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摘 要: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由主义开始遭到严重质疑,凯恩斯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风靡一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对于当时西方国家走出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应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持批判性的态度来看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中国经济;政府与市场
1 凯恩斯主义理论
1.1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一片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之前被各国奉为圭臬的马歇尔经济学开始丧失其主流地位,凯恩斯主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始登上西方经济学的舞台。
1.2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充分就业理论、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投资乘数原理。其中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1.2.1 充分就业原理
何为“充分就业”?凯恩斯首先对“充分就业”做了新的解释: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据此,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其中自愿失业,又称为非周期性失业,就是说劳动力市场上有岗位但是由于工资不高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劳动者不愿意就业而引起的失业。具体来说,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以及古典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方和劳动力需求方在行业、时间或地域等方面存在时间差以及信息的不对等性,由此而引起的失业,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摩擦性失业存在是正常的;所谓结构性失业,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结构不匹配。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技术方面,失业者不具备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某种技术技能;二是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选择偏好导致了一些行业、产业的兴盛和萎缩,进而引起相应行业的就业市场变化,由此可能出现失业现象;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由于地理、行业等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劳动力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上述三种原因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季节性失业主要发生在一些行业性强、地域性强、有规律且持续时间短的行业,比如农业和建筑业,就是说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出现明显的幅度变动;而古典失业又称为工资性失业,是由于工资刚性引起的失业。所谓工资刚性就是说工作只能升不能降,就业市场上可能存在一些岗位空缺,但是或许由于工资对于失业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导致其不愿就业,由此引起的失业可称之为古典失业。而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发展周期中衰退引起的失业,因此又称之为周期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周期性失业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需求不足。
1.2.2 有效需求原理
所谓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就是指社会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就是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时的社会需求量、是投资和储蓄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认为,社会有效需求取决于产量,而产量取决于就业量。如果一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就会引发失业。而至于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将之总结为三大心理规律:一是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认为居民的消费倾向会收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和其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增长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呈现递减的倾向;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凯恩斯“把资本边际效率定义为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能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在值能够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凯恩斯认为,影响资本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边际效率,另一个是利率。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利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因此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率的时候,资本家出于逐利的本性就会停止投资,于是便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三是灵活偏好规律:灵活偏好又称为流动偏好,它是指一种心理动机,在这种心理动机下,人们更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而不是以股票、债券等形式来保持他们的财富。流动偏好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三种动机。所谓交易动机,就是指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谨慎动机则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则是指人民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和利率息息相关,由于利息是人们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所以利率不能太低,否则人们宁愿持有货币也不愿意储蓄,这时候就出现了“流动性偏好陷阱”。
1.2.3 投资乘数效应
所谓投资乘数效应指的就是投资需求所具有的能使有效需求倍增或倍减的效应。既然投资对需求的影响又这么大,那在上述影响社会有效需求的三个心理因素中,资本边际效率的因素最为重要和明显。凯恩斯甚至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3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观点以及其之后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都是围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着眼点来展开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状况就是私人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和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他的政策主张主要关注在扩大有效需求上,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达到均衡。具体而言,就是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弥补私人需求的不足。财政政策方面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通过降低税率、减少税收来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实行财政赤字,即扩大政府支出,加大政府采购等;货币政策方面主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
2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似乎“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两种主张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趋势。有些时期主张市场自由机制是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但是至于何种时期何种情况下该采取哪种经济发展手段,这一点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文化、市场完善程度等都相异的情况下各有不同。但不论如何,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史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首先是在经济理论上的革命,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都定了庸俗經济学派“萨伊定律”和李嘉图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观点;其次是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最后是强调政府干预,带来了政策主张上的革命。虽然其理论和主张仍然存在一定的质疑,但是不可否认它确实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提出了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对宏观经济的把控、对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优化整体效益、协调经济结构、维护公平分配的角色,切实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一定时期的繁荣稳定发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政府固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实不到位,涉企收费多,干部懒政怠政、推诿扯皮、一些领域内腐败问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