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为生命奠基
·名师档案·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教科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扬州市中语会副理事长,人教杯全国语文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出版《走过高三》《书香浸润生命》《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重构教师思维——教师应知的28条职业常识》《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等作品10部,主编《与优秀教师同行》《教师的第九个小时》等作品10余部,参编各类书籍近20部,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800余篇。在上海、广东、重庆、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开设示范课、主题讲座百余场。
精神生命的干瘪与丰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状态。缺乏书香浸润的灵魂,总难以拥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和超越本我的价值诉求;而始终沐浴于经典的光辉中的生命,则能够在长久的潜移默化中养成求真、向善、唯美的品格,以敏感而睿智的思维触角,及时捕捉人生万象中隐藏着的生命养分。
回首我的生命成长之路,每一级台阶、每一个节点似乎都获益于永不停歇的阅读。而这阅读,又随着年龄的递增、身份的转换而不断改变。值得庆幸的是,在我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经典作品构成我生命中的“根本书籍”,为我预设前行的方向,确立生命的根基。
一
留在童年记忆中的书籍有很多,如《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晋阳秋》《苦菜花》《战火中的青春》《阳光灿烂照天山》等。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用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为成长中的新中国和新中国的读者确立起一座座融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于一体的精神高峰。
我开始接触这些作品时,当然不懂得这些。未满十岁的我追求的只是情节,是英雄们的铁马金戈、所向无敌的铁血生活。至今还记得,暑假里去父亲工作的城市探亲,发现了没有封皮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便终日守在几平方米的小屋子中,一直到读完全书,才有兴趣走上大街看看城市的风景。
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无从得知。我只知道它们如烙铁,在我的精神深处烙下了英雄主义的痕迹,让我至今依旧对战争主题的文艺作品情有独钟。
最终成为我童年时代“根本书籍”的是《水浒》。对《水浒》的兴趣最初源于游戏。小学四五年级时,学校里流行起一个游戏:比赛背诵《水浒》108将的绰号、兵器及座次排名。这样的游戏吸引着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水浒》的阅读中。不知是哪几位同学带到学校的几套《水浒》,被最大效益地使用起来:有人从上册开始读,有人从中册开始读,有人直接从下册开始读;有人读的是120回本,有人读的是100回本,还有人读的是70回本。我记得是从中册开始读的120回本,读完中册读上册,后来隔了很长时间,才读到下册。
因为要熟背那些绰号、兵器和排名,就需要读得慢一些,需要反复地读,所以,我对《水浒》上册和中册的内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不管书传阅到了何人之手,只要他歇下来不阅读了,我便见缝插针去“复习”几页。
那时,我没觉得《水浒》会对我构成什么样的影响。一直到我40岁之后,才发现我的骨子里竟然被《水浒》植入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叛逆意识。这样的意识使我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成为顺良的人。我蔑视权威,挑战管理制度,即使经常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二
我人生中的最大幸运,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了最美好的時代。20世纪80年代前6个年头,我度过了我的高中和大学。
我的高中时代,没有没完没了的练习与考试,也没有无休无止的补课。那时,学校的图书馆每周五下午开放,每一名学生每次允许借阅一本图书。我从未浪费过每一次借阅机会,并且和一批同学合作,结成了图书交流小组,这样,我每周阅读到的图书都不少于5部。当然,绝大多数图书都是浏览,有时一天甚至能翻阅两三部作品。
高中3年,我翻阅过的图书应该不少于500部,其中99%都没有留下清晰的印痕。现在能够想起来的,是《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这几部作品顺应了青春期的梦幻,满足了成长中的少年对世界的好奇。站在50岁的门槛上回望此种阅读时,我发现它们同样构成了我的“根本书籍”。现在的我,不满足于厮守一方固定的土地,偏好于四处奔波,并喜好写作游记散文,应该都是这些作品的影响。
师专3年是我阅读的井喷期。毫不夸张地说,这3年间我阅读的各类书籍绝不会少于2000部。一个宿舍住了8个人,每人每周可以借阅3本图书。我一定会在一周内将这24本图书全部读完。很多时候,晚间十点熄灯后,我躺在床上,充分利用窗外射入的路灯光继续阅读。一本书不读完,总是舍不得放下。往往读完最后一页时,已是凌晨的两三点钟。
这样的海量阅读,当时并未对我的学业形成多少帮助。因为我的阅读过于繁杂,内容远远超过中文专业的阅读要求。但我今天之所以能够出版10余部教育专著,发表了近千篇文章,其中的文字功底,大多来自这一阶段的阅读积淀。阅读不但为我输入了超越学科背景的各类知识,而且用规范的表达和典雅的语言为我奠定了表达能力基础。
三
如果将我30年的教育生涯作个段落划分,则应该区分为三大阶段。自1986年至2004年为第一阶段,特点是凭经验和情感教学,缺乏对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与探索。2004年至2008年为第二阶段,特点是对教育如醉如痴,对各种新颖的教育理念充满好奇,总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尝试。200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特点是基于课程意识而思考和实践各种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第一、二阶段的分界点是由封闭落后的现实环境走进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论坛,第二、三阶段的分界点是一部教育理论著作——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从教学理念的修正、建构与完善这一角度而言,这部作品是我人生中的关键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