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历史篇一:乌克兰的历史死结
乌克兰的历史死结
一:谁是乌克兰人?
乌克兰,美女严重泛滥成灾的国度,需不需要加上“之一”,尚可商榷,但必要性不大。基辅街头,一口不怎么帅的“锅”经常手牵两三个“波姬小丝”,左拥右抱,直叫人垂涎三尺。 贤淑的乌克兰美女,西欧成功男士颇为垂青的伴侣,相比起爱酗酒,责任感弱,不那么勤快的东斯拉夫男人,乌克兰女性与西欧绅士和贤惠的中国男人过日子倒是种绝佳组合。 (乌克兰前美女总理曾迷倒全球无数男性,她的作风和独具特色的发辫成为乌克兰政坛上一道风景线,季莫申科当下也是反对派阵营最有人气的政治人物,借着此次广场运动,可否东山再起?)
如果乌克兰的政治和社会转型也像它的女性那样完美就好了。通常来说,美女是天生的“资本主义动物”,会向着富裕发达的方向流动,其实人皆有这种本性。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近年不仅在流失美女,也在流失人口。苏联解体前,乌克兰约5180万人口,十年后下降到4840万,经过最近这十年,再跌落至4400多万。
无外乎四大原因导致乌克兰人口负增长,一、出生率低;二、移居国外追求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机会;三、乌克兰独立后,部分俄罗斯族流回俄罗斯;四、男人酗酒、嗜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男性寿命短,死亡率高,使得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乌克兰的女性数量要比男性多出8个百分点。
历代“大斯拉夫主义”者曾想把整个斯拉夫民族集群联合成一个大国,这个梦想从没实现过。倒是来自格鲁吉亚的斯大林精心运作,在四十年代末将这个愿望基本落实了,各个斯拉夫兄弟民族似乎都被捏到了“苏维埃集团”旗下。
自苏联解体后,各斯拉夫国家走上不同道路但却殊途同归,总体方向都是——自由市场经济、基本社会保障、多元民主政治。无论社会发展水平,还是民主政治质量,乌克兰都成了斯拉夫当仁不让的“后腿小弟”。
西斯拉夫的兄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已踏入发达国家门槛,波兰紧随其后;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跻身发达国家俱乐部大厅,克罗地亚不输于捷克,就连保加利亚也快接近次发达国家水平,塞尔维亚曾倍受战乱困扰,现在也已处在发展中国家顶端,其综合发展水平仍把乌克兰甩在后面。
若仅从表面经济数据看,东斯拉夫的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也比乌克兰表现良好。外界对白俄罗斯政经体制质疑不断,西方有人称其为欧洲“最后的苏维埃国家”。总统卢卡申科在那里建立了比普京政府还强势的政体,与俄罗斯缔结高度依赖性的政经关系,那里的一切与苏联时代相比,似乎变革不大。不管白俄罗斯有什么问题,至少在卢卡申科和普京的支持者看来,那里是近二十多年一切“革命”与“动荡”的绝缘地,貌似江山像铁桶一样稳。 乌克兰既不像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国家,发育出较高质量的现代政经体制,又没像东斯拉夫的俄罗斯和白俄罗衍生出强人威权政治,长期的政治危机和街头动荡却使它闻名于世。作为第二大人口的斯拉夫民族,拥有欧洲第二大国土面积,苏联时代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经济体,分家时得到了第二多的工业设施,乌克兰到底怎么了!
乌克兰的文明史颇为悠久,但作为一个近现代独立国家,时间相当短暂。
来自乌克兰的世界名人能写满几张纸,有那么几位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世界和中国
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文学家果戈理,哪个文艺青年不知道《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呢;苏共三个总书记——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就不用介绍了;卡冈诺维奇,知道的人虽然不多,他却是斯大林的左膀右臂,斯大林晚期的苏共政治局九常委之一,曾经权势显赫的人物。
不过细究一下会发现,果戈理是高度俄罗斯化的乌克兰族,他的母语却是俄语;赫鲁晓夫和勃涅日列夫都是生长在乌克兰的俄罗斯族;戈尔巴乔夫来自乌克兰的切尔尼戈夫,一个乌俄两族混合家庭;卡冈诺维奇则是乌克兰的犹太人。
乌克兰的乌克兰族在哪里呢!
