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淡宁:儒学复兴

  

  基德·吉列 著 吴万伟 译

  

  贝淡宁的新书《中国新儒家》深入探索了中央王国最古老和伟大的传统之一如何开始缓慢地复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如何重新拥抱这一度遗忘的理想。

  清华大学教书的贝淡宁抽出时间接受了《中国外经贸》杂志社(CIB)的采访,畅谈了他的新书,他对于儒学历史的看法,以及它如何赢得了帮助塑造中国未来的地位。

  

  儒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很难回答,因为它是异常丰富和多样的传统。我在书中试图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在当今道德上可以辩护的对该传统的解释。

  首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美好生活在于你和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在基督教中,美好生活在于你和超验的存在---上帝的关系。在道家学说中,在于隐居山林,或许去朗读诗歌,这是非常个人化的观点。在儒家学说中,在于你的社会关系。

  另一点是国家有义务消除贫困、关照鳏寡孤独。国家有义务消除贫困的思想在西方是相对新鲜的观点,只有三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它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了。

  

  人们为什么回到这种古老思想呢?

  

  伴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人们倾向于更加个人主义。许多人在寻找抗衡的方式。我认为儒学提供了很多东西,能帮助填补潜在的伦理和道德上的真空。

  从前人们瞧不起儒学因为中国还没有发展和现代化,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用更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儒学,发现它异常丰富和多元,能够为现代世界提供很多指导。

  

  您说的“新儒家”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要把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传统和儒家传统结合起来的尝试,也就是说不仅把社会主义作为起点,而且同样严肃地接受儒家思想。儒学能够丰富社会主义。

  在二十世纪,有人倾向于非常排斥儒学。主要原因是认为它有严重的父权制传统,现在包括女性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在重新诠释这些理论。

  

  儒学常常被指控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父权制倾向,您的观点如何?

  

  首先,社会不平等不一定就是有问题的。其实某种程度的权力关系一直都存在。问题在于,如何运用这样的关系创造社会和谐,尤其是维护那些底层群体的利益。我认为儒学在这方面有很多启发。

  儒家观点是如果你处在所有人都参与的共同的礼仪中,比如一起唱歌,一起饮酒,就可以产生共同体意识,最终会让那些权势者更关心、更体贴弱势群体。

  如果你比较孔子、孟子与西方同一时期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你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亚里士多德那样父权制倾向,他们从来没有说男人在生理上优越于女人,只不过说男女社会角色不同。有很多对于儒学的指责与儒学没有关系:比如,缠足的传统是在宋朝才开始的。

  

  儒家观点是如何回到中国的?

  

  经济发展时,人们很自然地对自己的传统遗产产生自豪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把包括儒学在内的经典作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学习经典的也多起来了。而且,关于儒学的现代著作也出现在市场上,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册。

  

  在您的书中,您探讨了政府设立礼仪部的观点。

  

  我认为礼仪有很多种,简单地说,好的礼仪可以造成权势者更多关心弱势者的影响。如果政府部门能够辨认出这些好的礼仪,通过柔和的手段鼓励和推广,为什么不能做呢?

  

  您也暗示儒家实践非常适合于帮助民工。

  

  现代社会有很多可怕的事情,而且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的情况是,在中国有大量民工,他们把赚的钱汇到老家钱帮助农村和贫穷地方的发展。问题是“我们如何满足这些远离亲人的民工的感情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儒学表达了这个内容,雇主应该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民工,把他们当人看待,而且看作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对待。

  

  儒学在现代世界是必要的吗?它的许多观点对于现在有社会意识的个人来说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我们能不靠儒学解决关心的问题,当然好,你把儒学扔掉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就我自己的研究和对传统的接触来看,我明白在一定程度上它改变了我的道德立场。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很难想象会赞同那种认为上年纪的人更聪明应该有更多选举权的观点。但是当你思考它,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多,很自然的,你的智慧也得到一定增加。当然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对我来说,正是在学习了儒学后我才开始改变从前观点的。

  

  您在书中提到“作为儒家”,你的意思是什么?

  

  成为儒家和成为自由派不同。作为自由派是个政治观点,在政治上你赞同宽容和多元主义,但并不要求你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你的政治主张。比如在家庭生活上是个保守派,在政治生活中是个自由派,这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儒学不这样看。我认为这部分归功于道德典范的传统。如果你拥有某些观点,你就需要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观点。现实和理想之间总存在差距,但是儒家有特别的义务,而自由派没有。一个人可能在政治上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家庭生活上却是个基督徒。在儒学上,人们宣扬的观点应该和生活方式保持某种一致。

  

  当今变革的中国的儒学

  

  贝淡宁运用灵巧的手腕和丰富多彩的故事给一度基本上被排斥的古代话题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在这么做的时候,他向读者显示了把儒学的部分内容引进到当今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好处。

  虽然是大学教授,但贝淡宁的文笔让读者感到亲切和随和,如果换一个人,写出来的或许是非常枯燥和乏味内容。本书除了讨论传统儒学的要点和优越性之外,还探讨了当代社会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者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理解儒家价值得到改善,比如民工问题,雇主和保姆的关系问题(其中大部分为女性)。里面还讨论了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出于劣势的体育比赛中更喜欢支持传统强队这样有趣的问题。

  《中国新儒家》分为九章,探讨儒家思想和哲学的不同领域,展示了前辈思想家和领袖的智慧,同时也揭露了某些偏见。除了其他话题外,贝淡宁还提到如果乔治·布什考虑儒家道德的话,就不会发生伊拉克战争了。因为萨达姆·候赛因政府不是没有提供国家对于其国民的三个基本义务:食物、住所和疾病预防。(言论自由不是其中之一)。他还讨论了社会中最富裕的群体和最贫穷的群体的社会交往的极端重要性及其由此带来的好处。通过创造个人间的纽带就可以促成内在的善良和美德。

  在有些地方,该书似乎偏离轨道,不谈论儒学,转而讨论笼统的社会评论。虽然作者这样做总是有目的的,但降低了作者儒学内容的整体连贯性。这样的地方很少。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贝淡宁指出儒学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保持了对这个话题的真正的热情和信念。他在书中穿插的个人故事和逸闻趣事帮助他用简练风趣的方式解释了许多更加复杂和哲理性的儒家理想。

  

  译自:“The Return of the Old”by Kit Gillet

  http://www.cibmagazine.com.cn/Executive_Living/Book.asp?id=602&the_return_of_the_old.html

  贝淡宁著《中国新儒家:变革的社会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译者注:本书中文版即将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