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历史

黑龙江历史篇一: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渊源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渊源

黑龙江历史悠久,自清末建政以来,无论是在力劈榛莽的开发初期,还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黑龙江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锻造出了宝贵精神财富,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闯关东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这些精神概括起来可统称为黑龙江优秀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黑龙江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而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源于黑龙江特定的历史环境

从历史来看,近代,黑龙江地区一直是祖国的边疆,气候寒冷,远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以及清末民初,中原地区的移民开始北上,在边陲冻土上开拓出一片生机,铸造了惊天动地的“闯关东精神”。九一八事变后,在长达十四年的幽暗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新中国成立前后,十余万转业官兵和数十万支边青年、城市青年用青春乃至生命,创造了闪烁光芒的“北大荒精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王进喜为首的大庆人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干劲,铸就了奋发图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还有大兴安岭人在“高寒禁区”谱写的宝贵的“大兴安岭精神”。

2.源于黑龙江优秀的传统文化

黑龙江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远古的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就出现了我们的先民。他们打渔狩猎,辛勤耕作,开始了人类的文明史。肃慎、挹娄、勿吉、夫余、濊貊、鲜卑、靺鞨、契丹、女真、满、汉??几十个民族兄弟活动于斯、繁衍于斯、创造于斯,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等。因此说,黑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之来源。

3.源于黑龙江的革命和建设

20世纪初至今,反帝、反军阀斗争迅速在黑龙江大地掀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黑龙江实现了由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飞跃。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同时,通过“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发建设,改变了黑龙江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因此,黑龙江优秀精神是在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品质的民族精神的精华。

4.源于黑龙江儿女的优秀品质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各族人民形成了自己伟大的、独特的精神财富。远的不说,就从民主革命时期说起吧,马占山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有组织的抗战第一枪;杨靖宇气吞山河,威震八方;赵尚志转战北满,令贼寇抱头鼠窜;赵一曼大义凛然,使顽敌失措惊慌;八女投江,巾帼英雄耀千古;十二烈士山,英名闪烁万古芳;金剑啸以笔为枪,枪枪射向日伪;杨子荣深入虎穴,深山密林灭顽匪。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王铁人为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英年早逝;马恒昌任劳任怨,是工业战线一面旗帜;马永顺林区开发建设,奉献一生;苏广铭发明创造,成为新中国技术发明的标兵;刘英俊为保护儿童勇拦惊马而献身;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搏斗而牺牲。在改革开放时期,苏宁面对炸弹,毫无畏惧,勇救战友;顾双彦全心全意为人民,公正办案,铁面无私;李庆长为解百姓之忧,不辞劳苦,足遍百家;战胜军呕心沥血,救死扶伤;马祖光毕生科研,为民族争光;付华廷艰苦创业,成为新农村领路人;康金环二十九载照顾精神病人,写就人间大爱;翟志刚、刘伯鸣遨游太空,造就一代航天英雄。是他们打造了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他们让黑龙江的今天充满活力、繁荣

兴盛。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本质蕴涵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革命、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黑龙江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用艰苦的探索、顽强的斗争、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锻造出来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闯关东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的综合结晶。简要说就是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1.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为抗击强大的日本侵略者,黑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勇赴国难,组成东北抗日武装,投身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保卫家园。在和平建设时期,黑龙江人民在亘古荒原上建设机械化农场群,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为祖国争光,创造了世界大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大兴安岭人突破“高寒禁区”,在北疆莽原写下辉煌篇章。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当年,一批批百姓从关内闯到黑龙江这块黑土地时几乎是一无所有,但他们凭着勤劳、勇敢、智慧和韧性,在莽莽原野、冰天雪地间,从事农垦、采矿、放排、挖参、伐木、经商,历尽艰辛,吃尽万苦,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不仅逐渐在东北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东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初期,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马架子、地窨子,吃的是高粱米、窝窝头。没有现成的农业机械,他们就人拉犁杖,在原始林区创造奇迹。这一切都表现了龙江人气壮山河、藐视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及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创业精神。

