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在经济社会领域挑战面临 [英国大选和新政府面临的挑战]

  在英国经济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开始缓慢复苏的形势下,英国大选于2010年5月6日举行。经过一场充满悬念的激烈竞选,大选投票结果于5月7日揭晓,没有一个政党赢得议会下院的半数以上议席,出现自1974年以来的第一个“无多数议会”。此后,各政党经过讨价还价,中右的保守党和中左的自由民主党于5月11日达成协议,组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个联合政府,终结工党13年的执政。2010年英国大选过程本身和大选结果都创造了历史。保守党与自民党的政治光谱相异,政策立场有别,两党联合政府能否成为克莱格所言“新政治”的开端,有效应对英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又成为一个悬念。
  
  激烈的选战 历史性的结果
  
  英国首相布朗宣布4月12日解散本届议会,各政党竞选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争夺议会下院的650个席位。执政党工党试图利用民调略有上升的时机,扭转支持率不断下滑的趋势,寻求连续四度胜出;保守党携近年来民调上升的优势,打出“变革”旗号,一举夺回1997年失去的执政地位;自民党欲借助2005年大选中实力扩张的势头,争取获得更多议席,给英国政治带来“切实改变”;其他小党也积极参与竞争,试图有所斩获。各党大力宣传自己的纲领,攻击对手的主张,展开魅力攻势,争取选民。这次大选是1992年大选以来竞争最激烈的选举,也是1974年以来第一次选前没有明确赢家的选举。
  
  一、在这次被舆论认为“创造历史”的竞选中,三大政党采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和竞争
  英国大选第一次引入电视辩论这种政治营销方式。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极力主张采取美国式的竞选电视辩论,要借助电视辩论来稳固保守党在公众中的形象,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工党领袖布朗希望借此机会改善工党民调落后的处境,改变在角逐中的劣势。自民党领袖克莱格愿意与布朗和卡梅伦同台较量,从而欲同两大党领袖平起平坐。三场电视辩论分别于4月15日、22日和29日举行,三党领导人围绕内政、外交和经济与税收问题进行竞选辩论,向选民推销各自的政策主张,打压和攻击对手,同时展示了各自的风度气质和应变能力,争取更多选票。
  各政党重视新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工具展开竞选。各政党积极开通官方竞选网站,并且推出在线拨叫功能。设立在线发言人,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以便提高政党形象,随时争取选民。重要微博网站成为重要的竞选战场。工党、保守党和自民党在“推特”、“脸谱”和“我的空间”等著名社交网站上开设网页,吸引追随者,培养忠实选民群。各政党的谋士开设微博,宣传政党领袖,加深公众的印象,甚至引领舆论导向。
  各政党重视利用平面媒体传播信息的作用,努力赢得报刊的支持。工党和保守党在大选前进行“签名大战”,借助专家和“外部人士”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各政党还纷纷利用媒体打出“夫人牌”和“家庭牌”。布朗的夫人莎拉策划了布朗的电视采访节目,布朗在谈到爱子早逝时潸然泪下的场面感动了不少观众。卡梅伦在网上推出其夫人莎曼莎年轻时的时尚照片,并且把莎曼莎怀孕时的生活片段放到网上。卡梅伦夫妇年轻健康的亲和形象,有助于吸引年轻选民和女性选民的关注和支持。
  
  二、激烈的竞选产生具有历史意义的选举结果
  新式的竞选方式和激烈的竞选活动也许没有对选举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显然有助于提升民众对选举的关注程度,以致这次大选的投票率达到65.1%,高于2001年的59.4%,电高于2005年的61.4%。
  经过激烈角逐,英国选民选出了新一届议会下院的650名议员。如同选前许多专家所预料的,在此次大选中没有一个政党在议会下院中获得多数席位。工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仅获得29.1%的选票,是1983年以来最低的,共获得258个席位,比上届减少91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二大党。但工党的落败不足以让民调一直领先的反对党保守党获得多数席位。保守党获得36.1%的选票,获得306个席位,比上届猛增97个席位,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克莱格在电视辩论中出尽风头,知名度大幅上升,个人支持率甚至一度超过布朗和卡梅伦,自民党的民调支持率也一度超过工党。不过,克莱格的民调支持率并没有完全转化为选票,自民党的得票率为23%,比上届议会选举增加了1%。由于英国大选采用简单多数计票制,自民党仅获得57个席位,比2005年还减少了5个席位。其他各政党共取得28席。
  
