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暴君篇一:真正的非洲三大暴君是谁?
真正的非洲三大暴君是谁?
1980年12月24日,也就是29年前的今天,中非共和国法庭经过对前皇帝博卡萨5天的缺席审判以后,判处他死刑。他于1983年流亡到法国。1986年11月23日回到中非后被捕。1987年6月,班吉刑事法院以杀人和侵吞国家财产罪判处博卡萨死刑。1988年2月29日科林巴总统发布特赦令为他减刑,将死刑改为服终身苦役。1993年获释。1996年因心脏病发作死于法国。
博卡萨(Jean-BedelBokassa),1921~1996。
中非共和国军事领袖,总统(1966~1977),自封中非帝国皇帝(1977~1979)。酋长之子。生于1921年2月22日。
早年在当地教会学校读书。1939年参加法国军队。他在法越战争中立功,获十字军功章。1961年得上尉军衔。他应达科总统的邀请,任新独立的中非共和国的军队总司令。1966年利用枪杆子废黜达科,自任共和国总统。
任职期间实行独裁,内外政策变化莫测,政府不断改组,总统权力日益扩大。1977年仿效自己崇拜的英雄拿破仑一世,加冕为博卡萨一世皇帝,改共和国为中非帝国。但好景不长,1979年9月发生军事政变,博卡萨逃亡到科特迪瓦,后被缺席判处死刑。
1983年流亡到法国。1986年11月23日回到中非后被捕。1987年6月,班吉刑事法院以杀人和侵吞国家财产罪判处博卡萨死刑。1988年2月29日科林巴总统发布特赦令为他减刑,将死刑改为服终身苦役。1993年获释。1996年因心脏病发作死于法国。
2003年10月10日,中非全国和解委员会10日通过举手表决,建议国民宽恕已故暴君、前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并为他“恢复名誉”。中非全国和解委员会由现任总统弗朗科斯·博齐泽(FrancoisBozize)设立,该委员会是在博卡萨的一个儿子、31岁的让·塞吉·博卡萨
(Jean-SergeBokassa)对父亲过去的行为做出道歉后,于10日建议恢复博卡萨名誉的。让·塞吉对该委员会说,博卡萨家人对博卡萨做过的“坏事”感到抱歉。
让·塞吉10日对美联社记者说:“他是一位建设者。不幸的是,那些负面的行为使他的形象褪色了。”让·塞吉的说法反映了中非不少人的看法,在这个政局动荡的国家,不少人开始怀念博卡萨13年统治期间相对稳定的生活。
全国和解委员会建议,将没收的宫殿和其他财产归还博卡萨目前一贫如洗的家人。博卡萨至少有62个孩子,目前大部分都生活在贫困的乡村。据报道,总统博齐泽预计将批准全国和解委员会做出的这项决定。
博卡萨和乌干达前总统阿明、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被国际社会并称为“非洲现代史上最残忍的三大暴君”。
当他的吃人肉、让狮子吞食政治犯和残害妇女儿童等种种暴行被国际社会揭露出来之后,博卡萨毫无羞耻之心,跳脚大骂这是“粗暴干涉内政”,他说:“一切外国势力对我们都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有伟大的黑非洲社会发展运动这个惟一的、有能力领导中非人民开创新世界的政党,有一支忠于这个党、忠于中非帝国、忠于博卡萨皇帝的特别能战斗而且战无不胜的军队。” 1987年6月12日,中非共和国刑事法院经过6个月90次开庭审讯后,庄严宣判前中非皇帝让·贝德尔·博卡萨死刑。
自封为“终身皇帝”的博卡萨在中非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君主独裁黑暗统治。他于1979年被推翻后流亡科特迪瓦和法国,1986年10月23日返回中非,刚走下飞机即成为阶下囚。 中非法院从1986年11月26日开庭审讯博卡萨时,就宣布这个曾在1980年被缺席判处死刑的暴君犯下14项罪状,其中主要有暗杀、谋杀、枪杀学生、藏尸、吃人肉和侵吞国家财产等。
其实,博卡萨的罪行早已昭彰于世。他随心所欲,目无法律,无视人权,杀人成性,使中非倒退到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他生活腐朽,挪用公款,挥金如土,荒淫无度,把一个富饶的中非搞得一贫如洗。博卡萨的所作所为构成了当代中非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一介武夫
让·贝德尔·博卡萨1921年出生于班吉河下游的一个富有家庭。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以后,拒绝报考高等学府,心甘情愿地踏入了神学院的大门,渴望将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
