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劫持应激】制一个家庭奖罚表有图

    “啪?啪!”饭桌上,敏敏抓起啃得光光的鸡骨头,对着爸爸“开枪”。“警察就是拿枪把他打死的。”敏敏漫不经心地说。   
  不是拍电影
  
  敏敏正在睡午觉,李文慧做完家务,坐下来休息。丈夫还没有回家,屋子里很安静,李文慧享受着片刻清闲。突然,她的心好像用力收缩,恐惧感包裹全身,眼前像是张开一张银幕,劫持者把菜刀架在敏敏脖子上的景象又一次出现在面前。
  李文慧越来越紧张,屏住了呼吸。片刻之后,李文慧“醒”了过来,意识到自己又在回忆女儿被劫持的过程。
  已经过去了一周,李文慧还是时常感到恐惧。在歹徒劫持女儿的7小时中,李文慧一直面对着陌生男人和一把菜刀。李文慧更担心4岁的女儿,她最大的希望是让女儿忘记6月6日发生的一切,或者,把那一天的遭遇当作一场游戏。但敏敏做不到。
  “叔叔,别杀我,我以后不来吃了。”这是敏敏刚刚被劫持时对劫持者说的话。敏敏过去最喜欢吃肯德基,但现在,连看到红色的餐厅招牌也会感到恐惧。劫持发生后的第七天,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汪自银和李文慧夫妇带敏敏去亲戚家玩。公交车要经过劫持案发生的肯德基餐厅,快要接近餐厅时,汪自银提醒李文慧,把敏敏的眼睛蒙起来。车开得很快,李文慧没来得及调整怀里敏敏的位置,敏敏就已经看到远处的餐厅了。“妈妈我怕!”敏敏突然露出惊恐的神情,使劲往妈妈的怀里钻。
  “敏敏不怕,有爸爸保护你。告诉爸爸,你怕什么?”汪自银试探着问。敏敏用胖胖的手指指向肯德基餐厅。
  要让敏敏在短期内遗忘劫持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劫持发生后的四五天里,敏敏时常把手指并拢,做成刀的形状,比在妈妈或者爸爸的脖子上。有时她会对着镜子,把手“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敏敏留着乖巧的娃娃头,小脸胖嘟嘟,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但平常却“皮”得跟男孩子一样。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和独立,要让敏敏相信刚刚经历的只是游戏,非常困难。
  “敏敏现在是电影明星了,我们去拍电影了,警察呀什么全是假的。”汪自银曾经编了一个故事,但敏敏不相信。“是真的,警察开枪了,那个人流血了,倒在那里。”敏敏一边说,一边指自己的脑门。父母还没有想到,敏敏会从报纸上认出自己。上海一家报纸上刊登了警察抱着敏敏向救护车跑去的图片,不认识字的敏敏看到,指着警察怀里的自己说:“这个是我,我被劫持了。”妈妈骗她说那是一个被狼叼走的小孩,不是她,但敏敏根本不相信。
  
  逐渐显现的心理问题
  
  敏敏脖子上的刀痕一天天变淡,但劫持的记忆,反而在敏敏心中越来越清晰。
  在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治疗教室里,坐在前排的敏敏总是回头寻找爸爸和妈妈,医生只好让敏敏的父母坐在身边陪她。这是敏敏经历劫持后最大的改变,过去可以一个人玩,现在不让父母离开自己一分钟。为敏敏提供免费治疗的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金武官教授告诉记者,敏敏目前的表现是典型的惊吓后应激反应,通过心理干预,希望能让她逐渐摆脱这些反应。但是,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敏敏刚刚被救出来时,汪自银发现,女儿的裤子都已经尿湿了。7个小时里,除了睡着的4个多小时,小姑娘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劫持者和冰冷的菜刀,即便是成人,也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恐惧感。心理学上把经历重大灾难、威胁事件后,人的一种持久的心理反应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频频做恶梦,常常回忆痛苦的经历,仿佛再次身临其境,在接触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和情景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敏敏的异常反应,是从劫持发生后第三天开始出现的。这一夜,敏敏醒了五六次。
  父母还发现,每天天黑以后,敏敏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里,敏敏和平常一样“皮”,跟小伙伴“疯”。但一到傍晚,敏敏就变得“文静”了,乖乖地呆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她要求家里所有房间的灯都要打开,爸爸和妈妈必须有一个和敏敏呆在一个房间。
  和男孩子一样,敏敏最多的玩具是奥特曼和枪,她过去最喜欢看打仗和警察抓坏人的电视,但现在,只要电视里有警察和枪,她就叫着说不要看了。
  创伤应激反应可能出现愤怒,敏敏的父母发现,小女孩经常发脾气。“她过去很懂道理。”李文慧说,但现在,她认定的事就要任性地达到目的,不能满足就发脾气摔东西,父母说什么都不管用。
  应激反应具有滞后的特征,有人在发生创伤几个月以后才出现心理反应,敏敏在被劫持两天后出现应激反应也属于正常。“9?11事件”后,数百万美国人报告自己有抑郁、焦虑等反应,很多美国人抗议电视台反复播出撞击事件的画面,因为这些画面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和焦躁,很多人每到“9?11事件”的周年纪念日,都会强烈感到不安和沮丧。本刊曾经报道的苏州幼儿园伤害案中,一些幼儿在被砍伤一年多后,还表现出胆小、孤僻一类的特征。
  “啪?啪!”饭桌上,敏敏抓起啃得光光的鸡骨头,对着爸爸“开枪”。“警察就是拿枪把他打死的。”敏敏漫不经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