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室历史

英国皇室历史篇一:英国历代王室婚姻

英国历代王室婚姻、子女及其封号

英国历代王室婚姻、子女及其封号国家逸事

一、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

娶佛兰德的玛蒂尔达

长子罗伯特,诺曼底公爵

次子理查,Bornay公爵

长女塞西莉

三子威廉,英国国王(威廉二世)

次女阿德里西亚

三女阿黛拉,嫁法国布鲁瓦伯爵

四女阿加莎

五女康斯坦丝

六女玛蒂尔达

四子亨利,无封号(亨利一世)

2,威廉二世

无子女

3,亨利一世

第一次婚姻娶苏格兰公主玛蒂尔达·邓凯尔德

长女尤菲米亚

长子威廉,诺曼底公爵,事故死

次女玛蒂尔达,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亨利五世死后被其父亲立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但因英格兰贵族的反对而失败)再嫁法国安

茹家族的始祖杰弗里,生亨利二世

次子理查,无封号,早夭

第二次婚姻娶布拉班特公国的阿德里西亚

无子女

私生子罗伯特,格洛斯特伯爵

私生女西贝拉

私生女玛蒂尔达

私生子雷金纳德,康沃尔伯爵

私生女康斯坦丝

1,斯蒂芬·德·布鲁瓦(威廉一世三女阿黛拉之子) 娶布洛涅的玛蒂尔达 长子鲍德温,早夭 次子尤斯塔斯,布洛涅伯爵 三子威廉,瓦伦和萨里伯爵 长女玛蒂尔达 次女玛丽,布洛涅女伯爵三、金雀花王朝 1,亨利二世,亨利·德·安茹,亨利·金雀花,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 娶阿基坦的埃莉诺 长子威廉,早夭 次子亨利,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摄政王(死在亨利二世之前) 长女玛蒂尔达 三子理查(狮心王),无封号 次女埃莉诺 三女让娜 四子杰弗里,无封号 五子约翰(无地王),无封号 私生子威廉·朗斯沃德,索尔兹伯里伯爵 私生子杰弗里,约克主教 2,理查一世 娶纳瓦尔的伯伦加莉亚 无子女 私生子菲利普 3,约翰 第一次婚姻娶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 无子女 第二次婚姻娶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 长子亨利(亨利三世) 次子理查,第一代康沃尔伯爵 长女琼 次女伊莎贝尔 三女埃莉诺 私生女琼 4,亨利三世 娶普罗旺斯的埃莉诺

长子爱德华(爱德华一世)

长女玛格丽特

次女贝娅特莉丝

次子埃德蒙,第一代兰开斯特伯爵

三子理查,早夭

子约翰,早夭

三女凯瑟琳

五子亨利,早夭

六子威廉,早夭

5,爱德华一世

第一次婚姻娶卡斯蒂里亚的埃莉诺公主

长女埃莉诺

次女琼,早夭

长子约翰,早夭

次子亨利,早夭

三女凯瑟琳

四女琼

三子阿方索,第一代切斯特伯爵,早夭

五女玛格丽特

六女伯伦加莉亚

七女玛丽

八女伊莎贝尔

九女艾丽斯

十女伊丽莎白

四子爱德华(爱德华二世),切斯特伯爵,威尔士亲王

十一女贝娅特莉丝

十二女布兰奇

第二次婚姻娶法兰西的玛格丽特公主(腓力三世之女)

五子托马斯,第一代诺福克伯爵

六子埃德蒙,第一代肯特伯爵

十三女埃莉诺

私生子约翰

6,爱德华二世

娶法兰西的伊莎贝尔公主

长子爱德华(爱德华三世),切斯特伯爵,庞索瓦伯爵,阿基坦公爵,威尔士亲王次子约翰,康沃尔伯爵

长女埃莉诺

次女琼

7,爱德华三世

娶Hainault的菲莉帕

长子爱德华,嘉德骑士,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诺曼底公爵,威尔士亲王(黑太子)长女伊莎贝尔

