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jzl/wjzl201631/wjzl20163117-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jzl/wjzl201631/wjzl20163117-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jzl/wjzl201631/wjzl20163117-1-l.jpg
  摘    要: 翻转课堂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一股新浪潮,这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现代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从梳理国内外研究翻转课堂文献入手,尝试将翻转课堂用于学科教学研究生课程“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中,提出并构建“语文教学艺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通过实际应用研究,检验设计的教学流程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最后反思研究实施过程的细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学科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一股新浪潮,这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现代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使教学流程由传统的“老师课堂上教,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去练”转变为“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共同解决某一学习任务或学习中的问题”。这种“逆序创新”教学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一、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翻转课堂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最初萌芽于20 世纪 90 年代初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的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他要求学生课后自学课程内容,上课则以“提问—思考—回答”等互动活动为主[1]。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的莫里·拉吉(Maureen J.Lage)和格兰· 波兰特(Glenn J.Platt)在“微观经济学原理”课堂上进行的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标志着翻转学习的真正开始[2]。2000年4月,韦斯利·贝克(Wesley J.Baker)首次对翻转学习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讲台上不可置疑的权威,只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还提出了 “翻转课堂模型”(Modelof Classroom Flipping)[3]。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伍德兰德中学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亞伦·萨姆斯(Aaron Sams)首次将“翻转课堂”带进了中学教室,随后“翻转课堂”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开始流行起来[4]。在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简称 NMC)版的《2015 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中,翻转课堂更是被列为影响学习、教学及创新研究的 6 项重要教育技术之一[5]。
  在国内,从目前所能查阅的资料来看,翻转课堂最早被提及于重庆聚奎中学教研人员发表在2012年9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文章[6]。自此,翻转课堂在国内开始引起关注,随后有关翻转课堂的论文数量以成倍的方式上升,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以“翻转课堂”为主题检索,大约有一万多条记录。
  与美国情况相反,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实践,最先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后来才运用到大学课堂,并且有了一些本土化的有益探索。在中学,重庆聚奎中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三四五六”模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本土化实践,此项教改被称为“最为前沿、最具影响力的新改革”[7]。在大学,《大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中实践成果相对较多。林青松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主要由课前学习、课堂交流合作和课后反思三个部分组成,这种教学模式把课堂中的教学转移到课外甚至是校外,拓宽了学生可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8]。谢敏等把翻转课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课前教学微视频的制作,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师生角色重心的翻转与提升,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9]。
  二、翻转课堂理念下“语文教学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在国内中小学广泛地应用,在大学本专科的一些公共课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那么,对于更需要培养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研究生,它能否取得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呢?笔者以“语文教学艺术”课程为例,分析学科教学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设计出课程的教学流程及具体的实施办法,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检验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总结分析实施过程的注意事项,探讨把翻转课堂理念应用在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可行性。
  (一)“语文教学艺术”课程的特点与挑战
  “语文教学艺术”是面向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语文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由于课程本身就是研究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都需要带入课堂,进入研究的视野,加上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课程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对传统课堂提出挑战。学科教学的研究生中,来自于中小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部分人大都想通過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来自于应届的本科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希望通过学习尽快掌握有用的教学技能。因此,他们都希望老师针对他们个性化的实际问题予以解决,从而对他们将来的教学有实质性的帮助。现行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以老师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显然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
  其次是研究生的学习力有明显差别。研究生的培养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每一个研究生都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个体差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各自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培育其批判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应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再次,在语文课改的大潮中,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课程容量大使得教学时间远远不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课时基本上只有36节,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语文教学艺术学术前沿信息的传递、语文教学名师课例的观摩及教学艺术的评价、学生语文疑难问题的解答等教学任务,也很难延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