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华的跨国经营管理案例分析


  摘 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拥有员工约11万人,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壳牌在中国发展业务,迄今为止已超100余年。本文旨在分析壳牌在华跨国经营动因,并就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分阶段阐述其于1996年至今遇到的挑战及组织和管理应对策略,与同行竞争者埃克森美孚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未来发展思路与总结。
  关键词:壳牌中国 跨国经营 阶段战
  一、前言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拥有员工约11万人,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是典型的跨国公司。而壳牌在中国发展业务,迄今为止已超100余年。1996年,殼牌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尽管行业具有特殊性,对于外资企业进入有规模上的限制,对壳牌中国应对危机的解决方法以及跨国经营之道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壳牌在华跨国经营动因分析
  壳牌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就已通过运输贸易业务把煤油输入中国,于二次大战期间战前设立的超过50间附属公司被日军毁坏,暂停了一切经营活动,战后重建工作迅速进行,在多地成立办事处。本文认为其属于长期的品牌渗透,但将1996年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立视为壳牌正式进行在华跨国经营的标志,并就内、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跨国经营动因分析。
  (一)石油行业巨头实力强大
  在埃克森并购美孚之前,壳牌是当之无愧的石油行业巨头,其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实力强大,拥有在华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能力。
  (二)并购浪潮致使竞争者实力突飞猛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石油资源国为促进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控制,推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开发政策。收购与兼并的发生让石油界排名重新洗牌,壳牌公司被埃克森美孚夺走了世界第一桂冠,这让其意识到并购不仅是资本的整合还是市场份额的抢占,要重回霸主地位必须纵向一体化经营,横向规模化扩张。
  三、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对其经营动因与组织管理特征的分析,结合危机对其的影响之深,管理战略与组织结构密不可分,将壳牌在华跨国经营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外籍高管控制时期、林氏时期、海博过渡时期和张氏时期。
  (一)1996年-2005年:外籍高管控制时期
  1.实施的战略:坚持保留总部决策权
  事实上,壳牌并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改变,实施相应的战略。恰逢危机发生,总组织构架与管理模式改变,2005年7月,两个董事会合并,同时设立全球CEO职位。同年9月,林浩光被任命为新的壳牌中国主席,也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下一阶段。
  (二)2005年-2013年 :林氏时期
  1.实施的战略
  (1)更多的上游
  壳牌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最大,而当时的中国也最需要技术,故壳牌通过先进技术与成本控制敲开了中国石油行业上游的大门。和中国合作进行了南海石化、陕西长北致密气、四川盆地天然气等上游项目的合作。
  (2)更加盈利的下游
  在巩固润滑油的利好市场同时,拓展加油站业务。由于壳牌与中石油、中石化有着“一、三、五政策”,即一年准入中国市场,三年给予批发权以及五年内授予零售权,也就是批准建立加油站,在这一时期内,成功建立了200多家独资加油站,后应独资经营权被废止,在这一时期内,合资建立了400多家加油站,为下游业务增加了了可观的盈利。
  (三)2013年-2015年: 海博过渡时期
  这一阶段无战略可言,仅是为林浩光的离任进行过渡,维护现有业务,尽快找到合适的下一任壳牌中国主席[2]。
  四、未来发展思路
  (一)关注能源领域的特殊性
  由于能源领域的一些特殊性,壳牌在中国的业务开展总是少不了中方合作伙伴的身影。随着在华业务的扩展,壳牌也将寻找更广泛、更多元的中方合作伙伴。壳牌在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和延长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在国内的合作都很愉快。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可能是上游的,也可能是下游的,有可能是供应的,也有可能是需求的,也有可能是技术的。
  (二)关注新能源方面
  尽管壳牌集团于2016年6月成立了新能源部门[3],但其在中国尚未有实质性投资。中国是一个创新能力非常强的国家,壳牌应尽可能把自己做的业务与中国相连。能源转型是一个相当长的道路,壳牌正在积极参与这个过程,并正在世界其它地方取得重要进展。在中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目前,壳牌在中国已制订了“in china for china”的低碳发展战略。
  五、总结
  中国的许多企业依靠硬扩张模式(如粗放式的资源投入、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环境的漠视与破坏、对产业价值链的压榨、靠垄断或国家行政力量的整合)以完成了量的积累,但壳牌却是在人才、技术、品牌与管理上增强全球竞争力。壳牌总是做一些有把握的事情,它的产品多样化限于相互紧密关联和协同的能源和化工行业,极少越出熟悉的行业范围。壳牌经历过许多负面新闻的冲击,但都很好化解,并在成熟阶段特别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经营。危机也是时机,2004年对于壳牌中国是较大的转折点,也是这一时期,有了真正的管理自主性。
  注释:
  [1] 陈楠.壳牌中国:百年后的跨越[J].商务周刊,2010(12):76-80.
  [2] 侯瑞宁.在中国,为中国——访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海博[J].中国石油石化,2013(01):34-35.
  [3] 王滨滨. 壳牌中国公司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案例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
  参考文献
  [1] 陈楠.壳牌中国:百年后的跨越[J].商务周刊,2010(12):76-80.
  [2] 冯丽娜.跨国石油公司投资战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236-237.
  [3] 张铭.壳牌:一个国际名牌的中国战略[J].中国报道,2006(11):84-87.
  [4] 侯瑞宁.在中国,为中国——访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海博[J].中国石油石化,2013(01):34-35.
  [5] 吴清.壳牌中国布局谋变?[N]. 中国经营报,2015-06-29(B15).
  [6] 徐沛宇.壳牌中国的拐点[J].能源,2017(0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