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上海

历史会考上海篇一:2014年上海市历史会考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

A、《封神演义》B、殷墟甲骨卜辞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

A、12-13世纪B、14-15世纪 C、16-17世纪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 ) ) ) )

) ) ) ) ) ) ) )

14、由于立场的差异,对哥伦布到达美洲一事,下列哪一方面最有可能引起争议?()

A、前提条件B、航海过程C、具体路线 D、后果影响

15、“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

A、现代工厂的诞生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殖民体系的建立

16、试图通过诠释儒学,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是 ()

A、孟子 B、朱熹 C、康有为 D、郑观应

17、19世纪末,以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为由,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D、德国

18、下图描绘的历史场景是( )

A、公车上书B、五四运动

C、改订新约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9、试图以国际组织的形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的首个世界性机

构是 (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华约D、北约

20、下图是一幅美国的政治漫画,图中的“骑士”喻指哪一

位美国总统?( )

A、华盛顿 B、林肯 C、柯立芝 D、罗斯福

21、下列示意图中“?”处应填上 ( )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制D、布雷顿森林体系

22、下列命令是针对哪一事件作出的反应?( )

A、四一二政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3、下图中的行政机构出现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4、60年前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果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重返联合国 改革开放 C、中美建交 D、加入世贸组织 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5、下列写作提纲中的“?”应填写 ( ) 确立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探索实践:① ? C、“三大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一)城市建设

历史会考上海

的变迁

城市建设时上海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请你在下列材料中选取符合“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6分)。

(二)制度的创设

古往今来,不同区域出现过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将左侧的“制度”与右侧的“区域”一一对应(填写字母)。(5分)

(三)伟人的活动

重要历史人物以其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创造了历史。以欧洲为例,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活动的主要空间相匹配(填写字母)。(6分)

(四)危机与探索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危机,中国社会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7分)

(五)丝路的连接

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通道,由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组成,堪称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运河。观察下列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1)指出地图上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6分)

(2)列举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各一项?(2分)

(3)谈谈你对丝绸之路“堪称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运河”的理解。(4分)

(六)化敌为友

20世纪以来,德国与法国的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12分)

(1)“耻辱的和约”指的是什么?在此之后,德意志民族是如何“复仇”的?(4分)

(2)1945年后,德法两国是怎样走向合作的?(4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德法之间何以能做到化敌为友?(4分)

历史会考上海篇二:上海历史会考全整理

华师大版历史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一、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和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种姓制度(B)

1、四大种姓的名称: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2、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3、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创始人、经典、传播(A)

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

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5、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东汉末年开始传播,三国、两晋、南北朝盛行。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A)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A)

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单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特征:(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二、古典时代:(A)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三、雅典民主政治:(C)

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

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一、《荷马史诗》:(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8课 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的开始:(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三、基督教的创始、经典:(A)

创始:1世纪中叶 耶稣

经典:《旧约全书》 《新约全书》

四、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A)

392 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一、“十二铜表法”(A)

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二、公民法:(A)

原因: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的行列。罗马国家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决裁或法令。经长期积累以后形成了一种适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内容: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而颁布的法令以及历代皇帝针对某些具体事宜发布的敕令

212 卡拉卡拉 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三、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B)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经典(A)

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A)

产生:6世纪下半夜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二、采邑改革及其影响:(A)

时间:8世纪上半叶

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三、庄园的特征(A)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一、城市的自治:(B)

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

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会考上海篇三: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考纲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分册考纲知识点

1、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之便,发展了以 农业 为基础的社会经济。

2、四大文明古国:。

3、两河流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洲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亚 ”。

4、

5、时期。

6、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历史价值和特点。

作用:更有效地 规范 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 巩固 王国的统治。

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 一 部比较完备的 成文 法典;(2)是了解和研究 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特点:(1)全面维护 统治集团 的根本利益;(2)保留了 原始习惯法 法的部分内容;(3)否定了 血亲复仇 等原始风俗,有一定 进步 意义。

7、古代埃及位于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水量,使这一地区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8、古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君主。

9、 金字塔是古埃及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夫拉 金字塔。

10、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1)是 法老专制权力 的象征;