次女琼

次子威廉,早夭

三子莱昂内尔,克拉伦斯公爵

四子约翰·冈特,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兰开斯特家族)

五子埃德蒙·兰利,第一代约克公爵(约克家族)

三女布兰奇

四女玛丽

五女玛格丽特

六子托马斯,早夭

七子威廉,早夭

八子托马斯·伍德斯托克,第一代格洛斯特公爵

8,理查二世(黑太子次子)

娶波希米亚的安妮公主

无子女

四、兰开斯特王朝(附兰开斯特公爵)

0,约翰·冈特,里士满伯爵,兰开斯特伯爵,德比伯爵,莱斯特伯爵,林肯伯爵,兰开斯特公爵,阿基坦伯爵(头衔按授封时间排列,下同)

第一次婚姻娶兰开斯特的布兰奇

长女菲莉帕

长子约翰,早夭

次女伊丽莎白

次子爱德华,早夭

三子约翰,早夭

四子亨利(亨利四世),兰开斯特伯爵,德比伯爵,林肯伯爵,莱斯特伯爵,赫福德伯爵,兰开斯特公爵

三女伊莎贝尔

第二次婚姻娶卡斯蒂里亚的康斯坦丝公主

四女凯瑟琳

五子约翰,早夭

第三次婚姻娶凯瑟琳·罗埃特

六子约翰·博福特,第一代萨默塞特侯爵

七子亨利·博福特,博福特红衣主教

八子托马斯·博福特,第一代埃克塞特公爵

五女琼

1,亨利四世

第一次婚姻娶玛丽

·博恩

长子爱德华,早夭

次子亨利(亨利五世),切斯特伯爵,第一代康沃尔公爵,兰开斯特公爵,威尔士亲王三子托马斯,克拉伦斯公爵

四子约翰,贝德福德公爵

五子汉弗莱,格洛斯特公爵

长女布兰奇

次女菲莉帕

第二次婚姻娶纳瓦尔的让娜公主

无子女

2,亨利五世

娶法国的凯瑟琳·德·瓦罗亚公主

独子亨利(亨利六世),康沃尔公爵

3,亨利六世

娶法国的玛格丽特·德·安茹

独子爱德华,威尔士亲王(战死)

五、约克王朝(附约克公爵)

-2,爱德华·兰利,嘉德骑士,剑桥伯爵,第一代约克公爵

娶Hainault的菲莉帕

长子爱德华,第二代约克公爵

次子理查,第二代剑桥公爵

长女康斯坦丝

-1,理查,剑桥伯爵

娶安妮·莫蒂默

独子理查,第三代约克公爵

0,理查,约克公爵,剑桥伯爵,边疆伯爵(Earl of March),厄尔斯特伯爵娶纳瓦尔的塞西莉公主

长女琼

次女安妮

长子亨利,早夭

次子爱德华(爱德华四世),边疆伯爵,厄尔斯特伯爵,约克公爵

三子埃德蒙,鲁特兰伯爵

三女伊丽莎白

四女玛格丽特

英国皇室历史篇二:论英国王室仪式的演变与意义

论英国王室仪式的演变与意义

——《仪式之背景、表演与意义:英国君主制与“传统发明”:

1820-1977年》

一、

大卫·卡纳迪恩的《仪式之背景、表演与意义:英国君主制与“传统发明”:1820-1977年》,开篇指出尽管君主制在英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一直具有核心地位,但其公共形象的性质在过去200年间发生了变化。可是这一点鲜为历史学家所发现。同时社会学家试图在涂尔干的、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分析仪式的“意义”。对他们而言,工业社会中礼仪的意义是从对仪式本身的本质上的非背景化的分析中推知的。

