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为何在一夜之间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走向社会动荡?一位有能力独揽政权23年之久的“政治强人”,为何会在一个月内被推翻统治,逃亡国外? 曾经的“非洲典范”
突尼斯是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人口只有1000多万。长期以来,突尼斯这个非洲小国留给国际社会的印象就是既能保持政局稳定,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可谓是非洲发展的典范。
无论从宏观经济指标,全球竞争力指数,还是人类发展指标来看,突尼斯都无一例外地位居非洲前茅。2000年至2010年,突尼斯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5%,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的2009年,突尼斯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率,而同年南非则出现了-1.8%的负增长。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0-2011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对世界139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进行排名,其中突尼斯位列第32名,为非洲国家之首。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对169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进行排名,突尼斯位居第81位,在非洲国家排名中仅次于位列第72位的毛里求斯,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非洲大陆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却在2010年12月底至2011年1月间爆发了“茉莉花革命”,执政23年之久的总统本?阿里逃亡沙特阿拉伯,国内政治格局发生变革。而这一切的起因却是城管对无证摊贩的粗暴执法,导致失业大学毕业生自焚抗议,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上感同身受的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应,导致各地的游行抗议,而政府在初期的强硬立场及动用武力杀伤数十名民众的行为,又导致了抗议活动不断升级。茉莉花是突尼斯国花,这次政权更迭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本?阿里其人
本?阿里是突尼斯自1957年独立以来的第二任总统。1987年10月,时任总理的本?阿里通过让数名医生宣称当时已被批准为终身总统的布尔吉巴由于健康原因无法继续治理国家,将布尔吉巴赶下台。
1987年11月,本?阿里接任总统,此后在1989、1994、1999、2004、2009年连续五次当选总统。尽管本?阿里在执政之初曾经承诺要带给国民“真正的民主和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并且也推进过政治改革,但在其政权稳固之后,他就借口打击极端伊斯兰分子,对内长期打击异己。
尽管突尼斯名义上实行的是多党民主制,但是本?阿里领导下的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却事实上处于完全操控政局的地位。在执政党内部则是本?阿里一人专断,绝对不容忍反对意见,并且严厉惩罚批评政府和维护人权的各方人士。
为了维持长期的专制统治,本?阿里一直都排斥潜在的接班人,多名政治对手都遭到了逮捕和流放。在2009年选举前,本?阿里还威胁说,如果有反对者质疑投票结果的公平性,就要将他们投入监狱。
既然本?阿里这个被称为“政治强人”的总统有能力独揽政权23年之久,又怎么会在一个月内被推翻统治,逃亡国外呢?“茉莉花革命”的爆发能够揭示出突尼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哪些深层次矛盾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实自1987年本?阿里上台以来,突尼斯的经济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私有化程度逐步加深,外资流入增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突尼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由于国内资源有限,突尼斯的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出口和旅游业是拉动突尼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欧盟是其出口的主要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80%,旅游者来源地也主要来自欧盟国家,特别是法国。这种高度依赖欧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突尼斯的经济增长必然受制于欧盟经济的增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欧洲国家,欧盟国家至今都未从危机中真正摆脱出来,突尼斯的出口和旅游收入也因此受到影响。
另一个致命问题是,突尼斯粮食不能自给,农业增长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2010年受到不良气候的影响,突尼斯的农业产量下降很大,加之国际农产品价格高涨,使得国内粮食价格高涨,导致广大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强烈不满。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政府缩减财政支出计划,使得对贫困人口的补助有所减少,更加深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窘况。