3.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北大荒开发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粮豆总产突破200亿斤大关。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赖于广大科技人员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主要体现在良种培育、机械化耕作、喷灌、飞机洒药、粮食烘干设备的普及以及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和设计、耕作制度的革新和水利工程等等。大庆油田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大庆油田职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了油田的勘探。大兴安岭林业工人实现了现代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黑龙江开发初期,远在关内的山东、河北等省的人民,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不远千里,携妻挈子,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闯到东三省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在这块土地上,他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种地垦荒,修建工矿铁路,经营轻工业和商业,在关东大地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英勇的黑龙江人,愤然而起,义无反顾,英勇杀敌,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奉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永垂青史的光辉业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人民在黑龙江省的开发建设中更是表现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优秀品质。

5.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黑龙江人都能始终以大局为重,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精诚团结,荣辱与共,直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在开垦北大荒的战斗历程中,多少无名英雄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块黑土地上。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大兴安岭人开发建设初期,始终牢记“三个至上”: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6.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蕴涵的奉献精神在黑龙江人民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在抗战时期,以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不畏牺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经济建设时期,一批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用行动兑现责任与使命。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重要特征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事业中所形成的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精神硕果。它诞生、发展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光大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因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1.先进性

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开发和建设中,依靠对民族精神的锻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形成了具有永恒魅力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黑龙江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闯关东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这些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这些精神也是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浩然的革命正气的体现。

2.地域性

黑龙江地区是中国北方多民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摇篮,在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璀璨的流域文明。在近现代史上,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马占山江桥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战、苏联红军解放东北、黑龙江剿匪斗争、农村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为全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人民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黑龙江充分发挥石油、粮食、煤炭、森林、重工业基地的作用,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黑龙江优秀精神是几代共同创造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精神财富。指引着当代黑龙江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黑龙江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3.包容性

黑龙江人由于受这块土地上特有的社会发展、人口迁移、流动、交往、融合,形成了宽厚大度、豁达通融、兼收并蓄、不排外的包容精神。使黑龙江的文化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无论是闯关东文化还是沦陷后黑龙江人民的爱国进步文化、抗日文化等都在黑龙江地域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转业军人、科技人员、学生、职工群众纷纷奔向黑龙江。百万复转官兵、知识青年、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毕业生奔赴黑龙江。正是黑龙江人的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才把千千万万开发者和创业者融为一体,才有了今日不断蓬勃发展,不断繁荣昌盛的黑龙江。

4.开拓性

历史上黑龙江流域的先民们披荆斩棘,纵横驰骋。东北解放后,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挥汗如雨开垦出万顷沃野。大庆石油会战职工为了结束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日子,使大庆这块自古“草昧未开”的禁封之地变了模样,甩掉了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大小兴安岭人几度春秋,几多严寒,艰苦创业,闯出了一条条奔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光辉大道。

5.无私性

黑龙江人民十四年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早日获得全国的解放,他们把大批优秀儿女送上前线。五十年代后,黑龙江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新的继承与升华,这就是黑龙江人在为新生的、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而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我们的先辈们才创造了黑龙江今日的辉煌。那么,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去开创黑龙江美好的明天。

6.继承性

黑龙江人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创造出令人自豪的、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内容中随处可见民族优良传统对它的影响。在“闯关东精神”、“东北抗联

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兴安岭精神”之间,既具有精神内涵的共性或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具体体现。我们不难看出,黑龙江优秀精神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继承性。我们还要继续丰富和发展黑龙江优秀精神,让黑龙江优秀精神成为振兴黑龙江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石油会战的特殊历史时期,是大庆石油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时代产物,并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成熟和深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大庆石油工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大庆精神的主要内涵: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大庆精神是以“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为代表的大庆人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的集中体现。她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坚强质朴的品格,是中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群体智慧的结晶,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大庆精神有哪些主要内涵呢?

