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历史

植物的历史篇一:周口植物历史传说

周口的由来

周口历史悠久,古属陈楚,睡始祖都于宛丘(今淮阳),上古时期,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繁衍生息,史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史载明清时期“通衢五省,人杂八方,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素有中国“小武汉”之盛名。周口地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周口,又名周家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之处。在明朝初年,它还只是附近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集镇;而到了明永乐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集镇由明初的沙河北岸扩展到沙河南岸,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在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开辟了一个渡口,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周口历史名人 1、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建都于周口淮阳,今存有“太昊伏羲陵”。

2、女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创造者,周口西华城北有春秋时期女娲城的遗址。

3、老子:生于周口鹿邑太清宫镇,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4、陈胜吴广:陈胜,周口商水人;吴广,周口太康人。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的领袖。

5、袁绍:周口商水人,东汉时十八路诸侯共伐董卓,他被推为盟主,官渡之战败于曹操。

6、谢安:周口太康人,成功地指挥淝水之战,奠定了南朝二百多年的安定局面。其家族名人还有谢道蕴、谢灵运等。

7、袁世凯:周口项城人,曾任清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退位后病死。

8、吉鸿昌:周口扶沟人,任抗日同盟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1934年被国民党反对派逮捕杀害。

陈胜与黄花菜的传说

陈胜是古阳城陈村(今商水县舒庄乡陈庄村)人。他自幼家境贫穷,曾乞讨到陈州(今淮阳),连病带饿昏倒在东关一座破庙里。当时天下大雨,有一姓黄的老婆采野菜归来路过此庙,见到一要饭花子两眼紧闭,面色蜡黄,尚有气息。遂回家烧一碗野菜汤与女儿金针将汤与陈胜灌下。陈胜苏醒过来,黄妈妈与女儿将陈胜接回家中,天天给他做野菜汤喝。陈胜觉得汤味特好。病好临走时,说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黄妈妈。后来陈胜起义,建都陈县(今淮阳)称王,忘了幼蛙苦楚,遂起享乐之心。一日,他猛然想起当年黄妈妈做的野菜汤,于是他下令又找来黄妈妈。黄妈妈亲手做野菜汤给他喝,陈胜喝了一口,“呸”地一声吐掉了,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与当初味道不一样?”黄妈妈说:“常言说饥不择食,饱不觉香啊!过菜汤并没有变味,而是你的口味变了。如今你当了大王,哪能喝下这喝下这野菜汤呢?现在有多少百姓连糠菜都填不饱肚子啊!”黄妈妈金玉良言一席话,陈胜被说得面红耳赤,顿时醒悟。陈胜向黄妈妈叫什么名字,黄妈妈说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它能吃,要陈胜给野菜起个名字,陈胜想了一下说:“老人家您姓黄,这菜花又是黄颜色,就叫它黄花菜吧!”,随后,陈胜把黄妈妈的女儿金针认作御妹,并赐给她几个宫女,让金针在御花园里专门种黄花菜。因此,人们又把黄花菜称“金针菜”。

后来,陈胜起义失败了,起义军的鲜血洒遍了陈州大地,忽然夜里风雨大作,第二天雨过天晴,陈州开满了遍地的黄花。 铁水牛的传说

《天下景》一书记载:“周口有个铁水牛,亳州有个花戏楼”,周口铁水牛系天下美景之一。但在当时群众传说中带着非常神密的色彩。说“水涨及牛嘴边,水牛就会大喝三声,水即退之。”,因此,铁水牛成了“吞洪镇潮”的“神牛”。 而实际上,铁水牛作为记载周口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由于它高出上、下游堤岸,当河水涨至铁水牛嘴边时,上下游便可能决口。铁水牛周围水位下降。

铁水牛源自明清时期,当时,流经周口的沙颍河,每逢汛期河水猛涨,往往泛滥成灾,虽经不断加固并提高堤岸,但仍然不能根除水患。清朝光绪4年(1878年),在加固河堤的同时,铸造180厘米长、80厘米宽、50厘米高的卧式铁水牛1尊,意有镇水安澜之用。铁水牛重约3吨,安置于北岸火星阁“人”字形码头低于堤岸两米处。铁水牛全身平卧,头向西南,大有喝水之势,显得非常可爱,成了当时百姓喜爱的吉祥之物。

一百多年来,铁水牛静静地与河堤经受着数百次洪水的考验。尤其是1957年和1975年两次高汛,水位超过铁水牛近半米。当时河水已经漫上桥面,但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抗洪,最终还是平安渡过了险期。现铁水牛早已成为周口的标志,代表着周口的形象,成为周口人民心目中崇拜和敬仰的偶像。周口人用铁水牛作为商品标志,如“铁水牛”牌罐头、“铁水牛”牌斧头、“铁水牛”牌香烟、“铁水牛”牌白酒和“铁水牛”牌袜子等,铁水牛成为周口一大特色。

