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投资保增长的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摘 要]2009年,大连市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稳定增长,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17.7亿元,增长15%。今年大连市开工建设了大量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这种非市场化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众多影响。
[关键词]大连;投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28-0057-02
1 基础建设投资对银行信贷的挤出效应分析
不可否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占用社会大量资源的同时,削减了其他行业的资源,从而也形成了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经济虽然实现了稳定增长,但大连地区各领域增长态势并不均衡,多个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和领域没有明显起色。一是工业经济持续低迷。2009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自1999年以来首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4%,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7.5%,回落9.4%;二是居民消费没有明显增加。从长期来看,拉动内需的最终落脚点在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消费品零售额没有明显的增长,增速下降0.9%;三是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外贸形势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402.47亿美元,下降10%。
为了实现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目标,2009年,大连市确定了100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819亿元,其中重点实施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4119亿元,投资计划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在财政和银行信贷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占用其他行业所需资金。按照市政府的投资计划,全市80个重点实施项目,到2009年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706.5亿元,剩余3412.5亿元投资计划,按照3年期的工程计划,每年需要投资1137.5亿元,如果项目资金70%来自银行贷款,就需要银行每年新增固定资产贷款795亿元。而全市基本建设贷款在实现增长61.5%的情况下仅增加了503.2亿元。由此,要保证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的资金,银行体系必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收回金融机构在农工商业等领域的贷款,以满足政府主导投资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二是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要求,不配合政府投资计划的融资要求,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效果势必也会大打折扣。
从2009年全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情况看,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的贷款增速远远低于建筑业和基本建设贷款的增速,其中,农业和商业贷款增速出现下滑。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分别增长9.69%和4.77%,增速分别降低7.43%和2.87%,工业贷款增速为8.75%,提高8.43%,与之相对比的是基本建设贷款和建筑业贷款的增速均在20%以上,分别提高9.47%和20.35%。
2 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带动效应分析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投资需求能否得到扩大并促进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否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是否闲置,投资信心是否充足;二是社会资本进入政府性投资项目是否还有障碍,投资渠道是否畅通。2009年,全市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0.16%,企业资金状况比较充裕;对220家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表现出积极的变化,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疏通社会资本进入政府性投资项目的渠道,实现社会资本和政府性项目的有效对接。从2009年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情况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208.4亿元,已超过2008年40亿元,增长5.9倍,而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增幅分别为27.8%和54.6%,政府资金对民间资金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3 政府债务信贷化的风险分析
由于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信贷资金实际是大量建设项目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短时间内开工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方面对未来几年财政筹资和还款形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或保证的金融机构贷款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从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看,当前民间资本和外资由于受政策限制和国外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占比不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渠道为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政府融资来源主要有财政收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三种方式,2009年市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0亿元,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349.9亿元,全部为金融机构贷款,可见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筹资的主要渠道。
3.1 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从2009年大连市财政收支情况看,由于取消房屋转让环节营业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费政策以及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迅速下滑,实现财政收入400亿元,增长18%,增速下降8.5%,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增加较快,财政支出471亿元,增长14.9%,增速下降5.9%,支出增速超过财政收入增速2.6%(见下图)。财政收支累计实现收支差额为负71亿元,而2008年和2007年的收支差额分别为71亿元和77亿元,分别减少0.1亿元和6亿元。
从影响财政收支的因素来看,财政收支差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速度较快,其中,影响财政收入下滑的主要因素是税收收入增速下降,国税税收收入376.6亿元,增长53.6%,地方税收收入300亿元,增长20.2%,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9.98%,下降1.7%。2009年以前税收与财政收入变动的趋势基本吻合,但2009年以来税收增速明显下滑,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加速下滑。市内四区土地出让金额增长298%,一定程度上抵减了税收收入的下降,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土地出让收入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大连市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面临较大的难度。
3.2 项目建设配套信贷资金情况分析
大连市现有各种类型的政府投融资平台43个,涉及城建、交通、土地储备等类型,2009年新建5个融资平台,市金融机构向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2万亿元,增长71.4%,新增贷款中,其中有36.8%流向了各种类型的政府融资平台。在信贷政策的配合下,依托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将进行基础建设投资和其他政府活动产生的大量债务“信贷化”。2008年,大连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51.2%,而2009年仅上半年,该项比例已达220.4%,瞬间巨大的信贷资金投入实际上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财政收入。
4 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发生后,如何扩大社会需求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任务。投资虽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偏离公共需求以及生产过剩等不良后果。因此,应通过财政与信贷政策的协调引导,扩大社会融资渠道,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扩大内需的当期政策效应与长期政策效应相结合,实现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的调整。
4.1 通过大力推广新型项目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性项目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旨在鼓励利用BOT模式(建设—经营—移交)、TOT模式(转让—经营—移交)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以预见,以利用社会资本为主的项目建设模式,将会逐步取代政府直接投资模式,从而成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政府性项目投资的主要方式。而我市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以政府为主导,BOT模式、TOT模式等项目经营模式运用较少,新型项目融资模式的运用与浙江、重庆等省市相比存在不足。因此,政府需要彻底清除投资障碍,让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大力推广新型的项目投融资模式,运用市场机制,畅通投资渠道,实现社会资本和政府性项目的有效对接。
4.2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市场提高社会消费需求
扩大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最终落脚点在消费需求。民众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但能消化产能扩张后所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而且民众真实的消费需求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因此,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以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
4.3 通过支持中小企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无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保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从根本上要靠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保持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当前形势下,我市企业承受着经济转型和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重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激活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将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当前约束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是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缺少可靠的信用支持,因此,应建立有政府支持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体系,依靠政府力量,建立系统的担保机构,为银行向中小企业信贷时提供保障,以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
[作者简介]杜文(1976—),女,中国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经常项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