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上的教育学
常年坐公共汽车,常常能观察到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
场景一:一位奶奶抱着三岁左右的孙子上了公共汽车,祖孙俩在一个双人座坐了下来。两站之后,车上的人多了起来。奶奶对孙子说:“宝宝坐到奶奶身上,让一个座位给别人,小孩不能单独占座位……”可是小孙子不干,好说歹说都没用,他非要自己一个人坐,无计可施的奶奶只好站起来给别人让座,自己一直站了五六站。
场景二:开往市郊的公共汽车在寒风凛冽的公路上疾驰,车上却有一扇车窗开着,不少乘客感到太冷,要车窗旁的少年拉上窗玻璃,可是那少年一脸冷傲的表情,毫不理睬。“把车窗关上,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别人怕冷……”他身旁的女士看来是他母亲,一个劲地劝他.可是他坚持要“透气”,不肯关窗。他母亲最后只好向大家解释,儿子晕车,迫不得已。然而,几公里下来,大家都看出那孩子没有丝毫晕车的迹象。一位壮汉忍无可忍黑着脸伸手硬生生关了车窗,这才结束了“冻人”的一幕。
场景三:去火车站的公共汽车挤得满满的,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牵着小孩的妇女都站着,艰难地保持身体平衡,此刻,有一位牛高马大的大学生独自一个在双人座上坐着,他身旁座位上放着两个旅行包。面对周围拥挤的人们,他就像入定的高僧,专心闭目欣赏着耳机里的音乐……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那位三岁小男孩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他的未来——自私的少年、自私的大学生。1980年,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主持了一项研究。他们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2003年,那些幼儿长大了,已经26岁,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面谈,并对他们的亲友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性格依然属于当初归类的类型。而那位大学生的未来呢?走上社会后的他想必缺乏起码的团队精神,纵然满腹经纶,也很难有益于社会。
从公共汽车上那几个场景来看,三岁孩子的奶奶责任最重,她的心软、退让很可能让自己的孙子将来难有出息。专家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那位少年的母亲找借口替他开脱,将来很可能会品尝自己酿成的苦果,她应该对孩子严一点。至于那位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但愿未来的挫折能让他有所改变……
凡事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做家长的应多从旁观的角度去领悟育儿教子之道,三岁不教、七岁不矫,孩子的恶习根深蒂固之后,要改就难了,那时再后悔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