现当代乌克兰建立独立国家的历程艰难,政治转型曲折,在古代它的发展历程也不是抹两天眼泪能说完的。可以说,乌克兰是世界上罕见的苦逼民族,其命运之独特只能用悲摧来形容才妥帖。
1240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率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攻陷基辅那天,乌克兰人的噩梦就开始了,延续近四百年的“基辅—罗斯”大公国灭亡,拔都后来折回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开启罗斯诸邦的蒙古统治时代。
基辅—罗斯原本是东斯拉夫三个支系——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文明发源地,基辅也是古罗斯诸邦之母,三个民族今天的主流历史叙述都得追溯这一段,认为这是本民族的第一个国家,皆尊崇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一世及其子雅罗斯拉夫为古代圣王。当然,那个时代没有“俄、乌、白”这种民族身份概念,大家都是“罗斯人”。
基辅被蒙古军队夷为平地后,繁荣不再,东斯拉夫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随着大主教1299年迁到弗拉基米尔,最后再搬到了莫斯科,部分基辅居民也迁移到北方的各国,让罗斯文明在这里传承和发扬下来。
莫斯科大公国“韬光养晦”,给蒙古人当包税人,携金帐汗以令诸罗斯,逐渐势力强盛,最后统一罗斯多个邦国(不包括乌克兰地区),摆脱蒙古统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莫斯科成为东正教中心,并以第三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为后来的世界超大帝国——俄罗斯帝国铺筑了道路。
今天很多俄罗斯人挠破脑袋想不明白,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发源地,还包含了基辅在内的大部分古罗斯名城和遗迹,现在居然是“另一个国家”。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看来,基辅—罗斯的荣光归于乌克兰,那个时代莫斯科不过是个边陲小镇,俄罗斯只不过后来剽窃了其成果。
(根据《罗斯古事记》,维京贵族留里克三兄弟受到东斯拉夫人邀请前来建国,这是“基辅-罗斯”大公国的起源故事。俄罗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面对这个故事时颇为尴尬,难道东斯拉夫国家的皇族来自日尔曼维京人?自然也在学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更主流的意见是,尽管罗斯君主是日尔曼人,但也相当斯拉夫化了。)
东斯拉夫的俄罗斯人崛起了,走上东征西讨的战斗民族之路,而另一个兄弟民族乌克兰则沉沦了,这一地区成为七百年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乌克兰先后被崛起的立陶宛和波兰统治,然后又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立宪君主制)”统治;经过一系列争夺战之后,1667年俄罗斯与波兰签署《安德鲁索沃条约》,完成对乌克兰的瓜分,东部乌克兰落入沙皇之手,自此与俄罗斯捆在一起320多年,乌克兰也得到了一个别称:“小俄罗斯”。沙皇以此为契机机逐渐扩充,直到把大部分乌克兰纳入版图。
但是西乌克兰则有着不同命运,从来没有被俄罗斯帝国染指,后来波兰被瓜分,它转手进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手,东西两个乌克兰渐渐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也为当代的乌克
兰政治埋下历史伏笔。
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九成乌克兰人生活在农村,是农民,而地主还是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俄罗斯人;城市里的商业、行政、法律又被德意志人、犹太人所包办;工厂里的工人绝大多数是俄罗斯人。生活在农村的乌克兰人由于缺少机会,生活困苦,大量向外移民,约有600多万
与欧洲其它民族的命运迥异,乌克兰人长达近700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自己的贵族、地主、商人和知识分子,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亦高度俄化,甚至不会讲乌克兰语。一个种田种了700年的民族,乌克兰人对商业、工业、行政、法律、教育,曾经相当陌生。
“我不是小俄罗斯”——尽管受到压制和同化,乌克兰追寻民族身份的精神火种几百年间若隐若现,始终未熄灭。乌克兰古近史,就是一部种田史、血泪史、被瓜分史;乌克兰当代史,则是一部民族主义发飙史、伸张史。
