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心理学

爱情心理心理学篇一:从爱情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恋爱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从爱情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恋爱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滋润着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向往一份美好的爱情。在初中高中,我们忙于升学,虽然渴望,却也无法行动。到了大学,许多人都已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尝试。

凡事总有他的两面性,爱情也亦然。在一对对情侣甜蜜浪漫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我将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通过观察询问及分析身边谈恋爱的朋友的实际情况以及查询书籍和资料,我总结出了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下将对异地恋、安全感、学习与生活以及毕业这四个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异地恋

高中艰苦的学习令许多人压抑了自己萌生的情愫,于是毕业之后表白泛滥,很多情侣便是这时候凑成对的。然而,由于升学或者复读的选择,许多情侣都变成了异地恋。矛盾便由此产生。

有研究表明,异地恋分手的概率远远大于相处一地的恋人。尤其是双方都在20岁以下的异地恋,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有学者调查发现,伴侣之间目光和身体发热接触程度可以很准确地对情侣的感情状态进行评估。热恋中的伴侣具有明显高于其他伴侣的目光和身体接触。而如果说异地恋的恋人对于浪漫激情要求较高,那么他们就会陷入矛盾。

对于长期相处异地的恋人,容易对身边的朋友或同学产生超出朋友的感情。有一句歌词叫“当我不能接近我爱的人时,我便去爱那个离我近的人”,所以在对遥不可及的恋人深切思念的同时,对于处在身边的朋友产生“感觉”其实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觉”并不是一段新的爱情,只是对于自己目前爱情的投影和移情罢了。 很多异地恋的情侣会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恋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于是怀疑共同话题变少,感情也变淡了。人的感觉来源不仅仅只是听觉,还有视觉和触觉嗅觉等。然而在异地恋中,情侣双方获得感觉的来源,大都只有听觉。只有一个感觉来源显然不能完全体会对方的想法,也不能满足自己对于对方的思恋。在此建议异地恋的同学,可以通过增加感觉来源增进感情。比如偶尔开开视频或者写写信什么的,当然,最好的情况便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见面,避免吵架,避免矛盾。

“和你在一起我觉得没有安全感”。这句话似乎能从很多情侣的对话中听到。那么,安全感是什么呢?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欲满足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他指出,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待在婴儿身边,对婴儿慈爱,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安全感最初,是源自与母亲的。所以恋爱中女生常常觉得缺乏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婴儿时期与母亲的接触过少或是婴儿时期没有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其次,自卑导致的不自信与不信任自己的伴侣,也是产生安全感的原因。在恋爱关系中,双方所处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主动的一方所付出的常常多于被动的那一方,这很可能是由于主动的一方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认为只有自己为对方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对方对等的爱。 恋爱期是完善人格最少的时期,所以对于缺乏安全感的现象,也能够通过情侣双方的共同交流帮助得到改善。

三、学习与生活

都说大学时代是谈恋爱最好的时期,时间充足并且没有过大的压力。但其实除了恋爱,大学同样是学习和交友最好的时期。大学期间,我们可以阅读各种类别的书籍,结识不通过专业与性格的朋友。

然而,谈恋爱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之后,我们没有精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没有机会再去认识新的朋友。

恋爱中的人,在一起时卿卿我我,不在一起时时刻牵挂着对方。当真正想认真学习的时候,由于心理活动停留在自己爱人身上的时间过多,在选择注意对象时,对于学习这一刺激选择的可能性就明显小于对爱人的选择,所以常常看着书本,脑海中浮现的确实两个人在一起时的画面。并且,注意力很难集中,很难专注地去学习。

与爱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与同学、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势必就变得短了。友谊是生活必要的因素之一,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幸福感更加强烈。然而,恋爱之后,专注于一个人,交友圈缩小,等于关闭了交友之门,别人便不愿介入你俩的圈子了。

恋爱虽重要,学习与生活也重要,且行且珍惜。

再美好的大学生活也有结束的一天,毕业对于大学生情侣们来说,又是一个考验。 通过询问我发现,很多男生同学认为大学恋爱仅仅只限于大学时期,毕业就分手,不应该继续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在大学生中其实非常常见,很多人只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没有真正地考虑过两个人的未来。对于未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女生同学,则更多地考虑到两个人的未来,这在一开始的择偶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不同于男生过多的注重外貌与身材,女生在在意对方外貌的同时,还会考虑两个人的以后,以及男生是否有上进心。她们认为,毕业了还能够继续在一起,而不是草率地分开。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关于承诺的内容。迟毓凯老师在《我问心理学: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中指出:“承诺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它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实现自己决定的目标,提醒人们退却和逃避的危害,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心理学实验证明公开的承诺使承诺者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在大学生恋爱所面临的毕业问题中,承诺有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成分。如果双方都能给出对自己和对对方的承诺,那么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或许就能够得到解决。