但是,博卡萨的祖父反对他挑选牧师这一职业,坚决要他去当兵。据说,这是因为他属于军人世家的后代:曾祖父是军人,祖父和父亲也是军人,连他出生的村子都以“被枪决者村”而闻名遐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法国政府在它的非洲殖民地国家招募新兵,18岁的博卡萨被年迈的爷爷“揪着耳朵”送进了法国部队,那时是1939年。
入伍后,博卡萨被编入自由法国军队步兵第二营。1944年,博卡萨以一个赤道非洲军士的军衔,随法国部队远涉重洋开进越南,参加印度支那战争。博卡萨参军以后很快就热爱上士兵生活,在战争中表现得“颇为勇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已经晋升为上尉,并得到10多枚法国荣誉勋章和战争十字勋章。
博卡萨的军事生涯为他提供了高升的良机。中非地处非洲大陆的几何中心,被称为“非洲的心脏”。据说以该国首都班吉为圆心,以3300公里为半径划一圆圈,则非洲大陆的4极——最北的布朗角、最东的哈丰角、最南的厄加勒斯角和最西的佛得角,均在它的圆周附近。从1885年起,法国开始侵入这块“非洲后方的安全乐土”。1891年,中非沦为法国殖民地。由于它是法国在非洲夺得的一块比较早的殖民地,所以接受法国的影响最大,曾称为乌班吉沙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松散的殖民化政策,这使中非在1960年和平地获得独立,建立了中非共和国。当时,中非政府完全控制在法国人的手中。
年轻的共和国没有军队,为了保护这一势力范围,法国政府决定派在法军中呆了23年的博卡萨上校回国组建中非军队,从而为他搭起了登上权力顶峰的阶梯。
博卡萨忠于法国,他把自己看作是“法国的公民和卫士”,认为凭借自己的勇敢和忠诚,能够在法军中青云直上,压根儿没有想到过要离开法国。所以,当法国决定派他回中非筹建军队时,他感到非常“遗憾”。但他并没有退缩,在长期军旅生活中养成的“绝对服从”的习惯使他尽管心里不愿意,还是脸上“挂着笑容”接受了使命。他说,他是一名法国老兵,服从命令是他的“天职”,他把他的回国看作是法军指挥部对他的一次“工作调动”。
1962年,博卡萨依依惜别繁华的巴黎回到班吉以后,立即开始了组建中非共和国军队的工作。当时的中非总统戴维·达科是他的表兄弟,他的活动受到了达科的全力支持,因此建军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1963年,博卡萨被任命为军队第一任参谋长。虽说总统名义上是总司令,但实权却落在博卡萨手中。他自诩具有超人的智慧,权欲之心开始迅速膨胀起来。 政变窃国
中非是一个人口稀少、面积广阔的热带内陆国家。由于长期遭受殖民主义者的掠夺,中非经济十分落后,曾被列入世界最穷的25个国家之一。一些外国旅游者说:“中非简直还处在沙荒时代。”这话恐怕指两个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独立之初,中非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全国只有2%的土地可以勉强耕种。在这个25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只有一份500个订户的不定期报纸,全国只有7家又小又破的电影院……。“哦,非洲的心脏,班图人的摇篮……”当中非人唱着这首国歌时眼中闪烁的不是自豪的目光,而是为祖国焦虑,忧伤的泪花。一位常驻班吉的法国记者写道:“这个国家令人失望的贫困形成了各色政治人物的坟墓。换句话说,政治家的生命是不能维系在中非极端的贫困之上的。”1960年独立后,在法国的控制下,贫困像疾病一样仍然折磨着中非羸弱的肌体。
1966的1月1日,辞旧迎新的钟声响过不久,多灾多难的中非便发生了一场政变,野心勃勃的博卡萨登上了总统宝座。
1965年除夕之夜,中非共和国总统戴维·达科在首都班吉举行迎新晚宴,差不多所有军政首脑都应邀参加,唯独陆军参谋长博卡萨以军务繁忙为托词,留在军营里,没有出席晚宴。 当博卡萨估计宴会已接近高潮时,便抓起电话要通了宪兵司令伊扎姆:“喂!老兄,喝得痛快吗?我这儿有一份法国国防部的文件,要你签个字,实在对不起。文件绝密只好请阁下提前退席亲自来一趟。”
伊扎姆已经几个月不与博卡萨说话了。自从博卡萨向总统提出要取消宪兵部队后,他就对这个参谋长感到厌恶。现在博卡萨既然已表示主动,他心里十分宽慰,看来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很舒心喽!那么就去喝杯和解酒吧。伊扎姆万万没有想到,当他的汽车刚驶进陆军司令部,4只黑洞洞的枪口就对准了他。紧接着,博卡萨率领800名步兵团团围住了举行欢宴的国家宫。总统达科见情况有异,急忙夺路而逃。可惜走得太迟,他被一群枪上膛、刀出鞘的士兵追打在地,成了任人宰割的猎物。这时,陆军与宪兵开始交火,政变军放火焚烧部长们的公寓。一时间,班吉城内火焰冲天,枪声大作。押送达科及其他被捕官员的车辆呼啸着穿城而过。
