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恐怖主义不需要政府支持,因为它靠的是三股潮流:自由社会的开放性、获取暴力技术的便捷性和极端的全球性仇很思想。只有在每个方面都采取对策才能制止恐怖主义,这其中,一种互信、互谅、互助、互惠的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将是重中之重。
2011年5月1日,十年前策划并制造了“9?11”悲剧的主谋本?拉登终于在这一天被正式宣布死亡。用奥巴马的话说,拉登之死是美国反恐事业的“重大成就”。尽管拉登之后的反恐形势依旧迷离,但无论如何,这对奥巴马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就是击毙拉登如果能推迟到2012年秋天,那他的竞选连任就一点悬念都没有了。“基地”的癌细胞仍在扩散
反恐斗争并没有因此终结。充其量,拉登被击毙,也只是国际反恐斗争的一个逗号,离句号还远着呢。
在美国忙着折腾伊拉克的时候,拉登和他的“基地”也没闲着,而是忙着进行“升级”工作。从反恐的角度看,拉登已经不是最大的安全威胁了,因为此前,拉登已经“让位”给安瓦尔?奥拉基。据称,奥拉基会讲英语,可以与美国当地人直接沟通,还善于利用网络为自己的观点进行宣传。
如今,本土恐怖主义已成为美国的心腹大患,而那些堪称“美国通”的恐怖分子更是美国人的肉中刺。此前,FBI曾指称基地新头目舒凯里朱马赫是一个在美国生活15年并拥有绿卡的“美国通”。美国调查人员称,舒凯里朱马赫以袭击美国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他熟知美国体制和生活方式,在加入“基地”组织前,他还是一名酷爱电脑与化学课程的社区学院学生。这些都是最容易对美国本土发动恐怖袭击的标志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月,本?拉登还曾在一份录音中要求法国从阿富汗撤军,以换取人质获释,否则将“无论在法国国内还是国外,对法国目标发动攻击”。此后,法国情报机构备忘录指称,超过100名欧洲人正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接受“基地”培训。与擅长在本土招募恐怖分子的奥拉基一样,这种培训欧洲人进行“本土化”恐怖袭击的做法,也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此同时,“基地”组织规模变小,出现连锁化趋势。与“9?11”不同,越来越多的恐怖袭击的策划都不再讲求周密和精细,而是追求效率。用《基地内幕》一书作者罗汉‘古纳拉特纳的话说,“基地”组织不是一个一次就办齐所有东西的恐怖超市――追随者在这里领取金钱和武器,并接受对袭击目标的指令。它更像一个快餐特许经营权,允许当地的组织根据自己的计划策划阴谋,不用担心他们的敌人给他们打上“基地”组织的标签,还是别的任何标签。整个“基地”组织的结构都已发生重大转变,由过去的一个统一性组织变成多个地区性恐怖小组的集合体,而且这些地区性恐啼小组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自主行动。
经济目标、平民目标和城市正在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在开放的后工业社会,大城市对恐怖行动的防范呈现弱化趋势,平民和经济目标更加易于伤害。而恐怖分子也正是喜欢“攻其不备”,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动袭击。不仅如此,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恐怖主义袭击,尤其是动用化学、生物、辐射和核武器的袭击,也更有可能造成地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全面瘫痪。
恐怖主义还搭上了信息快车。对互联网的利用反映出他们的手段越来越狡诈,不仅善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也善于利用传媒大造声势,加剧大众的心理恐隘。恐怖主义的战略目的十分明显,一方面是要证明政府无力保护本国人民,从而导致人们对上班和购物等过去感到安全而平常的事情产生恐瞑;另一方面是造成极端反应,反应越极端越好。
透过一系列恐怖袭击的迷雾,人们意识到,各种恐怖主义组织之间有组织的相互协作的现象已明确显现出来,例如,“基地”组织、科索沃阿族恐怖团体、克什米尔极端分子、车臣分裂分子和东南亚伊斯兰激进团体等。
过分宣扬“基地”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证明,国际恐怖组织十分善于煽动和利用反西方情绪。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各国本土的恐怖主义浪潮也在不同程度地高涨,这种浪潮不仅来自感到无望和怨恨的人,更来自那些希望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恐怖主义势力。
正如美国学者所担心的那样,世俗的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广为传播促成了一种逆反倾向的形成,即激起人们狂热地推崇以宗教为基础的本土文化,比如在伊斯兰世界,这通常表现为反美主义。随着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外露的分裂情绪也变得更激进、敌对和愤怒。因而,了解伊斯兰文化及其反美情绪产生的根源,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减少或限制甚至根除各国的恐怖分子。但遗憾的是,美国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够。
过分地宣扬“基地”的威胁,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英国的一份题为《5年后的“基地”组织:威胁与挑战》的报告指称,美国及其盟友对“9?11”袭击做出的反应,无意中提升了“基地”组织作为一支全球力量的地位。在此之后,“基地”组织巧妙地通过让恐怖主义与伊拉克战争和以巴冲突等地区危机有联系的想法深入人心,为自己做了很好的宣传。
