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对紫砂文化的影响
摘要: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俗话说的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你的良伴,喝一杯茶既能止渴,又能消除疲劳,所谓“清茶一杯,元气百倍”。
关键词:茶文化;作用;内涵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寒夜客来茶当酒”是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传统敬客礼节,中国对茶的发现及茶的功效早在久远的上古时期就已存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又因各时期饮用的方式不同,使得茶器的使用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耳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首煎茶歌,将烹茶时的水泡、水声及茶汤在盏中冲泡的情景形容的出神入化。宋人饮茶,主要延续唐、五代的“末茶法”,将散茶或团茶先研磨成粉末,然后撮末于盏中,以茶瓶注汤点啜,故又称“点茶”,而在制茶过程中也较前代严谨,因此点注的茶瓶造型及茶盏的色泽都极讲究。
至元代明初,人们的饮茶习惯,逐渐摒弃宋代精致的团茶,转饮叶茶,尤其明中期以后,饮茶方式改变,是直接将晒干或炒青的叶茶置于壶中冲泡,从而使得茶器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变化,不仅讲究茶壶的造型大小,更注重壶的材质,其它的茶杯的选用,烧水的壶具,水的汲取,营造气氛的爆炉,品茗的环境,都在茶人的经营下丰富起来。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本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紫砂壶一般适合泡乌龙茶和普洱茶;其原因是普洱茶和乌龙茶对冲泡的水温要求较高一般在95—100摄氏度,而且要持久高温方能产生其茶叶特点。而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能力,可以使乌龙茶、普洱茶的香味不易散失,所以,一般在冲泡这两种茶的时候都要采用紫砂壶。
高型口小的茶壶,适合沏绿茶或花茶,使茶色碧翠而味清醇。紫砂茶具既重造型又重茶理,理趣共存。因此,人们把它推崇为“世间茶具之首”,负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美称。与瓷等其它茶具比较,它有如下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紫砂茶具泡茶最好的道理所在。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紅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紫砂壶的生产从陶土做坯到产品烧成,要经过选料、炼泥、制坯、成型、书画雕刻和入窑烧炼等工序,其中以成型为主要工艺过程。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的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整齐、均匀、划一等一般美的实用工具式的格局。由于紫砂泥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在缺乏经验的人手里,三把两捏,不是涣散,就是硬化,掌握控制的分寸需要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而,它与普通的商品壶有着严格的区别,将模型造出来的紫砂壶称为紫砂壶艺术是远远不够资格的。
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同时清洗的时候也特别方便。因此,紫砂壶并不是单纯是一件普通的实用器皿,而是内涵非常丰富的陶瓷艺术品。
茶,作为一种液体饮料,人们饮用它需要有一定的容器。中国茶叶品类繁剩,而且在品饮中,特别讲究色、香、味、形,更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茶叶特质的器具。这就使得中国的茶具异彩纷呈。无论是造型的优美,质地的精良,在世界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中国茶具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