就在博卡萨忙着夺权时,各国使馆的新闻处也乱成一团,人们纷纷在中非要人档案中搜寻着博卡萨的资料。除了武官们在每年独立日见到过他,几乎没有什么人与他熟识。亏得外交官们的工作效率高,没多久,各国政府外交部非洲事务官员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份大同小异的电讯稿:
“中非共和国。班吉急电。陆军参谋长让·贝德尔·博卡萨即日发动政变。博卡萨1921年2月22日出生在布班吉一个村长(酋长?)家里。6岁时父母双亡(父亲被杀、母亲自杀)。兄弟姐妹12人。博卡萨先后在姆拜吉和班吉上小学,后到乌班吉沙立和布拉柴维尔就读中学。1939年应征参加法国军队,服役约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生擒维希军队指挥宫霍森将军立功。服役期间获军功章12枚。现任陆军参谋长。博卡萨是被推翻总统的表兄,政治态度亲法反共,对红色中国尤甚。疑为心理变态者。”
1966的元旦清晨,惶恐不安的班吉市民从广播中听到博卡萨的演讲,他信誓旦旦地说:“公民们,班吉市民们,从今天凌晨3时20分开始,政府已经被军队接管。……一个正义的时
刻已经到来,再也不会有资产阶级,全体人民人人平等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了!”一阵空洞无物的喊叫之后,博卡萨忽然嘎然止住——他根本就没有准备什么施政纲领。几小时之前,他的副手阿列克赛·班扎上尉为他胡乱拼凑的那份讲稿,又在匆忙中丢在汽车里。他急中生智,赶紧让电台播放军乐,才勉强应付过去这尴尬局面。这就是博卡萨的风格。他发动政变是受本能的权力欲所驱使,而不是理智思考的结果。这自然只能给中非人民带来更大的不幸。 暴虐独裁
尽管国家十分贫困,但60年代初中非政局还算相对平静,因而大家对博卡萨发动的这次政变都感到愕然。博卡萨上台后,为了赢得人心,他四处发表讲话,许诺满天飞。他宣布今后人民每年交一次税,不再向执政的黑非洲社会发展运动(单一党)缴纳党费,不再购买国家的义务公债,政府也不再从每个公民的工资中扣除10%的收入……这些讲话颇能打动人心,听众不断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表示欢迎。可是言犹在耳,博卡萨的苛捐杂税就不仅变得名目繁多,而且比过去严重了许多倍。
博卡萨就任总统以后,国家工农业生产普遍下降,出口减少,贸易赤字和内外债务增加,经济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群众反对饥饿、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好几个城市的市民还举行了反对博卡萨的游行示威,毫不含糊地谴责博卡萨建立的强权政治。
在政权受到动摇的情况下,博卡萨没有变得开明些,而是更加专制了。他制订了残酷的刑法,滥施淫威。从表面上看,这是从小偷开刀的。1972年,博卡萨下令对所有抓到的小偷一律处以酷刑:初犯者割掉一只耳朵;重犯者割掉另一只耳朵;第三次偷盗,剁掉右手;第四次就要当众凌迟处死。他还常带着卫队到监狱中查看,看看小偷的耳朵和胳膊是否真正给砍掉了。当法国记者问他这不是太残酷了吗?他回答说,砍掉一只手总比判死刑好。当年7月31日,博卡萨“以吼声和挥舞着的权杖亲自参加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流血舞会?”。据说那次他闯入监狱,一个人干掉了50个正在服刑的犯人。接着,他又命令全体犯人每46个人排成一行,光着身子,捆住手脚。然后对随行的士兵们发出命令:“你们一个人对付他们一个,让他们尝尝苦头,你们可以往死里打。”霎时间,犯人们被打得皮开内绽,他们倒在被毒辣阳光晒得滚烫的石板地上,奄奄一息地哀叫着,呻吟着,挣扎着。只有在这时,博卡萨的脸上才浮现出阴沉的笑容,像个嗜血成性的非洲豹,眼睛眯成一条线,嘴巴不停地翕动,心里似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博卡萨公开称自己是“专制君主”,禁止提“民主和选举”。从1967年到1977年,博卡萨改组政府10多次,撤换总理4次,外长8次。其间,失踪、被绑架、被逮捕和监禁者无数,全国大小监狱都关满了犯人。
在另一方面,博卡萨采用了名为放权实为集权的措施。他用一个“革命委员会”取代政府,并把他推翻的前总统达科请出来当他的私人顾问。他曾经说过:“我只是个军人而不是政治家,任何一个中非人在选举中获胜,他就应该掌管一切。”可是,人们不久就发现,博卡萨非但丝毫没有放弃集权的想法,而且变本加厉,连续废除了宪法、议会。他大权在握之后,就自任终身总统,接着授予自己两星将军的军衔,1974年又把自己晋升为大元帅。他身兼数职,占据了国防、农业、商业、工业和矿业、新闻、民航和军用航空、运输、公职和社会安全部等14个部长的高位。1972年,他召开中非唯一的政党——“黑非洲社会进步运动”全国代表
