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互动视野与人文特色


  摘 要:课外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为增强其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体现适时性、增加人文性,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在师生互动及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的双向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凸显人文特色,并进一步加强对其实践特性及制度化建设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互动视野;人文特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49-03
  实践是推动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1]课外实践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凸显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课外实践的选题设计与操作问题研究
  历经多年探索,我校现在摸索到的形式分为两类:一为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如聆听报告、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观后感;另一种为体验型实践模式,如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社会调研等等。相比较而言,在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方面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特色介绍:以课程论文选题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社会规律的宏观把握、个体生存的价值反思、历史轨迹的理性探寻及当下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质疑与明辨中,积淀着人们对社会经验、历史智慧及个人生存体验的认知与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文选题不仅在内容层面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适曾强调指出,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是自由主义的第一层含义,而个人主义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不迷信权威,不固执成见,不崇拜教条,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价值,是自由人格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论文的指导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独立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动论文的选题由知识体系的灌输向价值体系的培养这一方向进行转变,并结合社会变化与热点关注,定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题目,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如在《纲要》课教学中,2011年我校的课程论文题目,除设计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题目外(如从太平军的失败看解放军的成功——近代新旧农民运动之比较;近代国共两党革命成败之反思等等),还增加了其他类选题,其中一些属于角度新颖或涉猎社会热点的题目,如“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反思暨基于近代历史背景对‘中国态度’的缘由考察”、“文革问题的现代反思——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等等。一些选题则属于专题纪念性的题目,如“苏联解体问题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反思)、“领袖的选择与选择领袖——中共党史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建党90周年纪念性专题)、“南方讲话的时代意义及当下反思”(迎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纪念性专题);一些选题则属于探讨性的话题,如“评‘乌有之乡’视域中的毛泽东”;一些则旨在倾听来自学生层面的声音,如“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刍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老师们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学生们的眼里,一堂令人满意的思政课应该讲些什么、怎样讲,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2.注重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关系梳理
  为增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在实践层次上加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如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实践教学改革要富有针对性,分类(不同专业、群体、年级、课程)进行;强调实践性(重在体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实效性(积极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体现适时性(选题要突出“三贴”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环节互动的视野下梳理导致实践教学瓶颈问题的各种环节间的关系,如在实践环节中,注意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的关系;理论课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学习型(知识性)实践与体验型实践的关系等等。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对教师来说,要处理好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关系;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校方(领导)来说,则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党、政、团各部门的分工、联动、协调关系;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类课程与其相关拓展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兼职教授与专业教授间责任、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选项选择中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即共选与个选)之间的关系;在参与实践中要处理好个体分工与团体合作之间的种种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处理,旨在推动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各结构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二、互动视域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与优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且从讲课到讨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到底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互动”的互动:一是师生互动,突出共同参与;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注重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与课内实践教学知识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两个互动有机融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