1.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外国专家到中国考察石油并武断地宣称“中国没有石油,中国的石油资源匮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在石油部党组的领导下,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一路路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中到了北方荒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们,事事以国家利益为重,集中体现了大庆石油职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几十年来,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于大庆油田,截至2007年,我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居第24位,在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居第7位。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壮大了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声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大庆精神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1959年9月,以松基3井喷油为标志,宣告了大庆油田的诞生。1960年3月开始了中国石油史上开天辟地的石油大会战。

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王进喜得知运输设备的火车到站的时候,他马上率领17名钻井队员来到车站,把60多吨重的钻机卸成几大件,用滚木加撬杠,拉的拉、抬的抬、扛的扛,硬是像蚂蚁搬骨头一样把设备移到施工现场。在安装钻机的时候,他们从早干到晚,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全部安装完毕。而同样钻机,过去安装最快也得24天。到油井开钻将要达到油层时,王进喜日夜不离井场,亲自指挥、亲自操作,困极了就盖着老羊皮袄,枕着钻杆打个盹。在全队辛勤努力下,用5天零4小时就胜利地钻完了1020米的设计任务,在松嫩地区创造了快速完钻的最高纪录。 在开发油田初期,一次,在开赴新探区时,从火车上卸下来的设备离井场有200多公里,不巧正遇上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灾,风雪交加,一片茫茫雪海,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上百

台车和设备困在雪海中,进退不得,但广大石油工人用推土机抢搬设备。饿了啃几口冻馒头,渴了吃把雪,连续奋战3个昼夜,终于把设备运到井场,安装就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庆人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知难而进,勤俭节约,把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

3.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大庆油田会战时期,勤劳智慧的石油工人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每打一口井,都要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一个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错。为了及时掌握油层变化规律,技术人员每天要从2万多口井中提取10万多个数据资料,每年进行2次大检查,以便提供科学依据。

1963年6月14日凌晨,在值夜班的射孔中队技术员金世英,收到大队转来的一份射孔测井图。在审查图纸的时候,他发现图纸标的井口四通高度为43公分,比惯常高度少了1公分。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他决定一定要搞清楚,决不让工作出现一丝误差。他立即来到大队调度室,得知这口井当天就要射孔,心里异常着急,一路小跑来到地质室,叫醒了正在酣睡的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是测井七队负责这口井的测量工作。他又跑到测井七队,但全队的人都到井场去了。跑了一早晨,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极为疲劳,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但他顾不得吃饭,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很远的井场,决心不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走了好久来到井场,对在场的同志说明了情况,随即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实测结果正是44公分。就这样,金世英凭着对工作科学认真、求实严谨的态度,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先后跑了6个单位,询问了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终于消灭了这1公分射孔深度的差错。

正是有了在对待祖国的石油事业、对工作鲜明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大庆油田职工才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才能经得起无数的艰难困苦、挫折打击;才能在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继续前进,取得辉煌的成就。

4.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几万会战职工抱着为国争光、替国分忧的坚定理想信念,奋战在松辽大地。他们不讲条件、不讲时间、不讲报酬,为了出油,他们都可以舍弃一切。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党和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的时候,大庆石油人始终以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使原油年产量跃上了五千万吨台阶。改革开放后,大庆石油人继续坚持和发扬奉献精神,寻找接替资源,保持稳产高产5000万吨以上,就是因为有一支甘愿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职工队伍。可以说,铁人王进喜和“第二代铁人”王启民就是大庆石油人无私奉献的典范。

历史已步入二十一世纪,大庆石油人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中,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精神,把对油田满腔的爱奉献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持久的精神,已深深地印刻在大庆石油人的思想和行动上。