只不过乌克兰的民族主义相较其它民族,像“2002年那一场雪,比以往时候要晚一些”,但它却后劲十足,有时候还非常上头。
这幅画显示了“基辅—罗斯军队在作为“异教徒”的时代袭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与很多国人所认为的不一样,俄罗斯上千年政治发展并未受蒙古人多大影响,除了获得几个跟畜牧业有关的词汇。“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一世想为罗斯地区引入信仰,考察了当时的几大宗教,他认为犹太教虽好,但犹太人没有自己国家;伊斯兰教不错,但不准饮酒和吃大肉,罗斯人无法忍受;天主教规定过于严格,并且要听命于教皇。最后他选择了皈依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那里有着金壁辉煌的宫殿和教堂,隆重华美的仪式,置身其中分不清是天堂还是人间,而且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于最高政教领袖——君主。此后的莫斯科大公国又继承并发挥了这种传统,历代沙皇政府也常以东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拜占庭的政治、宗教模式在俄罗斯刻下了深深的痕印。
二:追寻乌克兰人——俄乌口水战与民族精神
“朋友们,在战争开始前,我要告诉你们,我们的同志无处不在。
爱,是俄罗斯的灵魂,爱,不用任何理由,他是上帝给我们的。
在我们的土地上还有这样一群无耻的混蛋(指波兰人),拿走了我们的马匹、谷物……”
(电影《塔拉斯〃布尔巴》)
————————————————————————————————————————
2009年果戈理诞辰200年之际,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文艺界、学术界爆发了一场有趣的口水大战——“果戈理到底是属于谁的?” 外人看来这场论战可能有点好笑,但双方都是认真的,因为关涉到各自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构建”。
“我觉得,果戈理归属的争议没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是侮辱,他毫无疑问是乌克兰的,尽管用俄语写作”,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也参与进来吐槽。
俄罗斯政府把2009年定为“果戈理年”,推出系列纪念活动,认为这无疑是一次“弘扬爱国主义”,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机会,但却激怒了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4月份,根据果戈理英雄史诗小说改编的电影——《塔拉斯·布尔巴》上映,无疑是当年重头戏,此片得到俄联邦文化部的大力赞助。
塔拉斯·布尔巴是果戈理塑造的一位抗击波兰的“哥萨克英雄”,小说没有特别明确的时代背景,但可推测约在17世纪中期之前,波兰统治大部分乌克兰时代,布尔巴是乌克兰第聂
伯河哥萨克的一位领袖,第聂伯河哥萨克与顿河哥萨克曾是著名的两大哥萨克集团。
这部主旋律大片开篇时,乌克兰老演员鲍格丹·斯图普饰演的布尔巴在暴雨中向衣衫褴褛的哥萨克战士们发表了一番充满“俄罗斯爱国主义情怀”的演说,装备精良的波兰骑兵正滚滚而来。随后哥萨克们“为了俄罗斯,为了自由”,勇敢投入战斗,如此具有“民族精神”宣染力的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电影把布尔巴塑造成一个铁打的硬汉,他的人生辞典里只有“战斗、战斗、再战斗”,“和平与谈判”在他看来是“娘娘腔行为”,他率领哥萨克骑兵纵横驰骋,劫掠波兰的城镇和村庄。
电影中布尔巴演讲时倒不像生活在古代乌克兰的哥萨克,而像“列宁在十月”,如果不考虑技术和时代因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以前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革命影片,只不过所弘扬的不是“国际主义革命精神”,而是“民族主义”。
(注:电影《塔拉斯〃布尔巴》海报。果戈理虚构的抗击波兰的哥萨克领袖布尔巴也有人物原型,但不管是文艺人物还是历史人物,都被后世文艺作品刻意拔高,离事实相去甚远。)
与其说这部电影能真实折射那个时代,不如说这是当下很多俄罗斯人想要的“历史叙述”,符合时下精神需求。据说不少俄罗斯人看得热泪盈眶,还有很多青年把发型剃成了“哥萨克头”。“这比看100 本书、上100 堂课的效果都要好,每个看了电影的人都会明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是一家,而敌人来自西方”。俄罗斯被称为“极右翼”政党领袖——自由民主党的日里诺夫斯基看完电影悟出了这么一番道理。