历史上的暴君篇二: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大清王朝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没有一个暴君的大清帝国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没有一个暴君的大清帝国
要重点强调一下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该族入主中原时连文字也没有,文化水准远远低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汉族,但清王朝皇帝的总体素质却是最高的,一个暴君也没出现。唐王朝的二任帝李世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盖世英雄,可他的后裔也有不少暴君型的帝王。清王朝寿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个皇帝,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勤政,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也都具有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样一连串草包恶棍型的君王一个也没有。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这些伟大的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努力工作的帝王。汉族有那么悠久的文明史,所建立的王朝竟然赶不上一个由不识字的小民族统治的王朝。
总之,中国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痛心革面的反省,彻底丢弃"官本位"价值观,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人性的尊严。
在中华帝国史上诸王朝中,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蒙古和台湾,全都被它纳入版图,远远超过自秦开始,汉、唐、宋、明因之的“传统疆域”。清的人口也超过历朝历代。据统计,秦代人口不
过两千万,汉最多六千万,晋一千六百多万,唐四五千万,北宋四千六百万,元末五千余万,明末六千余万,清的人口则至少上亿。所谓“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当有不少是大清帝国留给中华民国的“人力资源”或“人口遗产”。清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大(仅次于元)。大清帝国与列强战争失利,常常使人们误以为它不堪一击。其实,在传统战争范围内,它是战果辉煌的。秦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军事实力也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一个黄巾起义,就使它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让它命若游丝。然而大清帝国即便在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之际,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复伊犁,镇压太平天国。至于前期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更是攻无不克。清王朝并不是“纸老虎”。
唐与清相比也相形见绌。唐征高丽,数征数败;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朝鲜。唐征突厥,断断续续,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后数次讨伐准葛尔,皆获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胜败无常,清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征吐蕃,负多胜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获全胜,终其一代,藏不敢叛。
无论是安内还是攘外,清都不逊于历朝,即便在于列强的战争中数次战败,也没有像宋、明那样至于亡国。
