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波 给奥运冠军讲礼仪_商务礼仪杨金波答案

  准点,他出现在茶楼。头发精心梳理过,胡子也刮得很干净,微胖的脸上架着一副金色宽边眼镜,手指甲一看便是精心修剪过。   已过了不惑之年,却没有一点发福的迹象。深蓝色的西装,脚线分明,白衬衣,皮鞋擦得锃亮。“今天没有打领带,不然就成商务正装了。”操一口标准的“京片”,声音不大,却清晰、悦耳,自然而又友善。
  虽然只是随便聊聊,穿着也是一丝不苟。进门时冲你微微一笑,让人顿感特别舒服。杨金波公司的口号正是“行动胜于语言”。
  
  第一次出国出洋相
  
  奥组委礼仪特聘专家、首都精神文明办“文明礼仪讲师团”特聘讲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礼仪顾问……杨金波的头衔很多,但都离不开两个字,礼仪。
  杨金波父母是农民,没什么文化,更不懂什么是礼仪。小时候,村里有户人家特别爱干净,一次,父亲让杨金波去他们家一趟。“他们家太干净,我不去。”“谁家脏你愿意去谁家吗?”小金波愣住了。
  翻开他的教育背景,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一下子怎么也无法将它跟“礼仪”联系起来。“其实,我现在也不是很懂礼仪,像样的书一本没看过。”
  从交大毕业后,杨金波被分到了中国船舶贸易公司,从事了国际贸易,游历过不少国家。在国外,经常需要出席各种社交活动,都是一些各国政界、商界人士。“去国外,刚开始是种震撼,尤其是我第一次出国。”1989年去新加坡,当地的合作伙伴开车来接,他们一下全坐到后座上去了。
  “这是不合礼仪的,朋友开车应该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结果我们就像坐专车一样。”后来别人“点破”,杨金波心里着实难受了好一阵。
  以后每次出差,杨金波就细心观察,也跟别人学。出国次数多了,虽说还会出洋相,但渐渐就“修炼”出来了。
  后来,当单位要组团出国,领导就跟他说,“杨金波,上去给大家讲几句,培训培训。”就这样,他对国际标准礼仪从兴趣进而转为潜心研究。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坐在电视机旁的“伪球迷”杨金波,内心泛起阵阵涟漪,“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可以搞个奥运礼仪培训?”
  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形式,体现着民族的尊严,也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
  
  杨金波此刻意识到,2008,人们不仅会关注中国能获得多少枚金牌,更关注中国人的接待与服务水平。但是,时至今日,被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还有多少传统礼仪文化得到了传承?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礼仪又有多少了解?
  说干就干,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他的北京德业轩国际礼仪培训中心开业。
  
  奥运礼仪到底什么样
  
  杨金波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礼仪“导师”(他觉得“老师”是注重示范,而导师,更注重在平时生活中的引导作用),香港电影明星王敏德等名人也纷纷加入。
  “不要怎么去做,应该怎么去做”,培训中,这样的话杨金波不允许导师们说,“应该要他们去鼓励大家,引导大家:如果你这么做,别人会更加看重你;如果你这么做,别人会不喜欢你;如果你这么做,别人会更加尊重你。”
  没有太多业务的时候,他就做公益,北京70多所大学,他免费跑了有50所,逐渐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开。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微软、北京市残联、北京奥运大厦等多家机构邀请他去进行礼仪培训或演讲;特聘讲师、礼仪顾问、成长顾问,一顶顶帽子向他头上扣去。
  年初,中央文明办在全国选了3个礼仪专家编写了“公民礼仪知识读本”,杨金波就是其中之一。尔后又安排去全国各地巡讲,“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个活动。”
  各支国家队也请杨金波去做培训。印象最深的数体操队。程菲、杨威、滕海斌,不少名将都得到过他的指点。
  奥运礼仪到底是什么样?杨金波通过小品、对比示范、讲解,把赛场礼仪、排队礼仪、涉外礼仪等和奥运有关的礼仪,穿插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坐姿、站姿、蹲姿、表情、鼓掌,以及递物、握手、鞠躬、招手等礼仪,一一传授给运动员。
  “有一次,我告诉杨威,比赛完了面对摄像机,你应该坦然地面对全国观众,笑一笑,低着头走怎么都不能给人一种很振奋的感觉,即使是输了,看着大家笑一下,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表示。”杨威说了句:“我这笑其实挺难看的。”
  06年在多哈,有记者问杨威有没有吃女朋友从国内带去的核桃,杨威说吃了,然后冲着镜头笑了笑。“我就告诉他,你可不知道,那个微笑全国人民都为你感到高兴,没有什么好看不好看的。”
  “我不知道礼仪到底能不能挣大钱,但不管怎样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