文革中,铁水牛被砸掉一只角。1979年开宽老桥将铁水牛作为废铁卖给物资局,后又转给

一砖厂,最后卖给项城南顿铁工厂,被彻底毁掉。1982年,在群众强烈呼吁下重新铸造卧式铁水(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植物的历史)牛一尊,置于桥北端西侧原处的高台上,后又在临桥南岸东侧铸一尊“奋进”的铁水牛。 蓍草园的传说

太昊陵后有蓍(shī)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蓍草:菊科植物,别称“锯齿草”、“蚰蜒草”。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篦状羽裂,裂片边缘有锐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枝顶成复伞房花丛,夏秋间开白色花。……用分根或种子繁殖。蓍草供药用,可治风湿疼痛和毒蛇咬伤。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

相传,蓍草有先见先知之神妙。太昊伏羲氏曾用蓍“拈草卜卦,探凶寻吉”。后传至后世,许多算命先生总是手拈蓍草,掐掐算算,以显示自己的神机妙算。其实算命先生又总是以蓍草为幌,念念有词,其实算卦都是用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事寻求一个大的概率,一个模糊时间,正象这蓍草之节,蓍草之叶,都有草之本性,谈之人信也!

蓍草可以供药用,作为香料,而且有一定观赏价值,它比一般的草长,芳草萋萋,郁郁葱葱,再加上人们赋予它的文化内涵,所以人们喜爱观赏。太昊陵蓍草园也谓之“蓍草春荣”,被列为淮阳八景之一。

蓍草为稀有植物,全国仅有两处能生长此草,移裁别处终裁不活。一为太昊伏羲陵了,再就是山东曲阜。太昊陵是人类始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和墓地,两者都是“圣人”之地,而古之认为,只有圣人可以先知天下,庶民启有此慧。就连圣人之寿命也作为人们的寿命,“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已去。”其来源也正是圣人才活到此,凡人怎能超过圣人的寿命呢?

古往今来都把“蓍草”誉为信物。因第三处皆偏无,历代帝王每年春秋派大员来太昊伏羲陵祭拜时,返京都要取回一束“蓍草”,以证其真之行程。

正因为蓍草的这些神灵,古往今天人们喜爱对之吟诗作赋:

晴日春郊畅暖烟,羲陵蓍草正芊芊;

条柔秀拙得宵雨,根老灵盘太古年。

一画鸿濛开道脉,千秋精蕴渲心传;

由来神物殊凡卉,奕叶荣敷二月天

------(清.雷方晓)

植物的历史篇二:多肉植物的历史和命名方法

世界有关多肉植物最古之文献,为英国王室植物园图书馆收藏之纪元前300-400年间,希腊博物学家梯欧夫拉苏斯(Theophrastus)原著之英译本「职务之探究」一书。该书曾对大戟科(Euphorbiaceae) 多肉植物有所描述,其英译本原意如下:「基督罗西亚之木;一种带刺植物,有叶及根,各枝均披锐次,枝叶折伤处流出大量乳液,此乳液与人类及其它动物之乳汁相似」。约公元1000年前后,宋代范大成(号:石湖居士)所著「桂海草木志」书中,曾提及龙骨木之名,是为东方最早之文献。此后十七世纪,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里查.布拿特里(Richard Benatley 1662-1742)于1716年完成巨著「多肉植物之历史」五卷,始确立Succulent 一词,为Succulent (多肉植物)名称之由来。理查德以后,复经过一系列之植物学家,研究发展而臻进步,如;G. Bentham (1880-1884),J.D.Hooker (1817-1911),C.E.Bsesey (1845-1915),H.Halliar (1868-1932),

S.Endlicher(1805-1849),A.W.Eichler (1839-1889),A.Engler (1844-1930),

A.B.Rendle(1885-1938),O.Tippo ,L.Benson ,H.M.Lawrence等,进而依花披(萼及瓣)和子房的关系位置,植物生态习性及花批的性质(无瓣、离瓣、合瓣)或依生态学、分布学、遗传学、组织学、地理学、化石学等而详予分类,始有今日之细密详实分类法。

