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让互联网更不平静:不平静的夜打一成语

  9月26日,新浪网联手其他媒体举办中国首届博客大赛。也许大家有着这样的共识:博客是继E?鄄mail、BBS、IM(即时通讯工具)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志。无疑,它的诞生让互联网更不平静。
  
  “正在打包行李。明天就要在纽约市拉瓜迪亚国际机场跟这个国度挥手作别了。此时的纽约,似乎冷到了极点,这些天来我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而朋友却说这儿的冬天尚未踏来。”
  2004年12月28日晚8时49分,王建硕通过键盘把自己的心情贴到了他在互联网上开辟的小田地里。那是一方属于他自己的空间,风吹哪页写哪页。当晚11时30分,一串祝福的话出现在帖子的下方:“平平安安回家,祥祥和和过年。”次日凌晨4时39分,又有几行文字冒了出来……
  催生新的“网络社会关系”
  这片小天地是王建硕的网上家园,它有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博客,一个舶来的东西,全称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2002年漂流到中国。
  关于博客的定义可以找出很多,从理解上讲,博客(Blog)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提供网络链接、分享有用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而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张贴个人文章、分享有用信息、提供网络链接的个人或者社群,也被称为博客,英文为Blogger。
  一个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或者顺序排列。博客的形式繁多,如个人博客、企业博客、政治博客、媒体博客、教育博客、健康博客、朋友博客、商业博客、音频博客、视频博客,等等。这些形式并没有严格的分野,而且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博客主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大多数博客浏览者都可以发表公开的评论,对博客主人的帖子展开讨论,而少数博客是非互动的,不提供留言回复功能。
  著名中文Blog介绍者毛向辉曾经这样问他的朋友:“你还记得自己一百天前在做什么吗?如果你写Blog,就可以知道那段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这正是Blog最基础的功能之一:网络日志。其实,Blog还远不同于简单的“日志”――每个Blog因为内容和目的不同,从而蕴藏了大量的各种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关系”。
  从内容上看,简单一点的Blog记载了日常发生的事情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与他人分享、交流,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并通过这个舞台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而越来越多具有专业知识的Blog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Blog所蕴含的更多巨大的信息价值:不同的Blog选择不同的内容,经过收集和整理后便成为专业的Blog,这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网络时代的
  个人“读者文摘”
  与传统的网络表现形式相比,博客可以说是一种满足了“五零”条件?穴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雪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关于这个洋玩意儿,有人称它是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多种网络表现形式的“混血儿”。它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但是它综合了多种网络表现方式的特点,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而其天然的草根性,决定了它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它的拥护者会越来越多,它的天地会越来越开阔。也有人说,它是继E?鄄mail、BBS、IM(即时通讯工具)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志。无疑,它的诞生让互联网更不平静。
  进入中国之前,它在美国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它绝非等闲之辈。如果说1994年一名大学生发布的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让它的崭露头角有点灰头土脸,那么随后的“德拉吉报道”则让它声名大振。1998年,有“博客之王”称号的美国人马特?德拉吉在其博客“德拉吉报道”上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一时间其博客访问量由每天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他本人被法新社列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与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电视发明人约翰?拜尔、无线通讯之父马可尼等名人并肩。
  1999年8月,Blogger软件在网上免费发布后,博客家族势力迅速膨胀。虽然这时的博客主要是一批IT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不自觉的个人自发行为,但随后的几年伴随着一批政治、战争博客的建立,它开始真正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里程碑,恐怖袭击和反恐运动让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空前繁荣起来,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件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个著名记者之手,而是在诸多普通博客当中。