  三、保守党和自民党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蓝黄联盟
  按照英国的法律,在下院占据半数以上席位的政党单独组阁;在没有任何党派获得超过半数议席的情况下,获得相对多数席位的政党可以组成少数派政府,或者与其他政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获得最高票数和最多议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是离议会半数的326席还差20议席。卡梅伦可以像1974年大选时的工党领袖威尔逊那样,单独组建少数派政府,但是少数派政府必然是弱势政府,难以保证其政策在议会得到批准,而且保守党也难以像威尔逊那样在8个月后再次举行的选举中获胜。工党领袖布朗作为现任政府首相,亦可组建少数党政府,但新内阁难以通过下院的信任动议。在当前的形势下,英国迫切需要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良好政府”,任何弱势的少数派政府都能难以完成确保经济复苏、削减财政赤字、改善民生等重大而急迫的任务。
  保守党和工党都希望拉拢第三大党自民党联合执政,于是占下院议席9%的自民党似乎成了左右大局的关键角色。自民党提出保守党作为议会第一大党应有权优先组阁,并首先选择同保守党进行谈判,但不排除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只是把布朗辞职作为两党联合执政的条件之一。自民党与保守党在政策立场上存有巨大分歧,而与工党在许多方面相近。布朗同意以辞职来换取工党与自民党组建执政联盟。如果保守党和自民党结盟,两党的席位加起来共有363个,超过议会半数的326个席位,可以组成一个多数政府。而自民党与工党联合执政,两党在议会里只有315个席位,达不到半数。两党不会再为达到半数以上席位而谋求与其他小党合作,因为那样的联合政府极不稳定,而且爱尔兰的联盟党、苏格兰民族党以争取独立为宗旨。
  最终,克莱格没有选择与政治理念接近、政策主张相似但议席较少的工党联盟,而是与政治理念差异明显、政策主张差别较大但议席较多的保守党联盟。保守党和自民党基于实用主义而结盟。保守党希望成功组阁,实现政党轮替,而自民党希望参与执政,进而实现选举制度改革。保守党和自民党经过4天的艰难谈判,相互妥协让步,在5月11日就联合组阁达成协议。同为43岁的卡梅伦和克莱格携手组成了保守党和自民党的蓝黄联合政府,结束了工党13年执政的历史,再度实现了英国政坛的政党轮替。卡梅伦如愿出任英国新首相,成为伊丽莎白女王登基以来的第12任首相,也是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克莱格出任副首相,自民党人第一次进入内阁。这届新政府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保守党一自民党联合政府,翻开了英 国政治史的新的一页。
  
  工党败北 情理之中
  
  保守党获得多数议席而重新上台执政,而工党席位大幅下降而失去执政地位,这并不是因为保守党的政策主张更高明,而是由于多数选民对布朗领导的工党政府的失望。正是出于对工党政府的不满,许多选民产生“换马”的想法,希望一个充满活力的政府使英国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布朗领导的工党政府为许多选民所厌倦,而保守党采取以“变革”为核心的竞选战略,获得不少选票。
  