在东方,对多肉植物之具体研究以日本较为进步。日本自1769年研究风气已很盛行,如当时之学者中泽以正曾着「中山传信录物产考」一书,书中对大戟科多肉植物,绘图介绍,并称之为「霸王鞭草」。日本明治时代园艺家松泽进之助氏,将Succulent Plants 译成汉文「多肉植物」,是为此名词之来源。我国自明代以后,对多肉植物研究较少,但华南一带民间栽培多肉植物却很普遍,其中产自云南之四马路(景天科)及球兰又称英兰(萝摩科)等颇为有名。明朝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及高濂撰之「遵生八笺」(1591年),均对多肉植物有所涉及。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18世纪之前,世界上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常常出现一种植物有多个名称或者多种植物共用一个名称。后来,瑞典自然学者林奈,根据生物能否运动将其分成动物界和植物界,并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多个种。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可以说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植物学名都是拉丁文)(以上参考百度百科:林奈)

而多肉植物的命名一直由国外系统的收集者所主导,对于国内栽培者尤其初学者而言,看懂一长串拉丁文实在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植物的命名有一套较为固定的方法和术语,掌握这些方法和基本术语,对于识别学名有极大的帮助。 今天翻阅王成聪编著的《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大全》,其中有关于多肉植物命名方法的介绍,下面整理了一下跟广大花友分享。

书中提到,一种植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的(称为“双名法”或“二名法”),并在学名后附加该种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缩写),所以一个完整的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并且属名和命名人的第一个拉丁字母必须大写,如金琥的植物学名是Echinocactus grusonii Hildm.1891,其中,Echinocactus为金琥属的属名,grusonii为种名,Hildm. 系命名人Hildmann的缩写,1891是指该年发现或命名。为了区分拉丁文与英文,植物的学名可以用斜体书写。至于学名中的sso.(subsp.)、var.和f.,它们分别是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和变型(forma)的缩写。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此外,多肉植物还有其特殊的变异形态,缀化(cristata)、石化(monstata)和斑锦(variegate)变异是常见的三大变异。变异可单独发生,也可多个变异集中于一体。

下面我来解剖一个十二卷的学名:Haworthia

cooperi var. venusta IB6508,Haworthia是属名(瓦苇属),

cooperi var. venusta 是种名(玉露变种毛玉露),IB6508是命名人信息(命名人和植物编号)。

此学名所表示的植物:(来自:/retype/zoom/2692bb20b0717fd5360cdceb?pn=4&x=0&y=7&raww=893&rawh=337&o=png_6_0_0_0_0_0_0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181.14221724524077&md5sum=888340ec70256a28d7e67d1ae81745a6&sign=28d7a87612&zoom=&png=292692-320940&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植物命名概论

植物命名概论壹、历史背景简介

名字」是人们对於同样的「物件」沟通、交流的基础代称。例如本文编者是nirwa,在现实生活中,当然还有其他的绰号、称谓或昵称等多个称呼,但我的法定名字却只有一个。如果我去银行坚持用nirwa这个名字开户,大概会被请去泡茶聊天,甚至会被送到医院去做个精神鉴定。所以除了网路上的朋友才知道这个nirwa的代表意义外,网路以外的其他人是完全不了解nirwa的代表意义的。植物也是一样,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和文字互异,所以对同一种植物的称呼也就不尽然相同。像这样只能在某些区域内流通的植物名字,我们称为「俗名」(common name 或 vernacular name)。因此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常常有不同的名字,以麦为例,英美等国称为「wheat」,德文则称为「der weizn」,印度文和阿拉伯文等等就又更不一样了,那该怎麼办呢?所以植物学界就希望有个

不同文化、语言和文字的人都公认且都能辨识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学名

植物的历史篇三:中国传统医文化中药用植物来源与历史

探寻传统中医药中的药用植物及其功效的发现历史与起源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普照黄河流域开始,勤劳而又勇敢的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药用植物。自古就有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虽然这些都只是传说一样的存在,甚至有书籍的记载,我觉得不管怎样,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建立,最开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要掌握最基础的资料都必须经过一个经验时期,慢慢积攒,直到厚积薄发。

放眼浩如烟海的文史经卷,我们不难发现有关药用植物的记载不胜枚举,《山海经》就记载药用植物59种,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援引过药用植物80多种,至后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用植物252种,随着岁月的流变,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发现更多的药用植物以及更广的药用疗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面来阐明我的观点。