由于美军和巴基斯坦方面对“基地”老巢施加了巨大压力,“基地”组织出于长远考虑,将核心移到了诞生地以外的地区,并建立了许多新据点。它就像是一个转移了的癌一样,将癌细胞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并同当地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积极结合。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基地”组织已经不再是一个国际性的单一组织,而是一系列各地的当地组织。
在转移过程中,这些“癌细胞”的杀伤力更大了。较之以往,现在的恐怖主义动机在发生变化,恐怖主义活动变得更加血腥。为了造成更大的影响,他们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到尽可能地伤害更多的人,手段和武器越发具有破坏性,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落到恐怖分子手里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对恐怖主义来说,美国打击伊拉克反而是一件“好事”,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由此强化的反美情绪;并且,伊拉克的乱局也给了恐怖主义更大的“回旋余地”。更重要的是,反恐的国际合作程度未能跟上全球恐怖势力紧密联结的进程,人们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和新的变化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恐怖主义日益国际化和高科技化的今天,仅靠一国之力显然难以根除恐怖主义的祸患,如果缺乏有效的情报共享机制、经验分享机制和边境联防机制,阻止恐怖组织跨国作案及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将十分困难。遗憾的是,由于在政策和舆论上缺乏一致性,各国之间在反恐问题上还难以形成合力,联合打击力量也与期望值有一定距离。
把反恐斗争推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由于恐怖袭击接踵而至,使得各国学者未敢放缓对“9?11”和“反恐”斗争的反思。在学者们的建议中,既有(美国)停止 与伊斯兰世界的敌对行动,以作为真正杜绝恐怖主义,争取和解的最终解决方法;也有以更广阔的胸襟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的力量团结起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呼吁。
从根本上,这就要求反恐斗争的领导者们,要真正把这场特殊的斗争当作一场持久战来看,长远而非短视地,耐心而非急躁地,开放而非固执地增进国际理解和多边合作,系统化地解决全球问题,以期根除恐怖主义土壤的策略和措施,从而把反恐斗争推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在吸取了一系列教训后,连美国学者都开始反复强调,美国要取得反恐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懂得国际间相互依赖的必然性,而只有如此才能发现隐藏的恐怖分子,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潜在的恐怖分子。“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单边主义是无效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本杰明?巴伯如是说。
事实证明,单边主义和对软实力的忽视,给了“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很大的回旋余地。在经历了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磨砺后,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和高官倾向于相信,美国如要打赢反恐战争,他们的领导人就必须学会更好地把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起来形成“可观的实力”。这也是奥巴马在竞选时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显然,共同的敌人导致了不同寻常的联盟。就像CNN记者法里德?扎卡里亚所总结的那样,如今的恐怖主义不需要政府支持,因为它靠的是三股潮流:自由社会的开放性、获取暴力技术的便捷性和极端的全球性仇恨思想。只有在每个方面都采取对策才能制止恐怖主义,这其中,一种互信、互谅、互助、互惠的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将是重中之重,也将是对各国政府极大的考验。
目睹了发生在俄罗斯的一连串悲剧后,再回望发生在美国的那场人类悲剧时,无论哪个国家还是哪个人都应该明白,历史已把以前冷战中的敌人放在一条船上,使它们面临选择:要么一起抵制共同的敌人,要么“一个个地失败”。所幸的是,通过一件件血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意识到,采取协调一致的多边行动是反恐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如俄罗斯学者所言,崭新的两极世界正在形成,其中的一极是一些国家和非国家的恐怖和刑事犯罪的跨国网络,它们不信仰基本的意识形态,不承认法律准则和思想道德限制,并以此向全球扩张;而另一极则站在它们的对面,追求和平的理念,赞同基本的价值,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化,无论是美国、欧盟、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是站在这一极的代表,它们与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拥有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打击恐怖与犯罪,缔造和平与繁荣。
问题的关键是,这正义的一极,能否足够团结和注意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