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良品德、模范作风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重要结晶。铁人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在国外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国内经济困难、国家迫切需要石油的严峻形势下,在大庆石油会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体现了以铁人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真诚的科学信仰、鲜明的民族品格、端庄的人生态度、崇高的价值追求。铁人精神是我们在新的千年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再创伟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铁人精神的主要内涵:

黑龙江历史篇二:黑龙江名字的由来

黑龙江名字的传说

有关黑龙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黑龙江不叫黑龙江而叫白龙江,是因为白龙住在这里,并不时的兴风作浪,给这里的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人们对此恨之入骨,可又没有任何办法。

白龙江边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李老汉的妻子产下一个儿子,浑身油黑,体大而壮,特别能吃,经常帮二老做家务,帮邻居干活,很得百姓的欢心。一日,他现了原形,又黑又长的龙尾巴伸到门槛。李老汉回家,见怪物趴在妻的怀中,拿起腰刀一挥,手起刀落,小黑龙的二尺龙尾被砍掉了。只见鲜血满地,但听见“嗖”的一声,小黑龙飞上了天。小黑龙在江中时常被大白龙咬的肢离破碎,遍体鳞伤。每次与白龙争斗都不能占上风。过了不久,白龙又要危害百姓,黑龙尽全力阻止。正当他体力不支出水面休息再战时,众百姓立刻拿出许多馒头、牛羊、鸡鸭给黑龙吃。白龙也想混点吃喝,万众齐向江中白龙抛白灰,扔石头,白龙被打的受不了,只好冲出水面,飞上青天。黑龙新仇旧恨,直冲脑门,飞向天空向白龙发出更猛烈的攻击。白龙与黑龙打得天昏地暗,观音菩萨也前来助阵,百姓们蜂拥而上,举起石头,砸向白龙,片刻之间将他砸成了肉酱。

黑龙受万民拥待,他一直维护着这一方的安宁,使百姓们世代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现在的黑龙江由此而得名。

黑龙江历史篇三:黑龙江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 王卓奇 学号1323001251073

学校 黑龙江电大龙江分校成绩

“红色文脉”黑龙江

我的家乡黑龙江拥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大山的王国,巍巍峨峨,雄浑粗犷。 这里是绿树的海洋,浩瀚无垠,茫茫苍苍。 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里有无尽的宝藏,珍禽在天,奇兽在山,香菌在林,锦鳞在渊。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并且,这片4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的丰富。这里存有大量的遗址、历史文献以及民间口头传说等,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一条清晰可辨的“红色文脉”。但是,由于以往学术界过多用沦陷区的视角来看待黑龙江的红色文化,对黑龙江红色文化的成因考察多半归结为30年代中共满洲省委对革命文艺活动的领导,以及日本侵略初期忙于战争疏于文化钳制等因素。而对于在20世纪初,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所处的向东北和关内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俄苏文化的中心地位,以及黑龙江“华洋杂处”的“国际主义大家庭”环境对近现代黑龙江精神的塑造等地域文化现象,缺乏文学与史学学科的整合、互补研究。因此,恰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学的本土化,才使黑龙江在现代意义上与关内文化形成对接,在黑龙江文化人或流亡关内或坚守乡土的文化选择中,实现了关内关外文化的精神遇合这一重要理论建构的机缘。

