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一:2016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

一、原因类

1. 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传入中国。(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近代化探索的推动与促进。

2.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1(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2)人民群众的努力。

(3)较为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4)苏联(主要指建国初期)等国家的援助。

3. 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近各民族间经济交流。

(2)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有效的统治措施)。(适用于中国古代史)

(3)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4)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4. 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1)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1)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备注:特指古代社会)

(2)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备注:特指古代社会)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

5.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1)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2)民主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3)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

补充:(1)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的影响。(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2)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备注:只适用于古希腊民主政治)

6. 改革成败的原因。

(1)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②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③改革的措施得当。④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⑤国家最高领导者的支持。

(2)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②改革推行者个人的局限性。 ③国际、国内环境对改革不利。④改革根基不强。⑤改革的阻碍力十分强大

7. 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从大国兴衰过程中我国可以吸取哪些经验?

(1)因素:

①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②政治体制创新。

③科技创新。④外国的扶持或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适时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对外关系,重视经济、民主政治、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国家崛起。

(2)经验:

①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②要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③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④要处理好对外关系,和平崛起。

二、影响类

1. 中国近代化事件的共同影响。

(1)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2)促进思想解放。(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4)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等。

2. 改革的影响。

(1)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

②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④巩固了国家统治。

补充:①加重了广大底层劳动者的负担,使其生活更加贫困。(备注:只适用于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

②促进民族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摧毁了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备注:只适用于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①使社会矛盾或危机更加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②经济遭到更大破坏。 ③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④国家国力衰弱。

补充:客观上有利于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的传播。

3. 制度、政策、法令等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④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序进行。

(2)消极影响:

阻碍社会进步,禁锢思想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造成经济发展倒退或停滞,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 战争的影响。

(1)给交战双方带来深重的灾难,双方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2)使人民流离失所,使人民的生命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3)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4)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

(5)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6)促进了文明交流。

5. 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封建经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加速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4)加速了城市化进程。(5)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补充:(1)发展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备注:只适用于古代封建经济)

(2)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消极影响。(备注:适用于近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三、认识类

1. 对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认识。

(1)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3)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有思想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2. 制度创新的认识。

(1)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2)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4)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5)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3. 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

(2)带来了危害: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高科技犯罪、核武器导致战争规模扩大,战争危害性加深等。

(3)利用科技应趋利避害,造福人类,避免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

(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2)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3)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4)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5)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5. 中外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②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外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6.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

7. 新中国与近代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1)区别:近代旧中国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启示:

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国家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

②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③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和谐世界。

8. 如何认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

(1)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国利用国际组织这一平台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9. 对外关系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开展外交。

(3)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4)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5)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6)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10. 日本发展史的启示。

(1)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用改革来完善自己,向先进文化学习。

(2)反对民族压迫,捍卫国家独立。

(3)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教育。

(4)一个民族面对困境时要勇于创新,要有顽强的意志;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11. 你能从英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汲取什么智慧?

继承优秀传统,注重法律保障,激励创新精神。

12. 近现代众多的发明出自欧美国家,对我们有何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2)青少年应学习发明家们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为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13. 对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的认识。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对比。

(3)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只能暂时掩盖矛盾。

14. 对大国关系发展的认识。

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是主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15. 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

(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2)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3)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4)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5)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行为。

16. 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2)思想解放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等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础。

(3)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必定走向衰落,我们要勇于接受并认同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 万能答题技巧,助力中考 ·

比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设问对象就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步骤2:准确提取设问角度,迅速灵活转化,联系题干对象前、后、社会实际等进行思考作答。

比如设问中出现因素、原因、条件、背景等角度,作答时可以相互对等转换,思考试题对象之前发生事件、社会现状等组织答案。

步骤3:步骤2依然无法作答时,首先找准设问角度,其次进行对象推理。

对象类推法:主要是同类型、同性质、同领域、同方向等的相关事

件的对等联系。

比如,题干设问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如果回答不出来可

以类推,首先可以推类到“殖民地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原因”,再回

答不出来可以类推“正义战争”进行的原因。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二:中考历史复习及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复习答题技巧

阅读教材要掌握“三法”

中考历史学科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是否熟知,这就要求考生复习时要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架构。

线索式阅读法: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以美国为例,按时间顺序将与美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整理一条发展线索,即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大萧条-二战-冷战,这样与美国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提纲式阅读法:对于阅读理解难度较大,涉及到的问题较多时,可以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如美国独立战争,作为历史事件一般来说考生通常从以下几方面了解,起因、过程(历史人物、转折性事件、重要文献等)、结果、影响等,理出主要知识点,便可以轻松掌握。

对比式阅读法:把同类内容的课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如在学“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时,可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阅读,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

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例如:《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增口岸。”这就可以把握本课的基本内容了。

关键字词记忆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考生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大大加深;③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③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把以上关键词串连成句就是一道分析题的答案。

中考历史冲刺答题技巧

1、“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变为“鸦片战争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变为“《马关条约》及其主要内容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3、“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变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变为“戊戌变法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变为“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时期就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一直到1949年);

6、“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变为“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7、“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变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8、“英国工业革命的内容”变为“珍妮机的发明及作用”;

9、“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变为“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

10、“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内容”变为“林肯及其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内容”;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2、“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变为“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13、“印度等国独立及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变为“印度独立及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历史答题技巧介绍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2..先易后难。

