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消费券了。别的地方也要发。老百姓很高兴,很实在地表述:这消费券就是钱。 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手中除了拿上叫作钱的“花纸头”,还要拿别的“纸”才能买东西的日子,遥远得没有了痕迹。上年纪的上海人手中拿过多少大大小小的纸头:肉票、鱼票、香烟票、奶糕票、活鸡活鸭票、大户小户票,还有非常非常小的火柴票,也就是买“自来火”的。也许,自来火这个“东东”,今天年轻人已很陌生了。
这些票,是一种在行政管理含义上获得许可和通行的证明。这话很拗口,说穿了,也就是老早很贫困,物质很缺乏,对于必需但又奇缺的日常用品,很坍台,很窘迫,只能动用计划分配的“一招”,来调控老百姓想吃点用点的排队顺序、数量多寡。原因太简单了:发展慢,国家穷,吃不上,买不着。
讲到底,国家控制消费总量,地区抑制消费格局,极端例子是全中国仅有的上海半两粮票。一两粮票买大饼,半两买油条。那油条不是今天的油条,那时节油条规模要袖珍得多了。有过报道:当年具体到动用几吨生铁,来“冶炼打造”女同胞用的头发卡子,是要总理签字的。
今天国家也有点难,碰上国际金融危机了。但不同的是,今天中国有根基,各地区根据情况,制定发放政策,在薪酬之外,动用政府财政发送消费券,支撑和鼓励老百姓购买生活用品,以至外出旅游,拉动内需,促进各类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隔30年,前有票今有券,初看都是多了一张纸头,但这是中国国情天上地下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