  一、布朗领导的工党输掉多数党地位,首先是输在民众最关注的经济上
  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以压倒多数击败梅杰领导的保守党,此后又连续赢得2001年和2005年大选胜利。工党执政的头10年,英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形成战后以来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期。由于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就,工党虽受伊拉克战争的拖累,仍然赢得第三次大选胜利。布朗于2007年6月迫使处于内忧外患的布莱尔下台,接任首相之职后成功地处理了恐怖主义、洪水灾害等重大问题,其支持率大幅上升。但在以后的任期内,布朗遭遇难以消解的麻烦。英国经济发展完成了一个周期,开始一个下降的过程,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突然袭来,严重冲击在英国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金融业。布朗果断推出高达4000亿英镑的救市计划,其中370亿英镑用于对英国三大银行的资本重组,使英国金融系统免于崩溃。但布朗的经济刺激计划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英国经济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进入1955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最严重衰退。工党政府的财政措施导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急剧上升。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高达1670亿英镑,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1.5%,达到战后以来的最高点;公共债务升到8577亿英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8.1%。经济低迷导致失业率迅速攀升,2009年下半年至今都在7.8-7.9%之间,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失业水平。尽管英国经济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增长,但只是缓慢复苏,仅仅增长0.4%。英国经济陷入困境,自然是因为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工党政府处置失当,也难辞其咎。经济困难导致社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资金不足,而工党政府为削减财政赤字而出台加税、减少补贴等措施,影响民众的福利和收入,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布朗没有保住担任财政大臣时的“经济功绩”,民众对工党政府未能妥善处理经济问题感到失望。工党的“天然盟友”工会组织也向政府发难,多起全国性罢工削弱了工党政府的威信。严重的经济问题是工党失去大量选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贿赂门”、“骗补门”等一系列政治丑闻,严重损害布朗和工党政府的形象
  英国报纸披露,前工党大臣和工党议员接受秘密受贿,进行游说以疏通政府。多家媒体曝光众多议员钻报销制度空子,在申领补贴方面弄虚作假,多达四五百名议员涉嫌冒领补贴。议员们不仅获得住房、伙食方面的补贴,还报销饼干、游泳池清理费、乡间小屋装修费等各种费用。布朗首相等13名内阁官员也涉嫌骗取额外补贴。“骗补门”丑闻曝光后,布朗未能主动处理,只是以“一切支出都合法”来回应。普通民众正深受经济危机的煎熬,对议员的行为深感愤慨,矛头首先针对执政党工党。反对党也以此抨击工党政府。布朗为平息公愤,不得不狼狈道歉,承认议会报账制度不健全,并进行议会制度改革。数百位议员不得不吐出不该得的钱,问题严重的议员走人,内阁大臣史密斯等10位阁员因涉嫌丑闻而被迫辞职,下院议长马丁被迫下台。“骗补门”弱化了民众对布朗和工党政府的信任,他们通过选票表达他们对工党的不满。
  
  三、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失误,尤其是追随布什参加伊拉克战争和和阿富汗战争,成为工党席位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年,布莱尔一味追随美国,派兵参加伊拉克战争,引起工党内外关于这场战争的合法性的激烈辩论。一些政府官员认为对伊拉克使用武力是违反国际法的,它既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又没有任何其他国际法基础。许多民众认为工党政府出兵伊拉克的决定是重大的外交政策失误,更为179名英国士兵的死亡深感悲伤。2009年7月31日,英军全部撤出伊拉克,但阿富汗问题久拖不决。工党政府把纳税人的钱花在这些不明不白的战争上,耗费多达180亿英镑;英国士兵则为这些战争付出了伤亡的代价。布莱尔是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决策者,但布朗不得不为这一“既定战略”承担责任。许多人把士兵伤亡渗重和军费开支高昂的账记在布朗和工党政府身上。
  
  四、工党内部派系斗争加剧,布朗屡遭“逼宫”,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恶化了工党的形象
  民众对工党的信任日益削弱,工党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在选举中一再失利。因此,一些工党议员和内阁成员密谋联合推翻布朗,甚至有人公开呼吁重新选举,选出工党新领袖取代布朗。以扭转工党支持率低迷的态势。英国唐宁街网站上发布要求首相布朗下台的请愿书,有2万人联名支持。尤其是在2009年地方议会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惨败后,工党内部要求布朗辞职的声浪达到了最高点。2009年6月,有4位内阁大臣签署联署信,敦促布朗下台,并提出辞职,导致空前的政治危机。进入2010年,两名前内阁大臣联名致函下院的工党议员,提议以党内投票方式重选工党领导人,挑战布朗的领导权。工党前秘书长瓦特出书对布朗进行人身攻击,支持前大臣的“政变”行动,呼吁布朗下台。布朗采取各种手段,击败了一系列宫廷政变,成功捍卫了他在党内的地位,但他的声誉严重受损,支持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而且工党内部不和,也使政府声望大幅下降,多数民众对工党的信任度降低。
  
  五、工党的竞选纲领也无法吸引更多的选票
  面对工党支持率日益下降的态势,布朗试图通过竞选纲领来吸引选民,特别是在选民最关注的经济问题上做文章,做出一大堆承诺,以便重获多数选民的信任和支持。保守党和自民党等政党不遗余力地批判布朗和工党,也以大量承诺来争取选民。保守党推出“为变革而投票”的竞选口号,要给英国带来一个崭新的开始。保守党强调“授权于民”,以实现一个民治的“大社会”。自民党向来在野,不必为国家糟糕的经济形势承担责任,也没有两大党那样饱受腐败丑闻的困扰,因此克莱格指出“选给工党与保守党,就是选给贪污腐败,”反复呼吁选民求“新”、求“不同”,给第三党机会。布朗希望选民明确授权工党继续推进经济振兴工作,然而,许多选民已经不愿再给工党机会了。尽管布朗曾被普遍认为是使英国经济保持强势的主要人物,但毕竟是在他的任期内英国经济陷入困境,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选民有理由怀疑布朗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使英国较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卡梅伦和克莱格的内政外交革新方案未必令人满意,他们也没有表现出精通内政外交的才能,但是,他们宣称的“振兴国家”、“加快变革”的口号,对于一些“厌旧”的选民有很大吸引力。
  