尽管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突尼斯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也是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官方统计数字为14%,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超过20%。在2010-2014年第12个发展计划中,突尼斯政府将降低失业率,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作为重点目标。为此,政府鼓励将低附加值、低技术的出口产业逐步转向以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并且致力于扶持以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经济部门。但是,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改革计划进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推崇高等教育导致的高素质人才供给过剩的就业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很难打破。突尼斯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状况就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强。
当然,突尼斯当权者腐败盛行和市场垄断性加强,导致国内贫富分化严重也是让政局雪上加霜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乎独裁的统治导致突尼斯以本?阿里家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无视国家法律,肆意敛财,贪污腐败状况触目惊心。根据透明国际公布的2010年全球清廉指数,突尼斯属于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
2010年12月,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大使馆机密电文中将本?阿里的家族称为“准黑手党”,称其是突尼斯“腐败的核心”。这在突尼斯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对本?阿里政权的仇视也更加深重。此外,虽然政府也在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但是腐败盛行导致很多垄断行业的政府参与程度在加深,权力阶层为了牟取暴利,加强了对垄断行业的控制。腐败和政府垄断是权力阶级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国家财富大量集中到政治核心集团手中,这必然导致国内贫富分化状况日趋严重,民怨日益加深。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尼斯的政局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动乱局面,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腐败之风恶性蔓延的结果。
在经济危机尚未结束,全球普遍面临高通胀、高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之下,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也蔓延到了周边一些存在类似问题的国家。近期,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也已在北非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开始相继爆发。
美国看病慎用药:打吊瓶近似小手术
王磊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依靠人体免疫力去对抗疾病,使用药物只是辅助手段,而且他们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问题。在美国人眼里,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术。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 是考虑最多的。对于普通感冒发烧,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医生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多喝水,加强营养,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即使在使用抗生素时也是非常之谨慎:只有经过实验室检验,证实该病人感染了某种细菌,医生才能给病人开出抗生素使用处方。使用时,一般从最低级的抗生素开始用起,而且用量非常正规,极少把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来使用。在西方国家,医生都会接受反复被强化的“观点教育”:其中有一点就是医生如何规范用药。美国的医疗制度对医生用抗生素的规范性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定,医生必须要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规范开药,如果违反原则,一旦被相关协会或组织发现,那么他所受到的处罚将是“致命性”的:该医生的职业能力将会受到怀疑。在美国,执业医生的收入、社会地位比较高,他是不会为了用药问题去冒这个职业风险的。
有专家指出,最近见诸报端的“超级细菌”其实不是一个新事物,抗生素耐药现象从抗生素诞生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为此,为防止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增长,西方一些国家很早就针对抗生素出台了相关举措:如美国疾病管理中心于1997年出台了新对策,内容包括什么样的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医生如何详细指导患者用药,还编制了抗生素使用指南小册子。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所属全国卫生与临床学会也出台规定:医生不得给患有扁桃体发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病人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取而代之的是建议患者回家休息或服用止痛片。规定还对65岁和80岁以上病人如何使用抗生素分别作出说明等。
英国报业在夹缝中创新求生
王磊
