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民营企业贷款 提案概要: 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政府必须成为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问题的“主角”。没有政府的直接干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今年信贷投放的重点转向民营经济,而非国企和政府工程。
提案:
1.各个省设定一个对民营企业贷款的量化指标,以确保资金落实到民营企业。可以考虑按省级为单位,根据某民营企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来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份额。对于国家鼓励扶持的产业,在应有的贷款份额上,再给予一定的贷款倾斜。
2.建议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针对民营企业贷款比例份额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竞争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对提供优质贷款服务的银行予以政策激励。
3. 不断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对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资金的股东、金融机构等资金来源,给予减税政策等激励措施。
4.建议商业银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对负债率较低、产品技术含量高、确有市场潜力、内部管理严格的民营企业,可适当放宽对抵押或担保的要求。
“去年由于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全省虽然贷款放得多,可中小企业仍然贷款无门、贷款不足。” 1月24日下午,安徽省“两会”期间,委员赵玉秀一语道出了所有民营企业家的心里话。
民营企业贷款难,特别是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去年,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连续发布了多个与民营经济有关的政策和文件,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据统计,到2009年11月,我国金融机构14.65万亿元的短期贷款中,乡镇企业9004亿元,私营及个体经济6896亿元,二者之和只占全国的10.85%。
“我们和国有大企业仍然存在地位不平等的差异。”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的赵玉秀无奈地说,银行贷款常常投向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铁公鸡’大项目、大企业上,而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中分得一杯羹。
民营企业信贷被边缘化
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严峻,政府迅速实施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国民经济实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局面。但这4万亿元投资大多集中在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企业。如果仅有政府投资而没有民间投资跟进的话,经济发展无疑将缺乏持续的后劲。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刺激经济的弊端已经显现,如何增强经济的持久活力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基础不牢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投资的跟进速度缓慢,以至于实体经济缺乏动力和活力。所以,今年信贷投放的重点务必转向民营经济,而非国企和政府工程。然而,要想“鼓舞”起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中央政府一再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但各商业银行却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上。
“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周期长、门槛高等等因素让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在北京顺义区从事建材经营的小企业老板卢先生无奈地说,虽然他本人有良好的供货渠道,也有固定的客户,但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他却一直因“手中缺钱”而最终放弃。
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可供抵押的物品少,又加之财务制度不健全,破产率高,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以成本高、盈利低、风险较大等为借口而推诿小企业贷款申请,产生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
虽然许多城市目前也已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但是作用也并不显著,一是中小企业未必都能得到担保中心的信任;二是银行对担保中心也并非完全信任;三是手续比较繁杂,费用高,所以设想很好的方案往往却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政府需唱“主角戏”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曾表示,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应把这些企业界定得更清楚,并通过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担保等手段促进它们更好地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融也曾建议,应对地方政府和银行在促进小企业发展方面的绩效进行考核。
看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光靠目前的商业银行单纯的运行模式绝对不行。目前,我国的银行普遍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特别对基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政府来承担责任和义务。
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比重超过65%;创造8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提供了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已成为近些年中国增长最快的经济成分。而在民营经济中,中小企业又占相当大的比重。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推动自主创新,稳定城镇就业的重要企业群体。所以,盘活了民营经济,盘活了中小企业,就是盘活了整个国民经济。其涉及就业、涉及稳定、涉及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必须成为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问题的“主角”。
没有政府的直接干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的复苏问题,百姓就业难的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和谐社会和拉动内需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金融支持向民企倾斜
那么政府如何担当起这个“主角”?
首先,政府应充分考虑以往在中小企业贷款政策上的缺陷和不足,并切实从制度等方面给商业银行“松绑”,改革那些不适于民营企业信贷服务的考核指标,并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这些考核指标应该能使商业银行在没有制度壁垒的情况下“放手”将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激励机制应该促使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新的金融产品,以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频率高、金额小、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等特点。
其次,应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的可行性。我国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专门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性商业银行。首先,在资金的来源上充分体现银行的政策性;其次,在经营环境上体现政策的扶持导向作用。给中小企业提供免息、贴息、低息贷款,并对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贷款提供部分财政担保等措施。同时,可以依靠民间资本参股,特别是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有秩序地发展地方小银行和民营信贷机构,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另外,应该不断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并保证小额贷款公司有足够的资金。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地区受到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但资金短缺问题在小额贷款公司中却普遍存在,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作用的发挥。各地政府要为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经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供给。逐步扩大注册资本规模,提高向银行借款的比例,并对银行借款给予利率优惠,以充分发挥其在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频率高、金额小、周转快、时效强方面的比较优势。
还有,各个省设定一个对民营企业贷款的量化指标,以确保资金落实到民营企业。可以考虑按省级为单位,根据某民营企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来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份额。对于国家鼓励扶持的产业,在应有的贷款份额上,再给予一定的贷款倾斜。
2010年是“调结构”的一年,“保增长”的刺激经济政策正在逐渐退出政策舞台。如果说在去年刺激经济政策下,我们的大量贷款都投在了修铁路、修公路、修机场上,那么在今年,金融支持的力度必须偏向民营经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拉动内需,才能启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