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以经济竞争力为主的“硬实力”转移到以突显文化竞争力的“软实力”层面上。文化因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是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全球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今后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极为重要。比较2015~2017年三次针对外籍居民的问卷调查,从数据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变化较大的集中在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以及欠缺非营利文化組织等四个方面。为此,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的探索,要拓展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全球城市;城市文化;软实力;外籍居民;问卷调查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2.002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与现代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文化表达的基本形式。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土壤。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而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1]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传承与融合、开放与创新,是城市多样性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座富有活力的城市,也是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现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文化服务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将让城市获得经济繁荣与文明进步的不懈源泉。全球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今后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极为重要。[2]中共十九大精神指引上海立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实现文化的跨跃式发展。这就需要上海积极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本文通过比较和总结2015~2017年三次针对在沪外籍人士的调查,提出上海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短板,认为文化建设是上海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提出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的探索,要拓展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三年调查的情况统计分析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是开放性包容性的还是保守性的,有没有足够独特的城市辨识标签让城市本身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等。城市文化环境对整个城市的运行在风格方式上都有影响,[3]因此需要在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去弥补不足,发挥优势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这对上海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课题组通过问卷设置,从“上海的文化定位”和“上海文化环境”两方面对受访者进行了关于上海文化环境的认知和评价的调查,以下为2015~2017年的年度调查结果。
2015年关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定位的调查结果显示,1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属于浓郁传统中国文化,58%的受访者认为是开放的海派文化,29%的受访者认为是多元融合移民文化,这说明外国居民对上海的海派文化认同程度明显较高。同时,受访者还对上海文化环境的不足问题作出回答。当被问到“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你认为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目前还缺乏什么”时,1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1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13%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认为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的占16%,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14%,认为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的占16%,认为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占到17%,说明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还需要更大投入。其他受访者提出的改善建议还包括:允许外国媒体、网络进入,发扬本土文化、戏剧,允许更多外国电影进入等。
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定位,11%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属于浓郁传统中国文化,58%的受访者认为是开放的海派文化,30%的受访者认为是多元融合移民文化。这与2015年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同样说明外国居民对上海的海派文化认同程度明显较高,并且看法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同样,在文化环境不足方面的调查中,调查结果也与2015年十分相似。当被问到:“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你认为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目前还缺乏什么”时,14%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11%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13%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认为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的占17%,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14%,认为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的占17%,认为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占到13%(图1)。这说明,2016年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各部分分布也较均匀,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还需要更大投入。
至2017年,调查结果显示,70.1%的受调查者认为上海文化是“很开放并带有自身特色的海派文化”,15.9%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是“很浓郁很传统的中国文化”,13.9%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是“多元融合的移民文化”(图2)。同时,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相比,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19.7%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12.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20.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艺术市场,认为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的占14.7%,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7.1%,认为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的占14.7%,认为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占到11.1%。
通过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文化的所属类型。从三年以来的数据分年份横向对比来看,受访者认同倾向较为集中,2015年和2016年都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是开放的海派文化,其余有11~12个百分点认为上海传统中国文化感受多一点,30%左右的人认为多元融合移民文化感受多一点。到2017年这一数据变化更明显,70.1%都倾向于上海是开放的海派文化,这一比例较前两年有超过10个百分点的上升,而其他两个传统文化和多元融合移民文化占比都在13~16个百分点之间,尤其多元融合移民文化这一部分,大概有15%左右的下降,下降的一部分,很可能更多地去选择海派文化。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数据在几年中有变动,但是倾向于对上海海派文化认知和评价的比例远比其他选项要高。但同时,上海本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和包容的多元融合移民文化也都占一定比例,这也为上海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