据英国《经济学人》1月6日报道,英国是世界上报纸行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侵入,英国报纸业目前正面临最严酷的考验。为走出困境,英国的报纸业开始创新求生。用常规的眼光来看,英国传统的报纸行业将难逃一劫。年轻的读者群正在放弃报纸而选择互联网与电视。《每日快报》与《每日镜报》这两份小报如今的流通量大致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但英国《独立报》的所有者埃维金?列别捷夫却对报纸的前景表示乐观。列别捷夫说:“人们正在对报纸的凋落感到欢呼,但当你在乘坐地铁的时候,你却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报纸。”
英国的报纸行业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残酷的。9种全国性的日报发行量超过20万份。但与此同时,广告也比其他领域更快地转移到互联网媒体。根据实力传媒集团的说法,2009年以来更多的广告资金已经被投向了互联网而非报纸。英国的报纸并不像法国那样接受政府资助。事实上,他们面临着强劲的国家队对手――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的报纸业开始选择创新之路,开始尝试新的出版样式和价格。如波士顿咨询集团就宣称他们目前正在试验推出完全不同风格的报纸阅读服务。主要有三种趋势:第一种方式就是推动报纸上网并收费阅读。英国新闻集团下属的四家报纸,《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以及《世界新闻报》目前均已开通在线付费订阅。与该集团下属的《华尔街日报》不同,《泰晤士报》不允许读者免费阅读任何文章。
目前,《泰晤士报》在线定阅的价格是每周2英镑。统计显示,推出在线付费阅读后,《泰晤士报》的网上点击量急剧下降,只有约14%的经常性用户和1%的非经常性用户选择了付费定阅。《泰晤士报》原来的网上读者大量转向英国广播公司的免费网站。但这并没有让新闻集团感到担忧。该集团认为,在线广告收入并不稳定和可靠,他们选择的是直接从忠实读者那里收取费用。因此,《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报纸中增加了夹页广告,并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娱乐内容,包括iPad、戏票以及罗马度假机会等。新闻集团市场部负责人瓦勒克?史密斯力图使报纸订阅达到与付费电视以及移动电话类似的订阅效果:让人欲罢不能。
英国报纸行业的第二大创新是,网络版和纸质印刷版报纸使用相反的观点或者风格。英国《每日邮报》的网络广告运营得非常好,成为发行量最稳定的纸质媒体。而它的网络版表现更为强大。该报的网络版每个月有3500万人次的访问量,已经成为全球访问量第二大的报纸网站。在读者心目中,纸质的《每日邮报》通常更加保守,有时候甚至有些大惊小怪。但在其网络版上,读者们看到的文章却显得非常轻松活泼。它关注名人新闻,特别是那些身着比基尼的魅力女名人们的新闻。这使得大量媒体转引《每日邮报》的新闻链接。其执行主管声称网站如此成功以至于他们不再与报纸网站比肩,而是与雅虎和MSN这样的门户网站论高下。《每日邮报》还引导其读者使用其iPhone应用程序。
在所有的创新战略中,最违背人们直觉的也许是列别捷夫和他父亲的战略。在过去的两年中,俄罗斯大亨列别捷夫先后收购了英国《独立报》和《旗帜晚报》。并把后者变成一份免费派送的报纸,目的是扩大其发行量,以争取广告客源。他们认为年轻人其实是想读报纸的,只是不愿意花费太多,或想免费读报。列别捷夫认为地铁是未来主要的都市交通工具,这种相对封闭的场所,会有效集中读者的阅读需要,甚至形成一种“阅读强迫性”,从而凝聚足够的发行量。然而并非所有的读者都乐于用这种方式获取免费新闻,况且有限的地铁也容不下英国上千家报纸。而英国免费派同样不看好报纸的传统印刷形态。因为高成本和信息滞后,印刷报业的生存条件已经恶化,唯有抓住户外地铁等为数不多的印刷“新渠道”,以免费报纸对抗廉价,才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发行量,进而保持在广告定价上的相对优势。
新闻集团、每日邮报集团和列别捷夫控股所采取的策略源自对读者需求、支付意愿和广告未来的不同假定。这三种尝试都奏效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无一成功。但他们都勇气可嘉。
“剪”便宜!节俭新文化正流行
王磊
人类是种极为少见的、会捡便宜的动物,尤其在经济衰退之时更是如此。2009年美国人兑换了32亿美元的折扣券,较2008年增加23%。去年折扣券的使用率也持续攀升,前三季度总额达28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增加8‰
美国在线词典服务商韦伯评出去年美国年度十大热门搜索词汇中,排列第一位的居然是“节俭度日”(austerity)。当然这也许跟尚未完全过去的金融风暴有关。受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滑坡影响,欧美等西方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迅速膨胀,实施财政整顿措施、缩减财政开支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与此同时,危机期间房价暴跌和股市震荡也让很多家庭债台高筑,节衣缩食自然成为人们的无奈选择。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开始增加个人储蓄,在消费时也要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有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消费者比以往更多地使用折扣券,在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挑选最为经济实惠的物品。消费者现在不再大手大脚地花钱,购买价格较高的名牌物品的消费者少了,而到折扣商店购买打折商品的人数却明显增多。超过3/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现在在购物之前会先看广告和剪折扣券。折扣券成为营销业务的最强武器之一。
在线折扣券公司或许是媒体宠儿,但在目前的节俭潮流之中,最主要的受益者仍是老式纸质折扣券。超过85%的纸折扣券是放在定期刊物中发送,这对报业来说是少见的好消息。研究显示,想让人改用别的品牌或试用新产品,最有效的折扣券是需要从报纸上剪下来才能使用的那种。
不过,折扣券的未来显然是数字化。目前在线折扣券只占市场不到2%,但在2010年的兑换总额中却占了12%,其用户多为男性、较为富裕,也比较愿意接受新产品,此外,通过智能手机或是现场发送的特价促销最有效果,数字折扣券也更易于追踪消费模式。报业势必会紧张无比,又一项重要的广告收入就要消失于网络之中。但这对折扣券爱好者来说是个好消息,折扣促销的数量和多样性将会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