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女衬衫夏_清爽衬衫“潮”一夏

  对男人来说,衬衫是一堂漫长的功课。   英国裁缝Mahon回忆过这样一个细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萨维尔街一家著名的裁缝店当学徒。一个夏日的午后,年轻的小学徒溜出店里去喝东西,让师傅逮住训了一通――原因是他没穿外套,直接衬衫长裤就往外跑,这在老派的裁缝师眼里是不能容忍的:你怎么能穿着内衣就出门?
  在古板的英国人眼里,衬衫外面是一定要有外套的。这不是个普世经验,在武汉这样的火炉生搬硬套,大众们是会泪流满面的。在七月流火的江城夏日,外套根本穿不住,只能以衬衫示人,也正好是各式色彩鲜艳的衬衫大显身手的时候。那些保守的人只敢穿一成不变的蓝白衬衫,夏日里少了许多乐趣。
  相比大城市里常见名牌工厂,今天在意大利纳不勒斯和法国一些小镇还有些传统小作坊――在工业时代里,靠奢侈品的定位,保留了大量手工工艺。诸多细节的缝合处,都由弹性十足的手工针法完成;从扣眼的编锁,到贝壳扣的缝制,处处保留手工痕迹――英国人喜欢用一个小十字缝扣子,而意大利人则常常用一个小箭头以示区别。
  所谓“形式追随功能”。在温暖的南方地区,诞生了色彩艳丽的衬衫。但作为一件贴身的衣服,舒适始终是衬衫的首要条件,这其中,面料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好的棉花产在埃及和加勒比海,而棉纺面料则以瑞士和意大利为尊,美国南方佐治亚外的小岛也出产高档精棉,但一切的一切,公认最好的还得是西印度群岛的海岛棉。其他各种精棉,或细密轻薄,或光泽如丝,但论及绵柔吸湿的触感,没有一家可以比得过海岛棉。
  一个成功艺术家也许最爱皱巴巴的爱尔兰亚麻衬衫;一个阿拉伯大公可能独钟鲜艳的丝绸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职场新贵可以去买一打一打的精梳埃及棉;但对于一位沉浮多年,深谙生活细节之乐趣的老手来说,低调而舒适的海岛棉则是衬衫材料的不二之选。
  但遗憾的是,因产量不高,成衣业界直接使用海岛棉并不多――许多顶级衬衫厂商,如Turnbull & Asser,做的都是接近海岛棉质量标准的“sea island quality”――而真正的海岛棉,在上海一家著名的定制店里,翻开最贵的一本面料册可以看到,一件衬衫,惠盛人民币三千。
  不过三千块钱并不都是花在了面料上,裁剪也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有着特殊体型的顾客,在成衣里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产品,大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形,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衬衫,让这笔定制费花得更加合算。
   除此以外,定制的细节更是可以天马行空,许多人喜欢讨论衬衫不要口袋比较优雅,或是异色领法式袖比较高端,其实这纯属个人爱好。
  衬衫不要口袋的原因是衬衫外面还要穿马甲,有口袋也被挡住了,根本用不上,和优雅问题一点关系都无。不信看看英美在中亚的新式作战服,也把口袋给取消了,那是因为外面套上防弹衣,里面有口袋也用不上――总不能说防弹衣也优雅吧?
  至于异色领袖,则更像是一个风格问题。早年间人们衬衫的领子袖子坏了,找不到原色布,用白布代替。后来,这种对比鲜明的配色风格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没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电影《华尔街》给拯救回来。
  但悲剧的是,现代制衣业为了让袖领硬挺,一直在用粘合衬――雪白的领子和袖口金玉其外;内里却是一层热熔胶和塑料布,让人情何以堪?在没有粘合衬的时代,衬衫也不是皱巴巴的,人们用淀粉浆洗出面料硬挺的质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在服装领域,产能和便捷性由此突飞猛进,但于品位一事,却只见江河日下。同样是电影,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50年代的《夺魂索》里的男装才是真正的精致而华美。
  回顾数十年来男装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会看到许多消失的细节:二十年前的《上海滩》里,许文强和丁力偶尔脱下外套,会露出手臂上的一截小皮带,那是因为对于一件衬衫来说,肩袖的制作是最困难的,怎样才能恰到好处?除了需要裁缝的巧手,更需要顾客的耐心。《上海滩》里靠拳头和手枪打入上流社会的新贵们一个个肌肉发达,喜欢在惠罗百货公司买衬衫,要想胸围和领口合适,就得选大一号,下摆和袖子就会长――在胳膊上扎一截皮质臂带控制长短,是最方便的办法。这样很简单,也很有效。虽然有欠优雅,但作为意外地收获,它看起来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