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炮制、贮存和应用


  关键词 中药材 贮存 应用
  中药的炮制、贮存和合理应用,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的效果。如药物炮制得法,贮存良好,使用合理,不仅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而且可以节约药物;反之,则有药不中的之虞,造成药物浪费。笔者从事中药工作20余年,现将自己对中药材炮制、贮存和应用的粗浅体会介绍于下。
  加工炮制要依法
  中药材取自植物、动物、矿物,其中的绝大多数经过加工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改良和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如用沸水略煮杏仁或黄芩,便可使苦杏仁酶、黄芩酶变性而失活,从而使这些酶可能造成的酶解反应不再发生,以利于药物的长时间保存;甘草与乌头或附子同蒸煮,可有效地减缓乌头、附子的毒性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黄连姜制或吴萸制,可使其苦寒之性大减;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的生甘草,蜜炙后则味甘性温而补中益气;延胡索经醋炙后,其生物碱变为醋酸盐而增加了镇痛效果;黄柏生用治疮疡肿毒之实火,酒制则主阴虚发热之虚火证;大戟、甘遂醋制后毒性降低,而利水作用则增强;何首乌酒制后无致泻之弊,却增补益肝肾之功。
  正如人们熟知的“酒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制发散,醋制收敛,童便制减其温,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滋其谷气,酥制者易碎,去瓤者宽中,抽心者除烦”。目前有些医疗单位对药物不加工,或加工时粗糙,或应熟用而不炒,或需茎根仅用茎叶,直接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中医药在群众中的声誉,所以依法加工炮制中药材,提高和保证药物的质量,是摆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贮存保管应适当
  中药品种繁多,所含化学成分各不相同,更由于炮制方法各异,制成饮片后形状,性质都发生了变化。有些药物在炮制时加入了辅料,有些药物经炮制所含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如果保管不当,便会造成药物的变质,《本草蒙荃》中说:“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尚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朽霉烂不免为殃,当春夏多雨侵淫,临夜晚或鼠虫啮耗…”,说明中药的贮藏保管不当,可直接影响药物炮制品的质量,如当归、川芎、薄荷等应避免日光照射,以防其所含挥发油散失;柏子仁、火麻仁、麦冬等应尽量减少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免其所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等物质氧化分解;25℃的室温可致含糖类及黏液质的药物发霉,生虫变质;30℃的室温可致动物胶类及部分树脂类药物回软粘连成块;相对湿度达75%时,山药、天门冬等含淀粉、黏液质、糖类等成分的药物就容易吸潮变质;相对湿度高于75%时,黄芪、甘草等蜜炙药物易吸湿粘连,表面生霉。所以药品保管贮藏好坏与否,亦直接影响着其临床效果,对药材的贮存,应建立严格管理制度,该塑料袋密封的要密封,该低温保存者应配备冰柜低温保存,经常检查,凡发现霉变、虫蛀的应及时采取晾晒、烘干等方法处理,以保证药物的疗效,避免浪费。
  方药剂量宜精少
  纵观古今名家处方用药,均以药少力专为要,《内径》处方13首,最大处方仅四味药组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13方,不超过五味的方剂占处方总数的76%,方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原则严谨配伍,单味药量以6~7g者居多。而今之处方,每剂近20味者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达30味之巨,同一方中寒、热、温、凉具陈,每一剂中消、补、清、泻齐备,有的洋洋大方,单味30g之量者占方之过半。药味太多,不仅造成药源的浪费,且致功效不专,相互牵制,而影响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在一定限度内,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一定程度后,则不见作用的增加反而出现不良反应。如党参补气血,大剂量反而使白血球下降,鹿茸能增强心肌收缩,大剂量反而使心肌收缩受抑制。应认真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原理,合理用药,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不断探索用药规律,使中医药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