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心理学对分层教学的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分层教学已经走入人们的视线并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主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大方面去阐述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从平等的角度去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给分层教学带来的影响,也呈上自己的一些关于分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心理学;分层教学;研究
  一、教育学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必然性、科学性
  分层教学的提出对于教学界来说是极大的进步,分层教学观念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依据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
  分层教学不是今天突然产生的在古代相关书籍对此就进行了记载。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论著(学记)里面记载着这么一句话“比年入学,中年考学,九年知类通达,可谓达成”,它简述了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教育亦是如此。这个客观上说明了教学是循序渐渐的又从某方面阐述了教学也是一点点渗透即我们所说的分层方法。
  两千年前我国的大圣人孔子也在当时对于分层教学方面进行了记载。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说的就是教育学生要分析他的行为举止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要了解他的的经历,了解他的兴趣和爱好再根据具体进行教育。比如说孔子的两个学生仲由和冉求曾经问过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听到就要干吗?”但是孔子给予他们不同的答案。给予仲由的答案是:你家里有父亲等长辈,你应该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商量后再做决定,怎么可能听到就去干。但是给予冉求的答案是听到了不立刻去做还等着什么。当时在孔子府上作客的公西华非常迷惑,相同的问题确是不同的答案。于是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请教孔子。孔子当时的回答是:仲由胆大,勇猛,所以我要去压缩他,让他冷静沉住气;冉求平时畏首畏脑做事不果断,所以我要鼓励他、给他壮胆。从这不难看出,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很了解的,根据自己学生身上的特点去教学。
  因材施教不只是中国这样,外国也是如此。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转变差生的理论中,强烈的反对对所有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他认为对于差生进行教育应该采取分组施教和个别施教的形式。他曾经告诉教师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举止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的,不能让学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去适应一个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对待差生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脑力上而且还在时间上对差生进行个别安排,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个别的因材施教可以让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和学习,才能为差生注入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方式也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活跃,大大增加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个别的因材施教还可以具体的知道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人特点优点或者缺点,在学习中优点的发扬和缺点的改正。
  二、心理学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必然性、科学性
  分层教学的产生从心理学上讲主要以个体差异为理论基础,不少教学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并研究个体差异问题。
  我国的另一位大圣人孟子也做过相关记载。孟子曰“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这就是教学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的像及时雨一样去滋润万物;有的应该培养他的道德品质,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有的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人才,所以应注重教学方法;有的只局限于解答问题等等。宋朝的张载,明朝的王守仁也在这方面做过相关记载。所以说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差异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古代智者、教育学家所肯定的。
  不仅在中国存在这样的认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经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所有的教学内容。他认为现实中学生中,个体的差异是真正正正存在的,但是不在于承认这些差异的存在与否,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具体怎么看待这些差异。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不是生下来就存在的,是在家长、环境 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后天形成的。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几乎所有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差异”贯穿于教学的每个阶段,通过不通的教学,将每个学生的潜能最大化,实现每个学生最大的价值。
  总结:
  很多方面都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承认学生的这些差异并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差异上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方式,这是教育界很长时间的准求。我们知道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差异也是方方面面的,要想让学生更大方向的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一种或者多种相似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行的,他们满足不了全部学生的差异需求。
  分层教育是一种有针对的新型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多方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霞.职业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对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刘俊玉.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3).
  [3]徐秀国.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5,(7).
  作者简介:马智萍(1987.11),女,四川,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