“红色之路”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和还原历史。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中转站,先天存在着一条联系中国和苏俄之间的“红色之路”。早在1920年中共建党前夕,瞿秋白在哈尔滨滞留50多天,就指出哈尔滨“先得共产党空气”。王观泉在研究瞿秋白时发现,这条“红色之路”在1928年之前,隐蔽地充当了我党与共产国际的往来通道。当时除了人员往来,哈尔滨还存在大量苏联“红党”创刊的报刊杂志,以及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广为流传的俄苏报刊书籍。据统计,1928年6月28日至7月25日,仅1个月内,哈尔滨海关就扣留了中东铁路传来的红色“书籍8种,报纸57种,杂志27种,合计3157件”。1922年,安怀音在红色气氛浓厚的哈尔滨办《大北新报》副刊《杂俎》,发表《文学家与革命家》首倡革命文学。此后《东北早报》、《哈尔滨日报》也发表《唯物史观与文学》、《时代的牺牲——高尔基〈说部〉集》、《我也来谈谈革命文艺》等革命文论。1925年,任国桢受党委派在哈尔滨以《东北早报》编辑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其间还翻译了鲁迅非常赞赏的《苏俄的文艺论战》,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苏联文艺论战的书,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影响巨大。以哈尔滨为中心,在东北各地还分布着共产国际的反帝情报组织、罢工抗议的工人群体和反帝爱国的进步学生群体。黑龙江大地上演绎的红色文化之所以没有“一过性”,而是形成了“红色文脉”,缘于黑龙江从接受十月革命影响为起点,形成了20年代俄苏文化翻译潮(灿星社)、30年代左翼文艺创作潮(牵牛房、星星剧团、哈尔滨口琴社、寒光电影公司等)、40年代工农兵文化实践潮三大文化热潮。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性人物和群体中,流亡关内

的东北左翼作家群体的运行轨迹及人物命运。这个群体凭借在哈尔滨习得的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化精神资源,融入中国左翼文化大潮,在抗战中汇聚到革命圣地延安,抗战胜利后又返回黑龙江,自觉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再建过程。黑龙江文化“走出去”又“返回来”

黑龙江历史

的轨迹,从现代意义上再次回答了东北地域文化主体身份认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历史融合认同等国内外重大学术问题。

“红色文脉”:地域文化显著标识“红色文脉”的理论建构对当下黑龙江文化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再造工程的不断扩张,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导致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被推倒铲平。相关历史人物居住的纪念地、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活动场所也已荡然无存。通过实地考察来串起完整的历史图景已越来越难。以往经常用于少数民族文化“抢救”的词汇也频频出现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中。譬如,中共满洲省委临时省委旧址、《哈尔滨新报》旧址、东华学校旧址、中共哈尔滨国际交通局旧址、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旧址、瞿秋白参加哈尔滨劳动大会旧址、金剑啸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天马广告社旧址、萧红困居东兴顺旅馆旧址等大批纪念地都相继被呼吁“抢救”过。然而,相对于地域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大面积消失,当我们出现精神危机时却需要向所剩无几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求助!20世纪90年代末,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物质丰富了精神却空虚了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在众多“戏说”、颠覆、搞笑的文化娱乐中无法找到心灵慰藉。“怀旧”情绪普遍上升。其中,回归革命信仰,在“红色经典”故事中寻找生存价值,从“革命经典”到“红色经典”言说策略的转换,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隔膜,也使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顺利地进入当代人的消费视野,获得更进一步的“历史再现”和精神认同。

时至今日,将20世纪上半叶可以支撑“红色文脉”的历史文献归拢起来,发现这段历史尽管留有许多未解之谜,但较之古代文献提供的情况要好得多。黑龙江流域古代诞生过东胡族系、肃慎族系等三大古族系。东胡族系后裔和肃慎族系后裔先后建立了北魏、辽、金、元、清等封建王朝,奠定了今日的中国版图,维护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统一,传承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但是,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迁徙习惯,以及朝代更迭、地下文化资源尚未完全探明等诸多因素,使得古代文化在文献资料上尚存在着某些断层。近现代红色历史文化在历史遗存上则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承继关系。黑龙江“红色文脉”之所以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还在于其传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之后的地域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现代性基础上文化自觉的产物,呈现着经由国际主义大家庭长期熏染形成的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至今仍然在黑龙江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构成了地域文化的显著标识。

我们应该重视黑龙江的“红色文脉”,因为其传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之后的地域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现代性基础上文化自觉的产物,呈现着经由国际主义大家庭长期熏染形成的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至今仍然在黑龙江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已构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显著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