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力的区域差异
摘 要:由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力在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对高等教育培养力进行清晰界定基础上,从培养力基本能力指标和提升能力指标两方面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培养力的差异状况,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培养力 区域差异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力的区域非均衡性矛盾长期存在,而影响其非均衡性的因素很多,即包括外部宏观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包括高等教育本身的外延性和内涵性资源要素。培养力的“外延性”要素,包括校园环境、校舍、教育教学用房、教学家具、教学仪器、设备、低值易耗材料、图书资料等的教育资源数量配置,而“内涵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生源、教育的管理、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等质的约束。本文从我国“三大区域”即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培养力内涵性指标,分析高等教育培养力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高等教育培养力内涵性界定
高等教育培养力反映高等院校教学供给及发展需要的根本能力:一是满足办学要求并体现院校价值的能够服务社会的基础办学能力和人才供给能力;二是反应院校潜力的成长能力及体现院校竞争优势的发展能力。具体分解为以下8项内容:领导力,表现为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与定位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院校组织结构合理性、适应性、完善性能力;竞争力,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能力;学习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院校教师的在职学习成长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职业考证、社会实践活动、实习评价等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力,表现为院校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应用、强化专业教学基础、提升专业教学层次的能力;创新力,表现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方案、新方法措施、新技术手段的能力;服务力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满足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包括提供技术支援、咨询、组织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等;营销力,表现为将学校培养的人才及教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的能力,以及不断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知名度的能力;贡献力是指人力资本产出能力、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等。
二、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培养力差异分析
根据综合性、可比性、操作性等原则,并结合数据的易得性,本文选取了高等教育培养力基本能力指标和培养力提升能力指标。基本能力指标包括:区域高等院校数量、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数量、高等院校本专科招生数量、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四项指标;培养力提升能力指标包括: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数量、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国家级教学团队数量、国家级教学名师、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有研究生院高校等七项培养力提升能力指标。
1.高等教育培养力基本能力指标差异分析。高等院校数量、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高级职称教师是高等院校的基本教育资源,其数量和占比标志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基本培养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力基本能力差异分析选定四项指标。2011年同一地区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高级职称教师等四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差异不大,但区域间差异极大。东部地区四项指标分别占总量的比重是43.69%、45.33%、43.08%和47.89%,说明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雄厚、密集度高、集群性特征明显,而且基本呈均衡协调发展态势,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中部地区四项指标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2.18%、31.68%,33.04%和30.35%,四项指标本身差距不大,但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相差近10-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四项指标占比重分别是24.13%、22.99%、和23.88%和21.76%,相比于东中部地区严重不足,差距更大,比东部地区锐减近20-26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培养力极其缺乏,严重的影响了本地区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培养力提升能力指标差异分析。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有研究生院高校是高等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力提升能力的主要表现,其多少和占比标志区域高等教育培养力提升能力的强弱。2011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校七项指标的差距非常悬殊,东部地区七项指标占比分别是64.9%、69.34%、54.2%、54.6%、61.26%、61.54%和69.49%,优质教育资源均超过全国一半以上,最高近70%,可见高等教育培养力提升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东部地区的密集度和集中度;中部地区这七项指标占比分别是19.3%、18.14%、24.8%、26.2%、20.72%、20.51%和16.94%,与东部地区相差30-53个百分点,说明该区域高等教育培养力的提升能力较弱;而西部地区七项指标则更低,分别为15.8%、12.52%、21%、19.2%、18.01%、17.95%和13.56%,与东部地区差距极大,相差近33-5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有助于教育培养力提升的优质资源是西部地区的2.5-5.5倍,中部和西部虽有差距但相对较小,可见高等教育培养力的提升潜力在东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不利于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我国“211工程”高校现共有111所,其中东中西部分别有68所、23所和20所;“985工程”院校是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目的是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高校共39所,东中西部分别有24所、8所和7所。通过比较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设研究生院高校数量三项指标,我们依然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在教育投资、重点扶持院校上东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力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呈明显的梯度差,从东到西高等教育培养力资源呈明显的递减态势。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培养力基本能力资源要素梯度差东中部、中西部基本保持9-16个百分点内,东部资源丰富,西部资源缺乏;高等教育培养力提升能力资源要素上三大区域非均衡性凸显,东部地区呈现极强的充裕性,中西部地区资源匮乏。东中部梯度差为30-50个百分点,东西部则高达33-57个百分点,中西部差距较小为2-7個百分点。因此应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培养力国家专项扶持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配置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制定并出台区域合作方案,持续推进落实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力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李小涛等.2014年中国大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9-18.
[2]张伟,徐广宇.部分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J].教育评论,2015(12):92-94.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指标与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12(7):122-129.
[4]雷俊.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与城市竞争力相关性度量[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9-15.
作者简介:赵春雷(1961—)女。民族:满,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策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育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培养力和竞争力区域差异化动态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