乌克兰指责俄罗斯把本民族的果戈理和布尔巴窃为己有,电影宣扬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它是普京主义在文艺作品中的投射”。乌克兰有学者指责,果戈理生前没有得到俄罗斯善待,虽把“可敬的果戈理”挂在嘴上,除了临时弄个不伦不类的“果戈理”博物馆,可没有一条街一个地铁站以果戈理命名,而以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命名的类似建筑却比比皆是。“俄国人居然把果戈理的颅骨都弄丢了”,这是俄罗斯被数落的“罪状”之一。
有趣的是,基辅乌克兰语版本的果戈理诗歌和小说,乌克兰出版者把内文的“我的俄罗斯”、“为了俄罗斯”之类的词句全改成了“我的乌克兰”、“为了乌克兰”,这又惹恼了俄罗斯朋友。
双方争论中各有尴尬之处,果戈理虽是乌克兰族,却用俄语写作(注:上一篇说过,自基辅被蒙古军队摧毁后,乌克兰人种田种了七百年);布尔巴被俄罗斯视为“民族英雄”却是乌克兰哥萨克。
“民族主义”争执的基本原则本就是立场优于事实,无所谓“对错”。通常先是有了“民族作家”,然后有了“民族主义”,最后产生“民族”,俄乌两国都未背离这个规则。当这个构建过程完成后,一些古人自然被强行赋予了后世才产生某种意识,成为符号,又为“民族认同”的构建贡献精神力量。其实古人在那个时代,压根就没有这种意识,自己都不懂后世赋予他的那些观念。
说起来,乌克兰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布尔巴”这样的人物原型,成就远比布尔巴卓越,他叫“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第聂伯河的哥萨克领袖,反抗波兰起义中于1649年曾占据乌克兰中部的大多数地区,建立起哥萨克政权(不算是国家,不具有国家特征)。赫梅利尼茨基被今天的俄乌两族都视为追求民族自由的英雄,他的崛起对中东部乌克兰历史走向有巨大影响。沙皇后来为赫梅利尼茨基造了一尊塑像,今天还立在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
(注:沙皇为17世纪中期乌克兰哥萨克政权领袖“赫梅利尼茨基”立的塑像,至今仍矗立在基辅。)
蒙古摧毁基辅—罗斯公国,却未建立起有效的直接统治,除了收税、册封、征讨,与罗斯诸城邦很少有交流,使得基辅为中心的乌克兰中部出现权力真空,给波兰、立陶宛的东进和哥萨克的崛起造就了机会。
波兰是欧洲较早崛起的大国,其政治演化史与东欧、西欧很多国家迥异。
英国伴随强化中央集权和君权的过程,逐渐去封建化,削弱贵族力量,瓦解了农奴制(黑死病有推动作用),最后意外演化出“中央集权立宪君主制”,只不过中央集权的主体是议会(法国、普鲁士的中央集权主体是君主)。
波兰崛起以后,却随着君权弱化和中央分权的推进,贵族力量日益坐大,封建化趋势加强,反而演化出农奴制(俄罗斯则随着中央集权和君权强化衍生出农奴制),波兰贵族们逐渐把属下之民变为农奴,乌克兰人自然难逃劫数。波兰同时产生了近代欧洲最早的“中央分权君主立宪制”,由于贵族内乱频繁,君令难出封地,最终导致波兰在列国争战中走向衰败。18世纪,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西乌克兰转入奥地利之手,中东部乌克兰渐被沙皇纳入版图。
哥萨克并非民族群体,而是一个军政集团,其民族成份和成员身份复杂。东欧演化出农奴制后,各族的逃奴、逃犯、饥民、流民、破落贵族、叛乱人群逃亡至边远富裕地区形成哥萨克群体。哥萨克既包含了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也包含摩尔多瓦人、波兰人、希腊人,甚至还有少量犹太人和鞑靼人(随蒙古西征的突厥部族,中国称为塔塔尔)。
哥萨克的要塞称为“塞契”,他们有自己议会,叫作“拉达”(今天乌克兰国家议会就称为中央拉达,即来源于此),拉达具有议事和选举“盖特曼”(哥萨克领袖)的功能。
后世俄罗斯(包括苏联)、乌克兰各家各派文人、学者各取所需,给哥萨克及其领袖赋予了各种“精神”和“意义”,什么“爱国主义典范”、“民族自由斗士”、“阶级斗争先驱”、“骁勇无敌的战士”??其实都是胡说八道。
哥萨克既为
波兰打仗,也反抗波兰人;既对奥斯曼帝国及其盟友鞑靼人实施袭击,也曾与他们联合征讨波兰;他们有时既向沙皇求助,为其打仗,也起兵反抗沙俄,甚至与外国力量联合对俄罗斯作战;波兰和沙俄惩治不听话的哥萨克,把他们变为农奴,取消自治权,哥萨克也经常外出抢劫,把“异教徒”掠为奴隶,哥萨克贵族本身也是农奴主,赞同农奴制。哥萨克的政治选择,没有鲜明的“民族立场”,甚至都没有后世附会的“民族观念”。赫梅利尼茨基领导了最大一次哥萨克起事,在乌克兰中部建立“盖特曼政权”,无论这个政权还是他本人,同样具备前述复杂特征。
搞笑的是,哥萨克政权的贵族们,根据民间传说,宣称自己是“萨尔马提亚人”的后裔。萨尔马提亚人是基辅—罗斯大公国之前,比东斯拉夫人更早生活在此地的“斯基台人”的近缘部族,以骑射技术而闻名。萨尔马提亚人与伊朗人族缘更近,并非今天俄罗斯和乌克兰人的祖先。
这个时代,外来的游历者们也注意到了,在今天乌克兰地区生活的这个族群,与俄罗斯人虽然语言属系有相近性,但仍有重要差别,他们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亦与俄罗斯相异,他们是什么人呢?
