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请围观]

  吉普车堵在长堤街细长的巷里,迎亲队伍只好步行。亲朋、同事、邻居把三进院落围得水泄不通。小孩趴着门框偷瞄新娘:灰蓝外套,粉红立领毛衫,脸红红的,驼色新皮鞋噔噔敲打木地板。没有过多为难,门就开了。学生服的新郎烫着时髦卷发,蓬蓬的头发反显出脸瘦削。新人簇拥着出了门,门内老丈人憋不住嚎啕大哭,他舍不得女儿,虽然她嫁得不远。
  鞭炮轰隆,接亲队伍回程。整条街都是露天宴客的广场,邻居们借出桌椅,卷袖帮忙。宰掉一匹乡下买回的土猪,蒸出晶莹的珍珠元子,30桌流水席从天明到夜色渐晚。
  这是30年前的婚礼,主角是我的父母。
  
  骤然转急的大雨,啪啪打在婚车,头车娇嫩的红玫瑰顿时没了精神。没打伞,新郎快步上楼,挤到房门前。壮汉们拿出拆门的精神,大声拍打。塞进大把红包未果,屋内、屋外陷入喊话的僵持。突然,不知谁好奇地拉开一道门缝,壮汉们即刻抓住机会,挤开了大门。礼炮作响,彩色纸片纷飞,落在新娘洁白的纱裙上。烛台、香槟、花门,主持人煽情的话语,台下亲友的掌声,化作背景,凝结为新人脸上的感动。那一刻,有人掏出手机,拍照微博。
  这是一周前的婚礼,主角是我的表哥表嫂。
  
  横跨30年时空,结婚用它的变与不变印记着我们的生活。
  变的是,10年代,80后步入婚姻,结婚变成两个家族的舞台,菜品更高档,排场更宏大,仪式更讲究;个性化追求,让结婚变成生产力。
  不变的是,相比我们周围的世界刚刚添加的@和#,结婚的围观性质其实早已确定――它依然是各种情感表达和交融的机会,铭记爱情,感恩父母,交换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