事实上,大清王朝的国运十分长久,即便从1644年入关算起,也有267年,仅次于汉(426年)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但汉有新莽,实为两代;唐有武周,实为腰斩;宋则后来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不过167年。而如果从1616年建国算起,清之国祚则还要超过明,竟长达295年之久。这样算下来,清竟要排在第一。
长治久安的秘密不在于兵强马壮,更不在地大物博,而在政治清明。在同为集权政治或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清代的状况至少不能说是最坏的。相反,清之“康雍乾盛世”,持续134年,远远超过汉的“文景之治”50年,唐的“贞观之治”23年,宋的“太祖太宗之治”30年,明的“仁宣之治”11年。当然,诸朝还有其他“治世”但断断续续,远不如清之“治世”连续三朝,一贯到底。
事实上,有清一代,无宦官之乱、无外戚之祸、无荒淫昏戾之君,无帝后被废被杀,应该算是“安定团结”。清代统治者(包括皇帝和摄政人物)也大多勤政。除“三节两寿”(春节、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寿辰),几乎日日办公,而且“当日事当日毕”。每天批阅奏折数十上百件,不过寻常之事。
清帝国制度相当完善,办事效率和保密程度也比较高。从中央到地方,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号令畅通。因此虽然祸乱不断,却从未动摇国本,引起分裂,最后终能以和平方式,将政权完整交出。清之政治,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糜烂。
民生和民族也基本不成问题,所谓“基本不成问题”,是说其民生状态和民族关系都不是最坏的,至少没有坏到官逼民反的程度。
实际上清代统治者生活尚属节俭,皇室年开支不过三万两,远远低于明的年开支一百六十一万两。他们对民生问题相当重视,政策也算宽松。自康熙至道光二百一十余年间,民生富足,百姓多能维持小康。晚清时虽遭太平天国破坏,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1895至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竟高达年均百分之十五,这岂是崩溃的迹象?
当然,集权统治下广大平民的生活还是艰难困苦的。但这是历代王朝之通病,非清朝而独然。何况,清末民生再苦,也还没有像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样天灾与人祸并行,灾变与民变并举,饿殍遍地,饥民满国,处处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是因民生问题灭亡的。
民族问题亦然。历朝历代都有民族问题,但清的情况相对较好。汉、唐征伐不断,结果两败俱伤,只好和亲了事;宋、明放任自流,结果无力还手,终于国破家亡。只有清,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
蒙古是其亲戚(满蒙贵族长期通婚),汉人是其子民(康熙以后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高原是其臣属(达赖和班禅均由其册封),新疆是其辖地(后更正式设省)。曾经让许多王朝都要头疼的“南方”和“外敌”,连同也曾被视作“南方”和“外敌”的清朝统治者自己,统统变成了“中国人”和“自己人”。这真是何等了得!
当然,民族矛盾总是存在的,“反清复明”“驱逐XXX”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对此要作分
析。其原因有四:一是“夷夏之辩”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扬州野史”“嘉定野史”的伤痛记忆犹新,三是满汉两族在许多方面不平等,再就是革命造反需要一个直截了当、具有煽动性的口号!
在一个民族情绪浓郁的国家里,民族主义的口号是最为煽情的,何况汉人原本是多数。但不管怎么说,清末民族矛盾决没有发展到元末爆发农民起义的程度。相反,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各族人民都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共赴国难。清王朝也不是因民族问题灭亡的。