当时连乌克兰人也没想好自己是什么人,因为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更没有自己的作家和国家,甚至还没有“乌克兰”这个词汇。一部分乌克兰人自称“萨尔马提亚人”后裔,另一部分乌克兰人自称“鲁塞尼亚人”。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则完全没有“族群观念”,若有人问起,他们会说“我是正教徒”、“我是天主教徒”,或者说“我是种田的”。
乌克兰的历史篇二:乌克兰东西部分裂的历史渊源nt
孙立舟:乌克兰东西部分裂的历史渊源
2014年03月20日17:57新浪历史
克里米亚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引发了人们对于乌克兰是否会继续分裂的猜想。
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敖德萨、哈尔科夫等工业城市也发生了拥护俄罗斯的示威游行,有的示威者打出了俄罗斯的国旗,要求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相反,在反对总统亚努科维奇,支持2014年2月成立的临时政府的群体中有很多来自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等地。 2010年大选突显乌克兰政治地图
2010年2月7日,乌克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的计票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选民大多支持地区党的领导人亚努科维奇,西部地区选民大多支持亲欧美的女候选人季莫申科。在下图中蓝色越深表示亚努科维奇得票越多,红色越深表示季莫申科得票越多,可见乌克兰亲俄与亲欧美势力的分界线大体沿第聂伯河为界,河西的利沃夫州、沃伦州、罗夫诺州、赫梅利尼茨基州、捷尔诺波尔州、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文尼察州、切尔诺夫策州、日托米尔州、基洛沃格勒州(又称基洛夫格勒州)等地,季莫申科的得票率较高,而亚努科维奇在东部的卢甘斯克州、哈尔科夫州、顿涅茨克州、扎波罗热州等地得票率较高,而在第聂伯河流经的基辅州、基辅直辖市、波尔塔瓦州、切尔卡瑟州、切尔尼戈夫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等地双方势均力敌,在乌克兰南部靠近黑海的敖德萨州、尼古拉耶夫州、赫尔松州、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也是亚努科维奇占优势。27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5个的计票结果符合地理分布趋势,即东部、南部地区支持亲俄候选人,西部地区支持亲欧候选人。乌克兰东、西、南三大区域的历史演变
乌克兰现有疆域直接继承了苏联时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其中包括东部、西部、南部三个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的区域。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二位的乌克兰是一个被苏联中央政府强力粘合而成的国家。
公元10世纪,一些东斯拉夫部落在今天的乌克兰境内结合成古代的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它是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现在国家的共同摇篮。1187年“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
13世纪中期,蒙古西征军征服基辅罗斯各个公国,建立金帐汗国。今天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成为金帐汗国直接统治区,15世纪分裂出克里米亚汗国。15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势力向北扩张到乌克兰南部,在克里米亚半岛和亚速海沿岸修筑要塞,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其藩属。这样,在13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期的500多年中,乌克兰南部的主要居民是游牧的鞑靼人,他们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地区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北部边疆和内陆亚洲游牧文明的西部边陲。14世纪后期,金帐汗国逐步衰落之后,波兰—立陶宛王国向东扩张,控制了当代乌克兰疆域中第聂伯河以西的部分,这一地区被称为右岸乌克兰,受到天主教文明的影响较大。当代乌克兰疆域中位于第聂伯河以东部分的居民则保持了基辅罗斯时代绚丽的东正教信仰,在文化和心理上与日益强大的俄罗斯接近。
17世纪,乌克兰地区成为当时东欧三大强国——波兰、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反复争夺的舞台,这一地区四处征战的半独立的哥萨克人,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逐渐演变为现代乌克兰民族。
俄罗斯逐步兼并乌克兰
1648年,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发动反抗波兰贵族的起义,建立盖特曼政权,但对波兰作战不利,决定联合俄国。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国代表在佩烈亚斯拉夫与俄罗斯代表签订条约,宣布联合。此后相对弱小的乌克兰逐渐从俄国沙皇的盟友变成其臣属,自治权力日益缩小。1686年,俄国击败波兰,夺取乌克兰中部的基辅等地。17世纪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占领右岸乌克兰,后被俄罗斯击败。1707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军攻入乌克兰,盖特曼首领马泽帕趁机造反,被彼得大帝残酷镇压。此后乌克兰的自治权力逐渐被废除,俄罗斯在乌克兰实行同化政策,强行推广俄语俄文,并以“小俄罗斯”称呼这一地区。18世纪后期,俄国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夺取了原属波兰统治的第聂伯河以西的左岸乌克兰。18世纪30年代,俄国击败土耳其夺取了乌克兰南部的亚速,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这样除了最西边的利沃夫等地由奥匈帝国统治之外,俄罗斯统治了今天乌克兰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