  六、布朗输掉工党的多数党地位,还在于他缺少领导 人的魅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布朗务实而沉稳,但为人比较刻板,没有幽默感,口才欠佳,不如卡梅伦和克莱格那么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而且,布朗脾气暴躁,甚至在竞选期间发生骂女选民的所谓“麦克风门”事件。相比之下,卡梅伦风度翩翩,口若悬河,深谙如何打造良好公众形象之道。自民党领袖克莱格能言善辩,切中时弊,看起来态度诚恳,富有个人魅力。卡梅伦和克莱格都缺少治国理政的经历和经验,但他们相对年轻,充满活力和自信,或许能为促进经济复苏、推动社会变革带来希望。最终,选票向反对党倾斜,把卡梅伦一克莱格组合送到英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而布朗这位150年来担任财政大臣时间最长、最风光的政治家,则成为任期最短的首相之一。
  
  新政府 新挑战
  
  保守党和自民党的联合政府上台,给英国政坛注入一点新鲜的活力。卡梅伦和克莱格这两个政治竞争对手在选战中残酷争斗,现在都表示他们将把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置于党派利益之上,承诺共同努力维护经济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改革政治体制。保守党和自民党都表现出较高的姿态,相互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但是,联合政府仍面临着一系列考验。
  
  一、新政府的施政纲领融合了两党政策主张,展示了新政府的经济、内政和外交政策框架
  5月25日,伊丽莎白女王在新一届议会开幕时阐述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这个施政纲领依据保守党和自民党5月20日达成全面合作协议,是一个关于联合政府大政方针的原则性框架。保守党和自民党都做出了妥协和让步。保守党基本上满足了自民党提出改革选举制度的要求,同意就是否改革现行的选举制度举行全民公决。两党同意本届议会维持5年不变,确定下一次选举在2015年举行,如果解散议会必须得到55%以上议员的支持。这保证了自民党在今后5年内与保守党共同执政。自民党放弃了要求英国加入欧元区的主张,同意联合政府在新一届议会的5年任期内不会“加入或准备加入”欧元区。在其他方面,两党各有让步。新政府施政纲领的重要特点是系统修正了前工党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新政府已拟订24项议案,涉及教育、福利、选举制度改革、收紧移民政策、保护民众隐私、改革金融监管等多项议题。
  
  二、保守党与自民党达成了联合执政的协议,但是联合政府本身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保守党和自民党的政见差异明显,在重大问题上持有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主张。两党可以把分歧暂时掩藏起来,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分歧,否则它们就不是代表不同社会群体、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政党了。在未来联合执政的过程中,两党需要不断磨合与讨价还价,要在左翼和右翼路线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新政府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这样的合作关系必然会导致决策困难。法案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两党的分歧必然会暴露出来,这将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辩论和争执,因此会延长决策过程。在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时,谁也不能保证保守党和自民党内部完全一致,何况作为反对党的工党仍有相当实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会对执政联盟的新政形成阻力。因此,即使通过妥协达成一致,所制定的政策也是软弱的,很难形成有力的对内对外政策。联合政府不是一个强大的政府,能否有效处理一系列非常棘手的内政外交问题,尚存疑问。
  
  三、新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新政府最紧迫的任务是拯救疲软的经济,削减财政赤字是重中之重。保守党和自民党在大选前都提出了削减财政赤字的方案,但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希腊债务危机对整个欧元区经济构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自民党改变了原先立场,支持保守党立即削减公共开支的计划。财政大臣奥斯本5月24日宣布,本年度将削减60亿英镑政府支出。这个削减计划向市场表明新政府将兑现财政紧缩的承诺。但问题是如何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又保证经济的复苏。如果采取激进步骤快速削减财政赤字,过早退出经济刺激措施,有可能对经济复苏带来灾难性后果。如果把实际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削减10%,那么国内私人部门和对外部门的财政盈余总额就会出现同等降幅。如果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这些部门就需要大幅增加支出。目前,英国外部收支下降,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才能改变经济萎靡的局面。这就需要在赤字削减和经济复苏的两难中维持平衡,在不危及经济复苏的前提下改善公共财政状况。另外,新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同时必须关注民生问题。缩减财政预算的计划一旦激怒选民,“不排除出现大罢工和抗议活动可能性。”新政府还必须采取适当的税收政策,以便保证收支平衡。
  