但是作者认为,仪式、庆典,像艺术作品或政治理论著作一样,不能仅仅根据独立于一切原因、一切目的、一切背景的内在结构进行解释。即使一个反复重复的仪式——像加冕礼这样长时期以来未经改变的仪式——的文本,其“意义”可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取决于背景的本质。因而,这篇论文试图描述与解释1820年后英国王室礼仪的背景与性质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一种全然不同的研究方法重新发现这种王室礼仪中的“意义”。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将仪式本身与实际举行它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环境相联系。

二、

在仪式、表演与背景中,这篇论文研究了十个方面的背景问题:

君主的政治权利;君主的个人品格与名声;在君主统治期间,其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性质;传媒的类型、范围和态度;传媒是如何生动地描绘出王室的事件,并传达出怎样的君主制图景;技术与时尚的流行情况;君主统治期间民族的自我形象;举行大多数王室礼仪的首都的形象;负责典礼、音乐与组织工作的人的态度;实际上所表演的礼仪的性质;商业开发的相关情况。本文把英国君主制礼仪形象的发展分为了明显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20年代以来甚至更早,直到1870年代,这是一个拙劣地运用仪式的的阶段,仪式是在一个仍主要为地方化的、乡土的、前工业的社会中表演。这时君主所发挥的持久的政治影响力使得君主制变得危险;民族的真正权力使得君主制变得多;社会的地方化的性质被外省出版物所强化,又加上缺乏十分壮丽辉煌的大都市环境,这使得君主制令人生厌。因此,与君主相伴而行的王室礼仪并不是取悦大众的狂欢活动,而是关起门来举行的一组仪式,其中贵族、教会、王室一道重新确认他们的团结。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1877年,当时维多利亚成为了印度女皇,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此期间,欧洲社会工业和社会关系空前发展,黄色报刊的泛滥,使得君主成了大家可能遵从的舆论与连续性的象征;国际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英国霸权地位开始不断衰落,英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一样,出现了“发明传统”的高潮,并通过仪式上的攀比来表达和升华国与国间的竞争;再加上伊舍子爵的热情组织,爱德华国王的积极参与和埃加尔完美的音乐创作,使得英国君主

制提升了并礼仪化了他们的公共形象。

第三阶段从1918年直到1953年伊丽莎白女王加冕,这时候英国人使自己相信他们很擅长礼仪,因为他们从来如此。这以一信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立,是因为英国在王室礼仪方面先前的对手——德国、奥地利和俄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只剩英国独自置身其中;国内动荡、国际革命的时代中,使得君主制成为了稳定的象征;君主们正直诚实的形象受到大众喜爱;同时传媒的急速发展和BBC的出现让仪式能够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在飞速变化,令人迷失方向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中,仪式产生了一种强化了的安全感、稳定感和大英帝国的永恒感,正是客观存在的连续性赋予了英国王室礼仪独特的、传统的、永恒的特性,这是前一个阶段所缺乏的。

第四阶段从1953年以来,英国作为一个强国开始衰落,又加之电视的巨大影响,王室礼仪的意义再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单调和程序化的现代社会,君主制的庆典与仪式给大众生活带来了迷人的魅力、神秘感与兴奋刺激。同时,在英国的世界地位严重衰落的国际背景中,庆典的辉煌、华丽与隆重强调这一盛典与不列颠的往昔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这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粒绝好的强心剂。因此,这个阶段的盛典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了民族与帝国的衰落,也反映出力图通过场面的铺张来掩盖这种实实在在的衰落,或者来争辩即使衰落存在歧视也不重要。

三、

这篇论文通过以上的论证,能够清晰的得出王室仪式演进的路线。

英国的评论者们认为那些宏大壮观的源头可追溯千年,其实,其源头却无疑的存在于上述所陈述的第二阶段中。作者致力于描述王室礼仪不断变化的本质、表演以及背景,希望为下面的问题提供某种解释,即:相似的仪式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同一个礼仪,其意义可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取决于表演的性质,也取决于礼仪所处的背景。通过分析过去200年间英国王室仪式的例证,这篇论文在此研究方向上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四、