事实上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清朝君主之符合中国传统,远远超过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们所能行使之职权,也胜于历朝历代(请参看《中国大历史》)。这多半是因为他们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于政权的颠覆时时怀有戒心,因此居安思危,殚精竭虑,扬己(满族)之长,避彼(汉人)之短,从而将帝国制度发展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在帝国制度的框架内,他们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并不比历朝历代差。
历史上的暴君篇三:商朝之故事 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
商朝之故事 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叫妲己,特别受到纣王的宠爱。妲己是个脾气很怪的女人,纣王为了取得妲己的欢心,就派人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倒满了酒,池子周围移植有很多树木,树枝上挂着肉块。然后派许多青年男女在酒池里洗澡,相互追逐嬉乐,有谁能从酒池里跃身而起咬到树枝上挂的肉,还可以得到奖赏。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酒池肉林”。妲己喜欢看这种游戏,每次看她都笑。纣王为博取妲己的笑,几乎每天都要举行这种游戏。商纣王为了搜括民财,就在都城朝(zhāo)歌,造了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专门贮存从全国各地搜括来的金钱。这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鹿台。另外还建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专门囤积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纷纷起来反抗。一有反抗,纣王就派大兵去镇压,百姓们成群结队逃亡,到邻国去寻找活路。这样一来,反而使邻国逐渐强盛起来。纣王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也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谁不听他话,人头就会落地。他知道姐己喜欢新奇,于是就发明一种刑具,以杀人供妲己取乐。这个刑具是一根空心的铜柱子,将要处死的人绑在这根铜柱子上,然后在空心铜柱子中烧火,把铜柱烧得通红,被绑着的受刑人在痛苦地挣扎,最后被活活烤死。妲己喜欢看受刑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一看这个场面她就笑。纣王为了使妲己笑颜常开,每天都寻找理由杀人,供妲己取乐。这种酷刑叫“炮烙”。纣王手下有一个耿直的大臣叫梅伯,对纣王用“炮烙”杀人很为不满。他不顾自身安危,劝说纣王取消这种酷刑。纣王不但不听梅伯的劝说,反而笑嘻嘻地对梅伯说:“其实‘炮烙’并不残酷,死的人也并不痛苦,你不信可以自己试试。”说完就沉下脸,一挥手,叫宫殿卫士用长矛把梅伯逼近空心铜柱,剥去梅伯的衣服,把他绑在空心铜柱上。梅伯被烧红的铜柱烤得撕心裂肺地惨叫。纣王望着梅伯说:“怎么样,不像你想的那么残酷吧?”说过又叫人把梅伯放下。梅伯对纣王说:“大王,炮烙太残酷了。为人君的应当仁慈,你这样简直是罪大恶极!这样下去,百姓们都要起来反叛你的,商朝的江山就要断送在你手里了。” 纣王一听,勃然大怒,一挥手,叫卫士再把梅伯绑到铜柱上,点火再烤。梅伯对纣王说:“大王,请你答应我,老臣是最后受炮烙之刑的人。这样老臣死而无怨。” 这时,在朝的大臣也都一起跪下替梅伯求情。纣王对众大臣说:“好吧,看在你们大家的面子上,免去‘炮烙’之刑,改成杀头,然后再将他剁成肉酱。你们大家都尝尝这烤得半熟的肉酱的味道,记住梅伯的教训,今后不能随便诽谤我。” 卫士杀了梅伯后,又将他的尸体剁成了肉酱,盛在盘子里,分给大臣们吃。在纣王面前,众大臣谁敢不吃?只好闭上眼,把人肉酱吃了下去。梅伯之死,吓得众大臣再也没人敢劝说纣王了。为了使周围的各附属国都慑服商朝,纣王把姬昌、九侯、鄂侯3 位诸侯首领召进京城,让这3 个人分管全国各地的诸侯。这3 个人的官衔叫“方伯”。国内如果有哪个诸侯造反,就由管辖的“方伯”领兵去镇压。 3 位“方伯”带着家属住进京城不久,有一次,纣王到九侯家去玩,见九侯的女儿长得漂亮,就暗示九侯把女儿送进宫给纣王作妃子。九侯不敢不答应,只好把女儿送进宫。可是九侯的女儿早就知道纣王是个昏君,进宫后对纣王总是爱理不理的,整天面带愁容。有一次,纣王下令,一定要她笑,不然就把她杀了。她对纣王说:“把我杀了吧,我在你身边比死还痛苦。” 纣王一气之下,就将她杀了。九侯得到女儿死亡的消息,放声大哭。不料,这件事被纣王安插在九侯身边的宠臣费仲知道了,立即向纣王告密。纣王召九侯、鄂侯和姬昌3 位“方伯”进朝。姬昌预感到这次召
