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当前收入分配最大问题是对农民收入分配不公,农民占国家人口总数70%以上,70%农民缺少财产性收入,也没有工资性收入。 中国产业最大问题是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业依然靠天吃饭,旱灾一大片,闹灾一条线。去年春夏之间,水资源非常密集的西南地区出现旱灾,全国旱灾面积达3.98亿亩,绝收4008万亩。
1949到1979年,通过农业税、工业产品剪刀差、银行储蓄从农民手里拿了30多万亿。1979年以后的30多年,通过将农民的土地征为地方政府所有,靠卖地,从农民手里剥夺了39万个亿!在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当中,从农民手里拿了将近70万亿来支撑国家的大厦建设。
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2004年到现在发了8个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有5个一号文件,中央一共发了13个一号文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但城乡差距还是1:3.33,如果加上教育、医疗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在内,城乡差距在1:6以上,依然没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
农民贫穷过程与城市化过程是同步进行的,过度的工业化、城市化,特别是过度的城市化,把农民排除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之外。从1982年开始中央发51号文件,强调市管县,把大量的市改成市辖区,扩充土地,这个地方的所有资源全部为城市所用,导致城市开始疯狂扩张,扩张以后只能是向农民要地。到目前为止,655个城市没有一个真正的不是为了农民的土地而为农民放宽城市户籍的。农民的产权由于不清晰,又没有农民协会,没人替他们讲话,所以农民没有话语权,他们的利益始终在被剥夺。
征收农民土地答应给农民承包地补偿,补偿的计算是根据这三五年土地上的收入价值平均数乘以80年来补偿,补偿一般三万到五万,有的地方是十万,但经过乡镇一级克扣。农民手里所剩无几。各地探讨用宅基地置换一套住房,用承包地置换所谓的社会保障的这种措施值得考虑和反思,因为这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今年中央要出台一个文件《关于农村承包的政策含义》。去年12月17日晚上我向中央政治局常委讲真话,也是今天讲的部分内容,就是农民为什么贫穷的问题,原因是没有直接产权,没有财产性收入。出了13个一号文件,农业为何还是困难?农民还是贫穷?因为农民切身感悟到你让我种地我没有产权。中央说你种地吧,种粮食一定有收入,农民说没有收入。中央说给你补贴,农业税免了。农民说也不行,因为这免了,会通过其它方式征上来。
若按18亿亩耕地来算的话,全国有2.5亿的农户,18亿亩耕地除以2.5亿,每家农户是7亩地,这是全国的平均数。但所谓的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因为全国有14个省人均耕地已经不到一亩,户均不到3.5亩了,还有660个县不到5分地,也就是说户均不到1.5亩了(3-5口人)。
我特地到农业户进行调研,结论是:农民每年种植水稻、玉米和大豆,水稻、玉米和小麦这三大粮的收入为多少?扣除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外,185块2毛钱一亩地,一亩地185块2毛钱乘以7亩地乘以夏秋两季,不到2600块钱,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一年的收获,这怎么让农民安心,怎能不选择撂荒?
寄托农民未来梦想的地方在哪?我得出结论,中国小城镇是未来可以寄托中国繁荣发展的最重要寄托地,是整个亿万农民的生活家园,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小城镇建设是未来中国政府的最重大的战略训练,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很高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首进行城乡统筹发展,已得到中央层面积极响应。我实地考察了100个小城镇建设地点。长三角、珠三角发达,有两个重要原因:小镇建设发展得好,人人在本镇就可以就业。有好心情好收入;民营经济发展是树根跟草根关系,小城镇建设像树根一样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土地上,现有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就是小城镇发展得好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所以小城镇是树根,民营经济是草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轰炸伦敦以后,各国已经开始采取了逆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他们认为城市发展太大不好。而小城镇建设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落脚点、空间,是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