  四、选举制度改革很可能造成英国政坛的深刻变化
  自民党长期以来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比例代表制,并力图在下次选举前实现这一转变。保守党主张继续维持现行的简单多数选举制,只是为了组建联合政府,才对自民党作出让步。根据两党协议,将就改革选举制度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如果实行某种更为公平的比例代表制,较小的党派更容易在议会中获得席位,那么小党的影响力必然增强,英国政坛上出现联合政府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国内政治格局势必出现调整。自民党是选举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而这对长期以来轮流坐庄的保守党和工党不利。在改革选举制度的问题上,两党之间的暂时妥协很可能把矛盾转移到政党内部,保守党内很多议员的政治前途将会受到影响,因此会遭到不少人的激烈反对,而自民党将会大力推动,这将会引发一场关于选举制度的辩论,最终只有依靠民意来解决问题。在其他许多问题上,保守党和自民党也有明显分歧,需要两党逐步协商,通过妥协达成共识。各项争议的讨论结果将会影响两党的关系。
  
  五、新政府的一些外交行动开始显示出一个与前工党政府有所不同的“新英国”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新政府更加重视与欧盟的关系。卡梅伦并未像大选前表示的那样,要“从布鲁塞尔收回多种权力”。他在5月21日访问德国时明确表示,英国希望在欧元区经济危机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卡梅伦似乎悄悄地改变了以前的立场。保守党是传统的疑欧派,卡梅伦本人一直反对欧盟一体化,反对英国加入欧元区,并且在2009年要求欧洲议会中的保守党议员退出“欧洲人民党党网”,组建以反对“联邦制欧洲”为宗旨的新党团“欧洲保守与改革党团”。他在大选前多次表示,保守党一旦上台,将谋求英国退出《欧盟基本权利宪章》,恢复英国在刑事司法上的自主权,甚至要求对《里斯本条约》举行全民公决。自民党则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希望英国与欧盟保持更密切的关系、克莱格一直奉行亲欧盟的政策,强烈主张英国加入欧元区。最后自民党在这方面作出让步,新政府决定英国在这5年内不会“加入或准备加入”欧元区,任何涉及向欧盟让渡国家权力的议题都必须进行全民公决。由此看来,新政府虽然希望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保持较密切的关系,但英国依然处于边缘地位。
  
  六、英国游离于欧盟之外的欧洲政策必然影响英美关系
  在卡梅伦就任首相几个小时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时间致电卡梅伦,祝贺其出任英国首相,并称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的朋友和盟友”,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重视所谓“英美特殊关系”。美国总是以现实眼光看待英美关系。在过去几年里,英国一方面向美国诠释欧盟的意图,另一方面引导欧盟的发展道路。但是英国与欧盟疏离的关系,使英国政府难以扮演好这两种角色。英国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利用价值减弱,“英美特殊关系”也持续降温。尽管英国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朗核计划、自由贸易等问题上紧跟美国,但是美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英美特殊关系”。英国的辉煌岁月早已过去,不再具有影响世界的力量,只不过在一些地区扮演次要角色的作用。新政府开始以更现实的态度重新审视和界定这种关系。新政府表示英美关系“非常重要”,希望与美国发展牢固但并不盲从的关系。今后,在自民党的推动下,联合政府或许会在欧洲和美国之间作出选择。
  
  七、新政府还没有制定全面的外交战略,但目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政府对伊朗核计划、阿富汗战争、恐怖袭击危险等问题的政策没有显著改变,希望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但不会像前任政府那样亦步亦趋紧跟美国。新政府表示,英国会继续保持和发展英中关系的良好局面,推动英中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卡梅伦要与印度发展“新的特殊关系”,希望印度能够成为英国一个主要的政治与贸易伙伴。
  新政府的运作关系到英国经济前景和政治走向,也将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卡梅伦和克莱格如何通过折中妥协来处理保守党和自民党之间的分歧,将决定新政府的命运。这种妥协策略也许会带来新机遇:在综合各种政治主张的基础上凝聚共识,走出一条新路,改变英国未来的政治模式。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