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中历史课

历史初中历史课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

一、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谁还能对他的其他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首长并列为宰相,三省各有职掌,贞观时期,还增加了宰相 人数,这样既避免了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

生3: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置允当。

生4:唐太宗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

生5:唐太宗注意执法,他强调法律不是他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所有老百姓的法律,要臣下按法律办事,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他的赞许。他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唐律》,慎用刑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生6:他完善科举制度,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建学舍1200间,增加学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也派贵族子弟来入国学。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生7: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如一的治国策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汉武帝功绩的评价很是到位。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就此谈谈。生7: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夺位登基。

生8:唐太宗晚年骄奢,647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

生9:他晚年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因要大量造船,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师:以上同学们对唐高宗的不足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

总的来说,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四、案例评析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

历史初中历史课

之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唐太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唐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2)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看法有分歧,看待历史事件意见不统一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展开一场场辩论,不仅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开创历史教学的良好局面。

(3)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4)要上好这么一节课,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这都是应该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资料的收集上。

历史初中历史课篇二:初二历史优质课教案

初二历史优质课教案

城关一中——罗敬尊

第15课“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抗战初期重大事件资料,了解、收集、整理、甄别资料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以南京大屠杀为典型事例,了解日寇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血染卢沟桥

2.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请大家肃立演唱《国歌》,想一想,这首歌曲是谁在什么时候创作的?歌曲中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出示幻灯片)

(一)、血染卢沟桥

阅读课文74页第一段内容,结合“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思考:1.日军南下企图占领华北这和卢沟桥有何联系?说出卢沟桥位置的重要性。

2.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坚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怎么办?(出示幻灯片)找出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和士兵斗志的语句。

3.此时的卢沟桥上战云密布中日军队酝酿的一场血战一触即发,请简单介绍血战卢沟桥的过程。(出示幻灯片)找出战斗的激烈残酷的语句和牺牲的抗日名将。

4.经过血战日军侵占卢沟桥,平津失守,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此时打了十年内战的国共两党怎么办?(出示幻灯片)

5、请阅读课文76页第一段思考,卢沟桥事变标志性意义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小结:通过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唱《保卫黄河》)

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出示幻灯片)

(二)、南京大屠杀

阅读课文76页第二段内容思考:

1.想一想:日军攻占南京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结合76页图片思考)(出示幻灯片)

2.请阅读77页补充材料,想一想:当一个个南京同胞无辜惨死在日军刺刀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出示幻灯片)

3.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南京大屠杀,我们应该怎么做?(出示幻灯片)

4、从1937年南京大屠杀至今已过了72年,但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当年的侵华罪行拒不认错,反而美化侵略战争,篡改教科书,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你有什么感想?

师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三、课堂小结:(出示幻灯片)

四、课堂测试题:(出示幻灯片)

五、课外作业:(出示幻灯片)

结束语:通过测试,同学们对本课内容掌握的非常好!那么,在南京大屠杀之后,日军又疯狂南下,此时此刻,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新的抗日长城!让我们再次聆听国歌,感受它的雄壮有力和激奋人心。

播放国歌。

历史初中历史课篇三: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

初中 《历史课程标准》规划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目标规定,初中生在7—9年级应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

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谓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的心智技能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前者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后者要求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历史学习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在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就学习过程目标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就学习方法目标而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目标在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修养、科学态度、民主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由此看来,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