首先,我比较读喜欢读古诗词,在品析一些句子时,我发现有很多药用植物的名字,或平实直白,或意蕴深刻,仔细了解一番,才知道从各种各样的药用植物的独一无二名称中可以看出很多药用植物是人们由实际经验,发现总结而来的。有以其生长环境和地点来命名的,如车前草,《毛诗草木鱼虫疏》称,车前草喜欢生在道路旁边和牛马踩过得地方即车前。有揭示其生活习性的,如夏至草,据说每逢夏至而枯萎,年年岁岁相似的花容折射出四时轮回和生死荣枯的法则。也有以外形特征来命名的,如白茅,其叶子的形状似兵器矛,故称“茅”,说中的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因其花与叶不能见面“花叶千年不相见,缘尽缘生舞翩跹”;还有常用的金银花,又称双花,其初开时为白色,后变黄色。发展到后来,人们甚至用那些美丽的植物的名称来寄托美好的愿景,归当归,有妇人思念丈夫之意,它可以调血,是女人所需的重要药物。此外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芍药又名将离草,作者将离愁别绪借这株小小的植物,表达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在谈谈中国传统药用植物的具体发展历程。首先是对药用植物的发现阶段,人类早期的生活环境恶劣,在猎取动物或采取植物食用时,不可避免的会误食一些毒物,导致吐泻,昏迷甚至死亡,但有时却能使病情好转甚至痊愈。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经验的总结,人们开始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人体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于是渐渐开始了早期的对药用植物的开发。发现了植物后接下来是一个食用阶段,有句话:药食同源,这也是药膳的来历。正如《本经》记载,神农尝百草,这奠定了中药产生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它的食用基础,即要作为药用,首先要可以食用。食用阶段之后,是一段十分漫长的观察描述伴随着实际使用阶段,这就特别要重视对药材原植物的描述,包括对其形态特征,功能效用,真伪优劣的鉴别等等。我国药学自汉代到清朝,各个时代都有它的成就,而且历代相承,日渐繁富。据统计现存的本草书籍就有400种以上,除去有较大代表性的大型著作外,还有许多短小精悍,便于初学者使用的中药书籍。也有专业性强的著作,如研究生药的《本草原始》(明.李中立著);或研究一个地区药物的《滇南本草》(明.兰藏庵著》。总之,在两千年的发展中,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内容相当广泛,记录了我国人民在医药方面的创造和高度成就,包含着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三卷,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要而赅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所记药物的疗效,大多朴实有验,今尚习用,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等等。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

虽说药是用来治病的,但是是药三分毒,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

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据文献记载,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药物不仅具有毒性,甚至是剧毒,如:水银、斑蟊、红砒石、白砒石等。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前子、生草乌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减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如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苦寒的龙胆草、大黄及生石膏用量过大或长期滥用,可引起食欲减退、胃痛、腹泻等消化道的副作用。在使用药材的同时,中国传统医药学还形成了一套药物的配伍,即有些药物一起使用可相得益彰,而有些却可能会适得其反。鸡血藤配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配苍术,理气化湿、辟秽去浊;配杜仲,补肾壮骨,通经止痛;配当归,补血活血。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川乌、草乌畏犀角。所以我们在应用药用植物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但这个合适的剂量与配伍也正是古代的医药学家们经过试验,归纳总结才出来的,所以不得不说,药用植物的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在药用植物具体应用于实践中去治疗疾病的同时,人们还可以进一步对药用植物进行再发现,甚至去发现一些新的药用植物。从古代医籍中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和药物是现代中医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此外还要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青蒿作为一个传统的中药,其抗疟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慢慢被人们重视。但青蒿抗疟是基于对疟原虫的作用还是一般退热作用,人们并不清楚。最早将青蒿作为抗疟药记载的是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该方为书中所载治疟方的第二剂方。中医用中药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为中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屠呦呦和钟裕蓉在此基础上分离到了其中性有效部位,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了这个有效部位对间日疟和恶性疟都有治疗效果,又迈出了重要的第二步,钟裕蓉在倪慕云改进柱前处理的基础上,用硅胶柱层析成功地分离出青蒿的唯一有效单体“青蒿素II”,成为现在高效、速效抗疟药。还有长春花,又叫日日红。长春花适合在家中养,作为观赏植物。但据现代科学研究,长春花中含55种生物碱。其中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对治疗绒癌等恶性神瘤、淋巴肉瘤及儿童急性白血病等都有一定疗效,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抗癌植物药源。

最后,人们更深一步探索发现,又找到一些可以代替原本珍稀的药物的药用植物,来达到相同的功效,同时节约成本。因为植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亲缘相近的种不但外形相似,生理生化特性也相似,因而所含的化学成分往往也比较相似。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发现并扩大药用植物资源,继续指导中药的研究。比如卫矛科植物美登木具有较好的抗癌效果,但有效成分美登碱含量太低。人们又从同科属植物巴昌纳美登木以及同科植物波特卫矛中分离出美登碱,其得率约为美登木的60倍。以后,又从鼠李科塔克萨野咖啡中分离到美登碱类成分美登纳新,可以实现相似的效果。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与历史源远流长,而每一株药用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与历史,从人们的实践中被发现,到使用,到再发现,穿越了岁月的洪流,延续至今,亘古闪耀。我们作为国家未来药学事业的后继力量,应该学习古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实践与钻研的精神,学会继承与发扬,在药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