见凶多吉少,便推说有病,不能上朝。九侯、鄂侯和众大臣都上朝了,金殿上的气氛十分紧张,都觉得大祸临头了。纣王对九侯说:“你的女儿是我杀死的,你哭,这岂不是对我不满吗?” 九侯分辩说:“大王,我死了女儿哭几声,这是人之常情啊??” 纣王说:“你知道人之常情,难道你就忘了君臣之礼吗?看来你目无君主,来人,把他推下去斩了!” 鄂侯听了,立刻跪下,替九侯求情:“大王,九侯哭女儿,确实是人之常情,求大王看在老臣的份上,免九侯一死??” 纣王不但不听鄂侯的话,反而咆哮着说:“反了,全反了。你竟然敢替叛逆者求情,拉下去一并斩了!” 纣王杀了九侯和鄂侯,又把他们的尸体切成“肉脯”,剁成“肉酱”,叫人送给西伯姬昌吃。西伯姬昌当着宫廷来人的面,把“肉脯”和“肉酱”吃了,对来人说: “臣姬昌叩谢大王的赏赐。九侯和鄂侯反叛大王,罪有应得??” 宫廷里的人走后,西伯姬昌为两位老朋友的惨死而痛哭,同时又为自己避免了灾难而幸庆。从此,姬昌天天装病在家,足不出户。他知道,就是这样也无法避免九侯和鄂侯的命运,于是暗中派人回到自己的周国,叫儿子姬发和大臣阂夭设法营救。果然不出姬昌所料,不久,纣王就对姬昌下起了毒手,只是没有立即将姬昌杀害,而是将他抓起来投进监狱。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听到父亲入狱的消息,立刻倾国内之所有,买了好马、宝石和玉器,又选了许多美人,派周国的大臣阂夭,敬献给纣王,并向纣王表达了忠心。纣王收下礼品,接受了阂夭的请求,将西伯姬昌从牢里放出来。姬昌出狱后,当天就跟阂夭一起回周国去了。西伯姬昌回到周国后,立即抓紧训练军队,发展农牧业,国家很快就强大起来,周国的邻国也都纷纷归顺了周国。周国日见强大,已经有力量与商朝分庭抗礼了。就在这时候,商国东部的一些部族,见商朝的国力已经衰弱,便不断侵犯商朝,挑起事端,进行小规模的战争。商朝西有强大的周国威胁,东有一些部族侵犯,处于东西夹击的危险之中。纣王为了稳定国内形势,他调集了国内所有兵力,对东部一些部族发动进攻。纣王原先跟西部的周国讲定,在商朝发动东部战争时周国一定要采取中立,按兵不动。谁知纣王在东部征战时,周国立刻向商朝发动进攻,使商朝两面受敌。这时候,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他儿子姬发捧着父亲的牌位,打着替父报仇的旗号,挥兵向东挺进。纣王的叔叔比干感到形势危急,冒死请求纣王赶快调回东部战场的兵力,回师守住黄河,不让周国的大兵过河。纣王勉强接受了比于的建议,把东部战场的一部分兵力往回调。商朝的守兵还没有到达黄河东岸,西岸的周国就撤兵了,并且派使臣对纣王说:“向黄河进军只是一次演习,希望纣王不必介意。” 这时,东部战场因为抽回一部分兵力,所以东部的形势又显得吃紧。纣王立即命令回师防守黄河的大兵调转头,放弃守黄河,继续增援东部战场。比干对纣王说:“使不得啊,大王!周国撤军是迷惑我们,只要我们的守河大兵一回头,他们就会立即抢渡黄河,这一来商朝就灭亡了。” 纣王生气了,怒斥道:“你上次说周国要渡黄河,我就听你话派兵守河。现在周国的兵已经回去,黄河两岸平安无事,你还不让我增援东部战场,难道存心要我在东部战场败退?你安的是什么心?” 比干说:“我跟随大王这么多年,难道我是什么心大王还不知道吗?” 比干的这句话把纣王激怒了,他说:“我确实不知道你是什么心。既然你是忠臣,那就让我看看你的心吧!” 纣王一声令下,卫士将比干按倒在地,用利刀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纣王杀死比干不久,西伯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就率领大兵抢渡过黄河,直向商朝的都城步步逼近。纣王要想把东部战场上的兵调回来保卫都城,但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他只好把战俘拼凑起来,又从监狱里将犯人放出来,临时编队,去与周国的军队交战。这群乌合之众,本来就没有战斗力,他们本来就痛恨纣王,
在这关键时刻,谁会去替他卖命?战斗时他们纷纷倒戈,转过身来,与押送他们的皇宫卫队厮杀,反而成了周国部队的先锋。这一仗打下来,商朝的军队全面瓦解,一败涂地。纣王知道自己覆灭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他就跪到贮存珠宝的鹿台上,点起一把大火,想让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财富同归于尽。最后,大火只是结束了这个暴君的生命,贮存鹿台的珠宝和玉器却保存下来了。领兵攻进朝歌的周武王,成了这批财富的新主人。从此,商朝对中国的统治结束了,新的王朝——周朝开始了,它的第一代君主就是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