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赞美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赞美是口头言语之间的欣赏。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份物质的奖励。这些是集体对个人或者其他集体的肯定,对他们的肯定带来的是无限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所以,一个合理的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对整个集体的意义是重大的。激励既可以是口头上的赞美也可以是通过实际的物质上的奖励来表现出来。换言之激励就是可以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不论是哪一种都是对个人行为或者集体行为表示赞同和欣赏,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院校,作为我们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的人才,它们的工作是持久性的,同时它又是一个有其社会职能和市场职能的组织机构,它的组织机构是非常健全的。作为一个正常运转的组织机构就必然要有自己的激励机制,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激励机制作为人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如何将整个院校的人事工作做好,激励机制就必须发挥到自己的作用。
一、激励和激励机制的含义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对事物的内在含义,基本要素都要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的含义从词语的意思看就是激发、鼓励,使之振奋的意思。激励既可以是個人对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组织对集体组织,它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不论怎样,都是一个行为和主导该行为的人的肯定。我们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思想,我们身处的是外在世界,但我们内心还有一个世界,一个丰富的世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塑造缺少不了激励这样的润滑剂的。所以我们要给予别人要接受他人的给予。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它是一种理性化的联通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制度方式。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各种奖酬资源来实行的,它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诱发因素,所谓诱导因素就是诱导员工向激励机制靠近的因素,主要是针对员工个人需求进行分析、需求、预测,从而制定出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激励制度。第二要素是行为导向,是指集体组织在员工的培养中形成的具有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一般包含全局观念、长远观念、集体观念。第三要素是行为幅度,也就是员工努力的水平调整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激励速度不当导致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第四要素是行为时空制度,主要就是激励机制的限制时间、范围。第五要素是行为归化,这个主要针对的是新进如的员工,通过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工作态度、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五个要素就构成了完整健全的激励机制。
二、高职院校人员现状分析
(一)年龄结构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定性、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中员工队伍年龄差距大,青壮年的构成比重少。
(二)性别结构
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中男女员工的比例不均衡,女性员工多于男性员工,特别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男女比例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
(三)专业结构
由于个人认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有一部分人员对到高职院校就业的积极性不是非常高,导致高职院校中各类专业的人才构成不完善。
三、如何完善高职人事激励机制
针对上文出现的高职院校的人员构成,和后续存在的问题,从一下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
(一)平台激励机制
给你一个平台,你展开你的翅膀。针对高职院校中年龄和专业人才的不健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员工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远大的前程。这样才会对员工形成一个莫大的激励和吸引。同时也能吸引人才的进入,比如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形式多样的外出培训机会、学历提升机会等等。
(二)职称激励机制
职称激励,主要针对的是现有的员工,根据他们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复合他们能力的职称评定。这种激励机制在精神层面的意义要多于物质上的激励。尤其高职院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它的社会职能远远高于经济职能,所以在激励机制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福利激励机制
员工通过个人努力工作得到的工资薪酬是个人辛勤努力的结果。福利是工作之外的应得的利益。相比于工资,福利更多体现的是集体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员工和集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激励机制更能展现集体人性化的一面,对凝聚员工的意志,增强员工对集体的向心力。这种激励机制实际的金额数量要考虑,但更多的是要考虑的是时间、空间性和归化感,在相对应的时间段内给予员工相对应的福利待遇,对于形成本集体的文化、精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高职院校中人事的激励机制为主题,从激励和激励机制的内在含义,高职院校中的人员结构,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这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述。激励作为一种动力型制度,它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体现出集体对员工的信任和需要,让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集体,相信集体,归化到集体。也是集体和员工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激励机制起到促进员工积极中的正向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