苏波战争与东西乌克兰的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深入乌克兰控制基辅,但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后,其扶植的乌克兰中央拉达势力,随即土崩瓦解。1920年,刚刚独立的波兰发动对苏俄的战争,试图恢复对乌克兰的统治,但波军在攻占基辅后很快被逐出。可见在基辅以东的乌克兰疆域中,主张与俄罗斯联合的势力占据上风。由于苏俄军队在华沙城下失败,最终,1921年3月,苏俄与波兰签订“里加”条约,乌克兰西部的加利西亚等地区被并入波兰。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提到自己的家乡舍佩托夫卡,就在边界线东侧不远的地方。1922年苏联成立,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作为首批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这样,乌克兰民族被分为苏联统治的东部和中部乌克兰以及波兰统治的西乌克兰两个区域。此外,原属奥匈帝国统治的小块领土——喀尔巴阡乌克兰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随着苏联推行五年计划,东乌克兰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乌克兰语和民族文化也受到鼓励,而波兰统治的西乌克兰仍是落后的农业地区,波兰政府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尽管,20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强制统治的集体化的乌克兰出现了严重饥荒,苏联对东乌克兰的统治仍然比较稳固。1934年,苏维埃乌克兰的首都从接近俄罗斯的哈尔科夫迁到基辅。
相反,西乌克兰出现了反对波兰统治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和“乌克兰起义军”。1934年该组织头目班德拉因密谋刺杀波兰内务部长而被波兰政府逮捕。
苏联合并西乌克兰及当地的反苏游击运动
苏联领导时一直试图夺回西乌克兰,实现乌克兰民族在社会主义下的统一。1939年8月,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其中的秘密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在波兰境内的势力范围。同年9月17日,苏联在波兰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以保护波兰境内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
克兰同胞免遭纳粹蹂躏为借口,出兵波兰,夺取西乌克兰,并宣布将西乌克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苏联随即在西乌克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批逮捕反共人士,加剧了当地社会的紧张。
1941年6月,德国闪击波兰,西乌克兰地区的民族主义分子趁机发起暴动,袭击撤退中的苏军。同年6月26日,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占领西乌克兰主要城市利沃夫,6月30日,宣布成立“乌克兰独立国”。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中的一个派别与纳粹合作,参与了德国占领下的基辅等城市的民政管理。2010年2月,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称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在二战期间屠杀了十万波兰人,对时任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授予该组织头目班德拉“乌克兰英雄”的称号表示严重不满。
1943—1944年苏军反攻,逐步收复了乌克兰。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对苏军展开游击战。1944年2月29日,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遭受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袭击,伤重牺牲。此后,在乌克兰西部地区的森林和沼泽中民族主义游击队一直与苏军战斗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认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曾获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亨廷顿称乌克兰跨越文明的断层线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认为乌克兰正好跨越了西方人民与东正教文明的断层线,乌克兰西部倾向欧洲东部倾向俄罗斯,除了上文所述的历史背景之外与现实的人口和语言构成密切相关。从19世纪开始,俄罗斯人大量移居乌克兰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是在14岁时从俄罗斯移居乌克兰东部的。这些地区的很多乌克兰族人在俄罗斯移民的影响下,母语变为俄语。1956年,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也是俄语为母语的人口为主。这导致乌克兰公民中母语为俄语比例(2001年统计为29%,2004年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家里使用俄语的比例高达43%-46%)大大超出了俄罗斯族在乌克兰总人口的比例(一般认为不到20%)。
可见乌克兰作为一个有着复杂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如果想保持统一无论是“脱俄入欧”还是“脱欧入俄”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说,乌克兰需要成为东西方的桥梁才能免于灭亡。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乌克兰的历史篇三:乌克兰
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启示
3月17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对另一个欧洲国家领土的吞并,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了俄罗斯联邦。
一、乌克兰的基本情况
沙皇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乌克兰重要的地理位置。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北岸,北邻白俄罗斯,东北接