除了以上几点简单的分析之外,大学生恋爱中其实还存在着其他的矛盾,比如:谈恋爱久了会觉得烦、恋爱影响情绪、男女生对于欲望的需求不同、关心人的方式选择错误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进行分析了。

进化心理学对于男女生物学方面的不同做出了解释。女性要承担生育的任务,并为孩子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男性只需要付出很少的代价便能得到一个孩子。于是,女性在挑选配偶时会再三考察和选择,而男性,一方面要为获得配偶而进行更加努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自己的基因永存下去,他们会找到更多的配偶,使其后代的数量扩大。女性在选择时,不仅仅要求配偶聪明、地位高,还要忠实、有责任心抚养孩子。

男女的差异会导致情侣之间产生矛盾,但只要双方能认清问题的根源,各自做出调整与改变,两人不仅能够使爱情甜蜜、美满,还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心理更加的健康。

爱情心理心理学篇二:浅谈恋爱心理学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

---浅谈校园恋爱心理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市场营销

联系方式:

关键词:恋爱心理 心理结构 心理特点 发展阶段

爱情的心理结构: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解释并不完善。用生理变化的解释来说明爱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证明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写道:“爱情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 关联、各具功能的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就是:情爱。

把爱情区分为性爱、情爱是必要和有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容易看到爱情的一些特点。性爱的性欲基础使爱情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和直觉性。性活动一般是两人之间的隐蔽事件,这样恋爱双方就会排斥第三者进入隐秘的二人世界,干预最亲密的恋爱关系。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的恋人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

冲动性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由于性爱注重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 爱牵扯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相处,过于依赖直觉往往(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爱情心理心理学)后患无穷。

恋爱特点:1. 普遍性。在被调查的同学中,42%的同学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而有31%的同学则表示目前未谈,若遇到合适的也会陷入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同学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数

据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近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恋爱的经历。

2. 成功率低。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毕业后结婚的不到3%,而在校期间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手的比例竟高达85%.特别是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时“大学恋情”就像温室里的牡丹,放到现实环境中不堪一击。

3. 低年级化。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而且数量一直在增加。我看到南京一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在同年级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40%、60%、80%. 4. 公开化。在当静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教室、图书馆、马路上还是在食堂、操场……都有大学生谈恋爱的身影,一双双,一对对,随处可见;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接吻的都习以为常了。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5. 世俗化。大学生恋爱的世俗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大学生恋爱中的性冲动明显增多;二是恋爱的非责任化(所谓非责任化,就是不少同学对恋爱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倾向明显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1. 恋爱心态健康,择偶标准个性当先。现在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注重对方的修养、人品德等内在素质,希望双方能有思想、心灵层次的沟通,而不是单纯的把金钱、地位、漂亮的容貌放在首位。调查显示:80%的人选择“两情相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恋爱心态是健康的。

2. 恋爱的浪漫色彩浓烈。大多数学生在经济上依靠父母,缺乏对现实社会真实、深入了解,对未来生活的设计过于乐观,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大学生的爱情多是海市蜃楼般的美丽虚幻,经不起矛盾和挫折的考验,在现实面前往往以分手收场。

3. 恋爱盲目性较大。大学校园浓厚的恋爱氛围,使一些大学生觉得恋爱是一种“时尚”。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就想要自己进行一场不计后果的恋爱,这些人只是盲目的随心而动。

4. 大学生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成眷属”者少,这样就有很多人失恋。大学生感情受挫后应该对自己和对方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摆脱不了 “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立誓:“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5. 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在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此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恋爱只是为了获得经验”这种观点或者在校园中还并非主导,但已开始被越来越多学生提及。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一些大学生则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但根据调查,28%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体验爱情的幸福”;38%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11%的为了是“将来能结婚成家”;10%的是为了“赶时髦”。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了。

恋爱对心理的影响: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缓冲,青年能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强大反差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

件。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爱情发展阶段:对恋爱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下面这种分法得较到较多人的承认:选择求爱阶段,热恋阶段,家庭角色扮演阶段。选择求爱是 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不容易。当青年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求爱就开始了。有人把求爱细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为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求爱结束就进行热恋。热恋中的感情起伏波动,时而达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热恋对青年来说是一个证实、发现、判断的时期。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热恋是两人朝夕相处的阶段,优缺点较求爱阶段更容易表露出来。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做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如果在热阶段做出肯定的判断,恋爱就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入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这种家庭角色扮演为以后的婚姻打下基础。 结束语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的发展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当一个男性成为一个女生心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角色时,爱情就可能降临。在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爱情就会产生和发展。(2)

爱情心理心理学篇三:爱情心理学一些理论

爱情心理学一些理论

爱情的现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

爱情态度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Alan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

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

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后,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爱情成份理论

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份分成三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theoryof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mitment)。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

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

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1986)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份齐聚于一个关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