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算计所有细节,但是你得不到全貌。 …… 世间万物皆有缝隙,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Leonard Cohen《颂歌》 今年5月,电子邮箱里收到一封短信:“乃清:好么?我看到你写叶维廉的文章,很不错,诗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你对他的观点很理解。白桦。”
见信那一刻,意外而欣喜。
采访白桦已是很久前的事了,没想到,老人家还记挂着小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忆起那回登门造访,刚出电梯口,远远便看见老先生迎候的身影,亲切的笑脸。那个暖暖的下午,我在采访对象面前第一次哭腔难掩,身旁的王蓓老太太已记不清那些跌宕往事,她从厨房笑吟吟地端出一盘削好的苹果,招呼着屋里这个不谙世事的女娃子。就这样,我噙着泪,啃着那些苹果片儿结束了采访。临走时,白桦赠给我一首近年创作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薄薄几页纸,却是10年修改的结晶,掂在手里,倍感沉重。
我永远记得,这对年近耄耋的老夫妇,守着门口,与我挥别的一幕。那个多风的夜晚,长长的走道里,背后有双光明的眼睛,穿透浮世的浊尘,如隐形之力,护送我回家。
说来惭愧,与那些天南地北四处奔波、深入底层探访真相、险境中威武不能屈的调查记者相比,我只是一个蜗居申城、时常躲进宫崎骏动画、困惑迷惘不想长大的文艺爱好者。
感恩的是,我在温暖、善良的“人物”,大家庭始终包容着我这个小迷糊。幸运的是,由于这份美好的工作,我有机会结识一些可爱的大人物,在这个无情加速的时代,他们神情澹然地慢下脚步,为我开启人生一道道别样的风景。
细数这一年的工作清单,作家、诗人、演员、舞者,眼前浮现出一朵朵温柔的微笑。
正如白桦所言,“诗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历经世事艰难,早已炼就通透的辨析力与澄明的世界观。诚恳面对人生的浩荡,就该知道,任何一篇报道,根本包不住这种盎然诗情。如果在文字中,我能展现出悲欢交集的刹那真实,那已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年中的高峰体验,该算上对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和苏菲•玛索的两则短访。现场!现场!现场!从宾馆到影院,从发布会到开幕式,为了逮大腕,我已习惯浦东浦西两头疯跑,路上的时间远超过对谈的几十分钟,但我越发享受这蒙太奇般的赶场经历,穿越真实空间的时时刻刻,脑海里经常冒出一些新鲜问号,正是这些小问题,让年过不惑的殿堂级美女绽出了会心微笑。据说,真诚的笑总会牵动眼角的鱼尾纹,于是乎,她们道出了岁月背后的故事。
年末,两周的期待和准备,终于约到了林怀民先生的专访。我按捺不住兴奋,早早来到他下榻的酒店,走近了智者静谧素朴的生活:两碗白粥,几叶菜蔬;一杯温水,两片柠檬。
“全世界大城市都一样,繁华的地方都在卖GUCCI和LV,不约而同地变成机场免税店。我最喜欢去公园,我迷恋树,喜欢坐在河边,看着树,跟它讲话。”
一个多小时里,林老师掐了4根烟。某些细节,他“什么都记得”;有时又摆摆手,“忘了,全忘了。”他的悲悯、他的热爱、他的率真、他的愤慨,不分性别和年龄,全然统合在眼前这个鲜活的生命体中,偶尔,化作浅浅的泪,吟吟的笑……依稀记得,那个清朗的早晨,空气中漂浮着不少愉快的分子。
敲下这些字时,耶诞刚过,上海迎来了冬季第一场雪。漫舞的白色花瓣,坠入大地,悄然无声。这些瞬间即化的精灵,仿佛正在对我们眨眼睛――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李乃清,本刊记者,2009年代表作有《白桦“苦恋”三十年》、《林怀民 绚烂的文化输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