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成因探析
摘 要: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牧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了对学习消极的态度,导致他们在学习的黄金阶段出现了对各学科的厌学情绪。这种厌学现象已成为农牧区学校的一大难题,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当前农牧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
随着农牧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牧区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相伴时间很少,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使他们在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厌学心理。这种厌学现象已成为农牧区学校的一大难题,严重阻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分析农牧区留守儿童心理需要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家庭、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以便提高农牧区的基础教育。
一、心理需要对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认为,这种厌学现象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的动机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有直接的联系,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类型及满足程度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方向。农牧区留守儿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如果我们不采取合理的方法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焦虑、抑郁、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长期以来,便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给予他们爱的需要,要尊重他们的自由和人格,以便给予他们自信和温暖。
二、家庭因素对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问题的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顾,尤其祖辈监护人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监督和辅导孩子的学习。而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顺其自然发展。据调查显示,父母与儿童谈论的话题主要集中于介绍家里和学校的情况,但他们谈论的话题多是一些单向性很强的叮嘱性言语,互动性的沟通并不多,由于缺乏亲情上的交流,给农牧区留守儿童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父母离开后的空白,导致儿童没有依靠,造成积极动机减弱;另一方面,据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感觉到自己被忽视时,往往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诸如沉默少语,不与他人交流或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等。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再加上外面世界,主要是网吧和大人在闲聊时所提及的多彩世界的诱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成绩、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上,以及在心理和性格上的变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学校因素对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影响
1.学校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他们由于脱离父母的直接监管,不良行为习惯滋长,学习不努力,不听老师的话,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地管理留守儿童提上了学校的管理日程,但有些学校对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既不能防患于未然,又不能一抓到底,致使厌学队伍不断扩大。
2.有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待留守儿童厌学得过且过,不想方设法抑制学生厌学,甚至放任自流。另外,有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易于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间不良的互动方式易于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憎恨和讨厌学习。
3.应试教育带来太大的压力
考试制度也给农牧区留守儿童带来太大的压力,对学习产生了反感的情绪。应试教育下繁忙的学业、激烈的竞争及频繁的测验、考试,使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吳思娜.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7-01.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425)“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现状及矫正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