  伊拉克战争:第一次“博客战争”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第一次“博客战争”,巴格达的博客们赢得了全世界最多的眼球,甚至许多士兵也参与其中。最神秘的人当数博客萨利姆?帕克斯。从2002年9月起,他持续在其“巴格达博客”(Baghdad Blog)以流利的英文撰写并张贴关于巴格达局势的日记,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搜寻他的网志《萨利姆?帕克斯:一个普通伊拉克人的隐秘日记》,阅读围城巴格达烽火连天的真实生活。帕克斯从巴格达的西红柿价格谈到炸弹威力,报道内容远比CNN和半岛电视台更鲜活有力,各大媒体争相引用。
  2003年3月底,他张贴最后一篇日记后音讯全无,各大媒体发布专稿报道他的“失踪”,人们也猜测他已经罹难或是无法上网,一则报道用了这样的标题:《博客陷入沉默,世界屏住呼吸》。所幸六周后,他再度出现在博客空间。5月底,英国《卫报》聘他为专栏作家,他的网志已经出版成书,同时还有一部电影的合约等着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美国到欧洲,稍后再到亚洲,个人博客数量激增。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是博客正式迈向新闻传播领域的里程碑,它成为大选中兵家必争之地。竞选阵营除设立官方博客网站外,双方的拥护者还分别建立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旁系博客网站”互道立场,议题也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博客大战”。民主党破天荒地表示接受博客采访,CNN则推出了名为“博客观察”的栏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评论开始系列报道博客,韦氏大辞典宣布“博客”为2004年度词汇。博客俨然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座上宾。
  中外之战初见端倪
  2002年,中国的博客登场了。然而,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它、接受它、追捧它。王建硕这个从事IT行业的年轻人也是偶然才与它结缘。
  2002年9月3日,一个朋友通过MSN问了王建硕几个有关IT的问题,一小时后,王的回答就出现在朋友博客的主页上。王建硕顿时被这种方便快捷的东西吸引住了。浏览了朋友的博客及主页上链接的其他博客之后,9月11日,王建硕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一个用英语写作的博客。
  谈到缘何用英语开始自己第一个博客的时候,王建硕说那纯属“一念之差”。他认为老外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少于中国对他们的了解,就他本人而言,高考时语文只拿到80多分,而英语却拿到140分的高分,所以英文看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他以近乎每天一篇的速度经营着自己的博客。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2003年,木子美的私人日记才让博客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博客中国”在批评“有色信息”的同时,自己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
  从2003年6月19日起,木子美在“博客中国”开辟了一个网上空间,发表了记述她与不同男性之间性爱经历的《遗情书》,从此她在互联网一路“走红”。同年11月11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都在重要位置同时刊登了有关木子美的报道。之后,随着“木子美”的热读,致使凡是和“博客”沾边的大大小小的博客网站的访问量都大幅攀升。
  方兴东说:“是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木子美对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没。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是一个留下重要墨迹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拦也拦不住。”
  2004年6月开始,“博客中国”正式商业化运作,提供了博客托管服务,并建立了教师博客和学生博客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博客服务。其他网站相继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
  同年的7月8日,猛小蛇创办“狗日报”博客站点,该站点于11月获得“德国之声”电台网站主办的“2004国际博客大奖赛”的“最佳中文记者博客奖”,博客在中国从无到有,广受国际关注。
  2005年已近尾声,博客网成功融资千万美元,成为全球博客专业领域最大的首轮融资。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全面推出博客服务,微软MSN和韩国Cyworld等海外公司也开始发力博客,中外之战初见端倪。
  这就是博客世界,像一部大戏,像一个传奇,里面充满了娱乐元素:元首的丑闻、领袖的误辞、国家的战争、总统的选举、网络的扫黄、女人的裸露……关于博客的争论从未间断:个人情色化写作、隐私披露道德底线何在;博客监管旋风何时起、何时休,如何监管,力度怎样;博客到底做精英还是做草根,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影响决策、左右舆情,还是自娱自乐、家常里短、自我缠绵;博客该不该商业化运作,博客要不要赚钱,怎样赚钱……
  王建硕说,博客让他的生活变得亲切而又真实,让他去留心生活的细节。也许,这简简单单的话语是对博客最简洁的注释。博客世界出现了改变历史的英雄,也出现了刺破眼球的裸露,但博客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博客是属于文化的。表达自己,与人分享。这,就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