(2)也是古埃及人 来世信仰 的具体体现。

11、的使用最为普遍。

12、古印度文明起源于人创造了这一文明。

13、约扩展到 恒 河流域。

14、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社会分裂为

四大种姓集团,被称为 种姓 制度。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 世袭 、内部联姻 和 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15、佛教创立于世纪,创始人为。佛教经典总称为之后,佛教主要向 东亚 和 东南亚 传播,逐渐发展为 世界性 宗教。

16、中美洲的

17、玛雅人培育了包括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

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18、古代希腊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一些:除了和艾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 小亚细亚 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古希腊 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篇。

19、古代希腊城邦的特征:。

20、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也是古代希腊

城邦制度的 全盛 时期。

21、地位:在古希腊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

22、原因:(1)地理:境内多于发展 航海 业和 工商 业。(2)新兴的 工商业阶层联合其他 平民 ,展开了向 氏族贵族的夺权斗争。

23、过程(三个里程碑):

(1)形成: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 血缘门第 、重新调整 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改革削弱了 贵族会议 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 社会基础 ,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发展: 克里斯提尼改革 ;旨在进一步消除 血缘 关系和财产 对城邦政治的影响。

改革扫除了 氏族制度 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 公民 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

着 雅典民主政治 的最终确立。 (3)全盛: 伯里克利时代 ;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除 十将军委员会成员外,

所有公共权力机构的公职对 全体公民开放;实行 公职津贴制度,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

24、影响: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 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 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利于推动 社会经济 和 文化 的进步。

25、局限性:它只是只有女 、外邦人 和奴隶 则都被排斥在外。

26、古代希腊人创作的《》,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7、雅典卫城的时代。

28古希腊“三大哲人”。

29、欧洲历史的源头在 。 被誉为“史学之父”,主要讲述 希波战争 的历史事件。

30、

31代。到 2 世纪初,罗马成为一个地跨 欧亚非 三大洲的环 地中 海大帝国。

32罗马帝国分裂为帝国灭

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的终结和 中世纪 的开始。

33、基督教创立的时间:;经典:

《圣经》 。基督教是 犹太 下层民众反抗 罗马帝国 暴政和追求 平等自由 的社会运动的

产物。

34、年,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的国教。

35、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政府制定了它是古代罗马

第一部成文法典。

36、 古罗马法律制度的演变:

(1)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平民的斗争下,政府制定了 十二铜表法 。

(2)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它们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被统称

为 公民法 。

(3)随着罗马人的对外扩张,罗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被称

为 万民法 。

(4)公元212年, 卡拉卡拉 皇帝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 公民法 和万民法统一。

(5)公元6世纪中叶, 《民法大全》颁布,对罗马法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完成。

37、进步性: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位平等 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 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38、局限性:它将

39、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的其经典是《 古兰经 》。

40、西欧封建制度产生于世纪。

41、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 有条件分封 ,史称“采邑改革”。

42、影响: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 封建制度 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 农奴 化进程。后来逐渐形成 封建等级 制度。在采邑制度下, 国王 仅仅是名义上

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 世袭领地 ,封建领主实力坐大,王国陷入 分裂割据 状态。

43、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一个

44、中世纪城市都建于是常用的两种城市争取自治斗

争的手段。城市自治斗争主要夺取 司法 权和 行政 权。

45、背景:12经济活跃,英法等国以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 新兴的市民阶层 ,力图打破 封建割据 局面。

特征:等级君主制是 国王 借助 等级代表会议 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代表:1265年召开的 英国议会 和1302年举行的 法国三级会议 ,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46、随着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 神学 , 大学 由此兴起。

第二、三分册考纲知识点(中古史)

1、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距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3、 今天陕西临潼的

4、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的形式保留的。

5、特征:⑴社会已经存在;⑵也已产生;(3)如满天星斗,。

6、核心地区:

7、《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前是,建立之后进入了

8、时间与地域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社会的分化明显,经济生活以 农业 为主,文化已进入 青铜 时代。

9的多重印证而成为 信 史。

10、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互相补正。

11、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的共主。

12、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为商朝的。商朝青铜器特征:⑴主要是礼器;⑵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⑶被赋予了 沟通天地 和 支持政治权力 的功能。

13、商朝的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14、公元前。

15、周朝创立了体制,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周王成为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