与现代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英国王室的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一观念相反,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本人认为,这篇论文剖析了王室礼仪演进的过程,把其演变过程放入了“背景”这一大框架中,比起文化人类学家的分析解释变迁的动力相比,更能够在仪式“意义”的层面上更合理地解释证据。并为我们接下来关于此类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英国皇室历史篇三:英国历史上共有7位女王

英国历史上共有7位女王,分别是:

都铎王朝的三个:

简·格雷夫人(1537-1554)(英格兰国王1553)(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诺森伯兰公爵之子达德利。诺森伯兰公爵伪造遗嘱让简·格雷继承王位。后阴谋败露,简·格雷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后斩首)

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国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结婚。由于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国王1558-1603)(终生未婚,去世后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的两个

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长女。光荣革命后与丈夫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威廉亲王共同回国执政)

安妮(1664-1714)(苏格兰国王1702-1707,英格兰国王1702-1714)(在位期间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死后无嗣,斯图亚特王朝结束)

汉诺威王朝的一个:

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乔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之女。汉诺威家族不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因此宣布放弃对德国汉诺威领地的继承权,英国王室也不再使用汉诺威作为朝代名。和舅舅萨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尔伯特结婚。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

温莎王朝的一个也就是现在的: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现在)(在位1952年2月6日-现在)(1947年和希腊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堡-格吕克斯堡亲王结婚。菲利普王子在归化英国国籍的时候选取母系姓氏蒙巴顿(德国巴登堡家族)为姓。现有三子一女:长子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长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约克公爵安德鲁,三子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

所以加起来,英国历史上共有7位女王。

英国公认的第一位合法女王玛丽一世(1553—1558年),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女儿。她继位后,天主教势力一度复辟,新教徒受到迫害被视为异端烧死的达300余人,女王因此被称为“血腥的玛丽”。1554年,她与西班牙王腓力二世结婚。

第二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是英王亨利八世另一位女儿,英国都铎王朝的末代女王。她统治时期,恢复其父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法案。当时,英国与西班牙矛盾激化,她利用海盗和走私活动,扰乱西班牙航船。西属尼德兰革命爆发后,又得到英国的支持,西班牙腓力二世对她极其仇视,利用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英国组织颠覆活动,伊丽莎白则在把玛丽囚禁20年后处决。1588年,西班牙出动庞大的“无敌舰队”,对英国发动大规模海上进攻,在英国海军反击下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伊丽莎白终身未婚,无嗣。

第三位女王玛丽二世(1688——1694年)是英王詹姆士二世之女,其父在1648年政变中被推翻,国会把玛丽二世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者威廉迎到英国继承王位。从此,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四位女王安娜(1702——1714年),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因玛丽和威廉没有子女,威廉死后,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继承,安娜死后无嗣,王位由其堂弟汉诺威选侯乔治一世继承,从而排斥了信奉天主教国王复位的可能性。

第五位女王维多利亚(1837——1901年)是英王乔治三世的后裔,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女王,1876年,又受议会加封为印度女皇。

第六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即位至今,是英王乔治六世之女,英国瑞任女王。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女王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举行隆重的加冕典礼,坎特伯雷大主教把忏悔者爱德华的沉重王冠戴在她头上,接着响起了铜号吹奏的乐曲,大家齐声高唱“上帝保佑伊丽莎白女王”,伊丽莎白与爱丁堡公爵结婚,生有二子一女,长子查理是王位继承者,将来即位后,将成为查理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

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1838年6月28日在维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到19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由于拥有许多欧洲皇室的皇亲国戚,被人称为“欧洲的祖母”。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1897年英国为她在位60周年举行庆典,成为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由于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地向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但“维多利亚时代”却一直延续到1914年“一战”开始。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於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萨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於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於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

英国皇室历史

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