石油工业的破坏活动不会停止,伊拉克的产量和出口量的波动定会成为短期内左右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最乐观的估计是全年保持230万桶/日的产量。恢复战前水平依然只是一个目标。
▲主要产油国的供应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除了伊拉克之外,沙特的恐怖活动、伊朗的核危机、俄罗斯对国内石油公司的控制、尼日利亚的劳资纠纷和种族矛盾、委内瑞拉政府与反对派和美国的矛盾等都可能诱发供应中断危险,促使油价高涨。
依然保持高位
持续了一年的高油价可能有助于推动产油国增产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并抑制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2005年的石油供需和库存形势趋于好转。油价回落的关键,一是要看美国是否改变其宽松的经济政策,二是要看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
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如果气候更加异常;如果需求增长没有得到抑制;如果石油供应的“瓶颈”照旧;如果地区性和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得不到解决;如果接连发生突发事件,油价会随时反弹。
总之,2005年国际油价将呈现先高后低、趋于回落的态势。全年布伦特平均油价将在35~40美元/桶的水平,又是一个高价年。
中国需求:增长趋于回稳
2005年的中国石油市场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石油需求增长可望回落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第一,经济增长可能下降。中国政府仍会继续贯彻实施科学的发展观,实施积极的经济调控,部分领域的经济过度增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会得到控制,使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2004年有所下降。同时,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合理化。
第二,替代能源的发展会大大减轻石油的压力。2005年中国将有一大批新的发电机组投产,燃油发电需求可望减弱。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利用、乙醇汽油、煤变油项目较快增长,特别是西气东输的全线贯通,对缓解我国石油供应压力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能的作用日趋明显。2004年底政府出台了汽车燃油标准、中长期节能规划等一系列节能措施,节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国民的节能意识也在加强,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四,油价的后续影响。高油价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物品价格的上涨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国际油价后市可能趋跌,石油经营商和用户采取出货的经营策略,这有利于市场的供需平衡。
潜在的需求增势不减
然而,石油需求增长强劲的势头依然不减,这是因为:
第一,尽管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但宗旨是不影响经济的健康增长态势。
第二,汽车、住房、旅游等领域的发展继续支撑石油需求。在中国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2005年汽车将进一步降价、城镇化加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下,居民买车、购房、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三,农业的石油需求继续增加。今后中国政府仍会大力扶持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增收,并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四,2005年我国将有限地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将会有一批新的成品油经销商进入成品油领域,近期一系列新油库的投产,对石油需求增长也有一定影响。
石油供应压力可望减轻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率将低于2004年,但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受资源条件限制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2005年国内原油产量可望保持平稳。但是,由于国内一些炼油和石化项目陆续投产,中国对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会继续增加。2005年国家将有限开放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对组织成品油进口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于国内油价,2005年国家仍将控制成品油中准价的调整频度。一方面,国内价格会跟随国际油价波动,总体上维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势必准备使用价格和税收杠杆抑制石油需求的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