俄罗斯,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邻,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的面积第二大国家,境内第聂伯河是欧洲第三大河流,将乌克兰自然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而河流两边也呈现出亲欧、亲俄趋势,其境内有27个行政区,其中克里米亚以共和国形式存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乌克兰拥有黑海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半岛和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克里米亚半岛像一个菱形的锥子一样直插进黑海,可以说,谁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谁就把黑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而俄罗斯黑海舰队驻地就在克里米亚半岛上;从地理资源的角度看。乌克兰物产资源丰富。不仅用拥有前苏联最大的煤田、第二大的铁矿场,而且其土地肥沃,农作物产量高,耕地面积近3亿亩,占国土面积
的2/3,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但其石油、天然气资源较为匮乏。 如果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不仅是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战略
屏障和“缓冲区”,同时也是其向东欧、中欧甚至西亚渗透的跳板, 一旦乌克兰被美国或欧盟控制以后,俄罗斯失去巨大的经济
利益是其次,而欧美势力不仅取得黑海的优势,而且还截断了俄罗斯向东欧和中欧渗透的跳板,彻底被边缘化,而且更严重的是欧美以乌克兰为跳板,威胁直指俄罗斯的腹心伏尔加河地区,俄将无任何安全可言,
剪不断理还乱-----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只有尊重历
史才能得到真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简要看看乌克兰的历史。乌克兰和俄罗斯原本同宗同源。公元9世纪,古罗斯民族在现乌克兰首都基辅建立国家--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1237年,蒙古“金帐汗国”入侵,基辅罗斯被占领,国家瓦解,部分罗斯人逃亡到莫斯科一代,建立了莫斯科公国,罗斯族也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三个民族。14世纪起,乌克兰地区先后受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等国的统治,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家。1654年﹐乌克兰民族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为抵抗波兰的剥削压迫,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俄来统治东乌克兰,至此,东乌克兰地区(第聂伯河左岸)拜托了波兰的殖民统治,并入俄罗斯。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此后乌克兰长期作为沙皇俄国统治之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存
在。1922年,乌克兰作为第一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趁着苏联中央政府陷入瘫痪,宣布成立独立国家。2014年3月18日,乌克兰所属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入俄罗斯。
绝对自由就是没有自由-----乌克兰的政治宗教文化
在基辅罗斯时期,乌克兰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其信仰为基督教,后发展为基督教的重要分支--东正教。国家分裂后,在蒙古、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等国的先后殖民统治下,乌克兰被迫信仰基督教在欧洲广泛接受的另一分支--天主教,信奉罗马教皇,并使用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地区影响较大。而东部地区大部分人依旧信仰东正教,信奉莫斯科沙皇,使用乌克兰语和俄罗斯语(二者差别不大,类似美式英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别)受影响较小。1654年﹐乌克兰民族起义与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后,有过短暂的自治经历,但不久后,沙皇就向乌克兰派出“小俄罗斯”,
身不由己的无奈------畸形发展的经济
二、乌克兰走势 对世界的影响
对俄罗斯的影响
对欧盟的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地理位置重要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首都基辅,是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你那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它东连俄罗斯,西接波兰,南接黑海,是欧盟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一直以来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其西部地区的战略屏障和“缓冲区”。
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境内唯一一个自治共和国,濒临黑海和亚速海,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拥有许多天然良港,俄罗斯黑海
舰队就驻扎于此。从18世纪以来,克里米亚就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尔干地区的基地。
政治风气开放
开放(埋下苦果)
经济发展缓慢
历史 乌克兰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边区”,俄国对“边区”进行了持续的语言文化歧视与经济压制。加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乌克兰地区爆发的大饥荒,历史暴露出的真相显示人为因素的作怪远远大于自然因素的破坏,使得当今不少乌克兰人将其视作对本民族蓄意而为的灭绝措施。
克里米亚赠予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