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成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趋势。高校考试形式迎合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价值取向和任课老师教学创新缺乏学校制度支持是口试、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课程考试形式萎缩的主要成因。考试形式的单一化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也给学生素质培养带来较大的负面作用。遏制考试形式的单一化趋势取决于高校的考试思维转变和考试措施的完善,使考试形式多元化与迎评工作得以协调。也依赖于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支持。
  [关键词]考试形式 单一化 原因对策
  
  除闭卷、开卷之外,口试、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是过去高校课程考试曾经采用过的考试形式。而近年来,口试已难觅影踪,极少数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类,社会调查报告也越来越少见,课程考试形式基本上局限于闭卷、开卷两种。高校教学课程考试形式的多元化早就被广泛认同,然而现在却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趋势。
  
  一、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的成因及危害
  
  (一)成因
  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尽管在学术界有一些探讨,却大多局限于对形式多元化的必要性以及方法的阐述上,而对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的原因鲜见表述。从实际情况看,口试、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几种考试形式萎缩的原因分别如下:
  其一,口试形式不被采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本科教学评估环境影响是主要原因。教育部按照“以评促进、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近年来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试卷质量的评估。本科教学考试试卷检查评价表里“选题质量”项中有“命题规范、符合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试题能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的标准。口试形式的命题方式不易建立、健全试卷档案,以供评估专家检查,显然不“规范”;专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结果,不能对试卷作出综合评估,自然就无法评级,也就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另外,它采用老师学生“一对一”问答。一般只考一两道题,这种形式难以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因此各高校在试卷试题审批这一环节中,就会将口试形式否定,要求采用其他形式。闭卷、开卷形式传统性的延续,加上它们的“规范性”且容易被建档,而被各高校广泛采用。总而言之,高校为了能在评估中获得较高等级结果,几乎取消了口试这种考试形式。
  其二,课程论文形式的考试较少被采用,首先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处在学科打基础阶段,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除了极个别课程之外一般不采用。其次,在适宜的大三、大四的高年级阶段,却也较少采用的原因是:论文形式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但对于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说,往往敷衍了事,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去图书馆抄袭或到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论文。换上自己的名字一交了事。任课老师即使知识再全面,也不可能将所有发表过的相关文章阅览穷尽,这就给老师的批阅课程论文、正确给出成绩带来了困难。审批试卷的院系领导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害怕这种考试形式的易作弊性给“迎评”带来麻烦,往往不允许采用。
  其三,调查报告及其类似形式要求课任教师走出课堂,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准备与设计,也要求学校付出更多的人力去管理。这些繁杂的教学事务无形之中增添了老师的工作量,且还需要资金支持。近几年高校职称晋升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教师本身存在着教学、科研的压力,走出课堂的工作量得不到认可,所需要的经费较少获得学校的财力支持,还要承担可能会产生的许多未知风险(如学生安全问题)。“对自己无利却可能有害”的认知,使得多数老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走出课堂。调查报告考试形式的采用就缺乏了前提和基础。
  
  (二)危害
  教学考试形式的单一化对高校教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主要的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考试形式的单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笔者曾任教的某班级的学生专业课、选修课连同政治、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课,学期末一共需考十三门课程,其中闭卷形式十二门,开卷形式一门。每到期末,学生叫苦连天,中小学的减负问题已赫然在大学中出现。二是不利于素质教育。大学生学习模式大多局限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典型的“浅学习”。单一考试形式不会偏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量,只能是记忆力的考量。成绩好的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记忆方向,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体会实践能力较弱,高分低能现象不可避免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三是许多高校将规范性教学与制度创新割裂开来,人为地让考试手段向迎合评估要求的目标靠拢。创新教学积极性受挫,亦使老师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责任心削弱。从以上方面分析,考试形式的单一化无疑会削弱教学质量。
  
  二、遏制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分析考试形式的单一化趋势的原因,并不是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否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是评估的目标。评估本身并不是要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而是改革、创新——对不合理的体制进行改革,对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制度进行创新。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考试形式的改革有可能促进教学方式创新,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多元化考试形式与教学评估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萎缩的几种考试形式,笔者建议分别采取如下对策:
  
  (一)口试
  名校相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也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般高校大学生应试能力并不比名校的差,但社会素质能力偏低,往往是缺乏培养和积累所致。我院某专业2008年应届毕业生刘某参加南通地区公务员考试,列该专业类别笔试第一名,但面试第一轮就被淘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和参加该项考试的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相比,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显得欠缺。由于平时缺少实践训练,临场产生了紧张心理以至于影响水平发挥,最终导致应聘受挫。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口试形式创造了一种“社会模拟”的场景,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有助于应聘面试“实战”能力的提高。在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每一学期,都应该有这样的考试形式。
  表面上看,口试虽出题数量少,但学生准备却是充分的,全方位的,因而并不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口试如何建档迎评,是耳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口试笔录的方法。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格式的口试记录表,内容应含有相关老师、学生身份记录以及试题内容和细化的评分标准。考试时由教师填写,最后汇编成册;教师也可以填写口试分析表交档保存。这样,口试形式的建档难题可迎刃而解。同时也消除了高校在评估中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