3.答题规范。

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中考历史观点例证题答题技巧

此类试题往往涉及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答题时要作正反两面解析;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不同方向延伸,展开学术式的争论,从不同立场和视角,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创新、进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更加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

典型示例:

【例】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

仅存少量景点,有人主张应在原地重建圆明园,有人则反对重建。请从多角度思考,写一篇短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题型分析:

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情境,选择一种观点,列举历史事实作答。无论选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学生答题时可根据自身实际,诸如知识能力的构成、兴趣、爱好、趋向等,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列举相关史实作答。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论证。如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此题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可提出另外的观点,如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参半,没有主次之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创见性,答案的要点也较容易答全。

参考答案:

反对:(1)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历史象征,是旧中国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直接见证。保留原貌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功能,时刻教育人民不忘历史教训,只有提高国力,才能避免国难临头。其中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2)圆明园的建筑当然可以仿古而建,但是当年园内价值连城的珠宝、文物被殖民强盗抢走或毁坏,如今这批最具价值的珠宝、文物已经无法收回,甚至无法仿制。其精髓不在,重建又有何意义!

赞成:(1)如今的圆明园仅存几个景点,重建圆明园,恢复当年的盛景,充分利用圆明园的无形资产,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的发展。(2)珠海在一个非圆明园遗址的地方仿建圆明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京焉能熟视无睹?(3)旧中国由于腐败无能,令国家蒙受屈辱,如果在原地重建一个圆明园,把它建成国家收藏珠宝、文物的博物馆,恰恰可以证明新中国的强大,不是同样可以教育人民吗?(4)文物本身虽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文物的仿制同样具有社会价值。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之辩证评价历史人物

一、推动社会论

主要看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例题释疑】评价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的功绩不仅体现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更为重要的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国人觉醒。他审时度势,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把革命逐步推向全国。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

二、历史功过论

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功和过分别评述,并综合指出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例题释疑】试评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镇压了叛乱,粉碎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干涉,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这是他的主要功绩。但是战争后期具有明显的侵略和掠夺性质,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综观拿破仑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起过作用的,他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三、历史阶段论

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例题释疑】评价蒋介石。1.土地革命时期:蒋介石与人民为敌,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2.抗战时期:蒋介石领导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因此说,蒋介石当总统时独裁贪权,对付反对者不择手段;但他在抗战时

期又为民族独立做出过贡献。3.抗战胜利后: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发动了内战,既不得民心又不得军心。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有: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是否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评价要客观,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评价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等。只要方法得当,同学们就能轻松的评价历史人物了。

中考历史思辨性历史试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方法一 夯实基础

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应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这样会提高做选择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方法二 明晰线索

第一轮复习还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明晰知识线索,能够将纷乱的知识依据一定的规律,根据自身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同学们必须而且应该把握这种关系,捋清知识的脉络。如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就可以按两条清晰的知识线索贯穿起来,一是外来列强侵华,二是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探索。

方法三 识记提纲和要领

由于是开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考查知识点的位置,不仅能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能提高答卷的质量。第一轮复习就必须对每一册课本,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三个子目,这三个子目也就概括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 中外结合

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牵连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另外要注意中外史上同一类事件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一些本质性的知识规律。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解题技巧

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误区一:开卷不用记忆

误区二:答案书上资料中找得到

误区三:资料比课本好

误区四:见题就翻书

误区五:抄得多考得好

开卷考试试题的设置灵活新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

其题型基本上离不开这样五个题型:单项选择题、列举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综合题、小作文等)。

注意:无论先做政治还是历史,只给自己50分钟时间完成一门,50分钟做不完也要换下一门。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三:中考历史答题技巧2014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仅供参考)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9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中考历史选择题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

1、选择题题型结构和类型

(1)结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一般有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几部分。

例: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文学名作是( )

A.《荷马史诗》 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行纪》

(2)类型:

①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②否定型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③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

④比较型选择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⑤组合型选择题: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⑥排序型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⑦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2、各种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

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法西斯党建立B.纳粹党建立 C.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D.德国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

(2)否定型选择题:

例:下列有关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破解法:这两类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测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小,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可以把中考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命中率。第二类有时还需要如下功夫:

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②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因果型选择题: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

A.处死了专制国王B.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1649年建立共和国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破解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4)比较型选择题:

例: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 )

A.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破解法: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区分需要比较的各个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5)组合型选择题:

例: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 )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破解法: 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 2

答案。

(6)排序型选择题:

例: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C. 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B. 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D. 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破解法:

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③中间判断法: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7)材料型选择题:

例:有一天,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谁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请问他找到了哪一科学定律( )

A.万有引力定律B.杠杆定律C.浮力定律 D.力学三定律

破解法: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3、选择题训练中要注意的问题:历史选择中尽量多的运用排除法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第一: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第二:排“正”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文件 B.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C.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可以侵犯 D. 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第三:排“它”法: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象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

▲4、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8.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

9.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10.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 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注意设问分值,规范做答。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1)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①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②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首先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2)二想:解题的关键:

①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即忠实于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②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 4

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③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三答: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②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③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④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1-2分一个要点,4分至少2个要点,6分一般2-3个要点。

▲解题诀窍:“三定”法,即定向,定法,定位 。

三、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