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ppt篇一:高中历史课件
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 民主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1. 背景
(1) 军事准备: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 组织准备: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
府方案)。
(3) 理论、路线、方针准备:1949年7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政府专政》。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3. 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 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 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奠定了基础。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初步创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3. 新阶段:(1956年
(1)“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个民族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
(1)“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史实: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实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共5个省级自治区。
(4)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1.文革的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践踏民主法治
(1)大批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4)1967年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机关领导权。
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5)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3.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3)必须建设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二)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文革的深刻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2)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首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2)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结果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加强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为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在农村推行民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明确治国方略:1999年9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6.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尤其是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执法能力。
三、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
2.主要内容:“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等分裂国土的阴谋。“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3.目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4.形成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邓小平在访美其间,阐明对台方针,全国人大呼吁和邓小平讲话宣布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完成组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5.意义:(1)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是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其指导下,中国顺利实现了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很大发展。
(4)“一国两制”也为解决一些国际争端和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条件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3)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4)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2.方案: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案,拒绝以主权换治权,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3.香港回归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刷了香港被侵占百年的耻辱;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标志着殖民主义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自1919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长期处于与祖国大陆隔绝的状态。
2.措施表现
(1)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真正的停火。
(2)1987年,民间交往开始,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90年代,海峡两岸先后成立海峡基金交流会、海峡两岸关系会。1992年两会达成“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3.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
(1)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台湾与大陆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贸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导。
(4)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缓和和交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条件: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条件: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如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 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建国后的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原因与目的: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5)意义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内容:《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1955)
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求同存异”方针
提出原因: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含义: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
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意义: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地位。
4.认识
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四)取得成就的原因
1.国际原因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2.国内原因
卓越的外交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英明的外交决策。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过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影响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中历史ppt篇二: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全集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⑵工商业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⑶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过程与方法
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⑵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三、课前知识准备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中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
雅典民主走向成熟,前期是希腊城邦鼎盛时期,随后走向衰败,最终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轰轰烈烈,但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人类在处理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了解和认识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大改革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次改革,梭伦改革就是这些改革中发生得比较早且是影响深远的一次。梭伦改革发生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与其他地区的早期国家不同,雅典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民主政治。梭伦改革既是雅典城邦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起点。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回顾探讨梭伦之前雅典城邦曾经充满危机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合作探究】想想看,与古代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地理环境的不同: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各区域间有着小块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
造成的结果: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后的3个世纪,对希腊历史的了解主要根据盲诗人荷马的史诗。当时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又有人称为“黑暗时期”。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导致了什么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但是,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机必须进行真正的社会政治改革。
(三)“工商业的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1.前提: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
2.表现:经济作物发展、手工业和造船业取得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3.影响:
(1)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经营工商业的平民日益富裕;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
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
各自的主张及主张不同的根本原因原因: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
“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共同目标:反对贵族专权,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教师指出,政治现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所有这一切成为梭伦执政和改革的历史宏观背景。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四)首席执政官梭伦(改革的主观条件)
1、疯诗人事件:
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当局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当局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于是“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思考:疯诗人事件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和影响?
实质是梭伦在贵族专制时代宣传爱国思想的手段。
梭伦的诗句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也因此得到大家的拥护,为后来的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
2、萨拉米斯岛问题
思考:
(1)萨拉米斯岛的地理位置如何?(雅典的出海门)
(2)雅典丧失萨拉米斯岛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梅加腊等城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了雅典。)
(3)丧失萨拉米斯岛对雅典将产生什么影响? (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外贸易)
(4)围绕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疯诗人事件 梭伦指挥雅典军队收回萨拉米斯)
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契机──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当局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当局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3、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1)原因:①梭伦指挥收回萨拉米斯岛,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
(2)当选: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全权负责修订法律,进行改革。
(3)影响: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合作探究】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有哪些?从梭伦的成功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客观条件: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
主观条件: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
启示: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发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课后总结】
在结束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题,细化解析(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学生做书面回答,作为笔记小结。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本课测评
1、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
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高中历史ppt篇三:高中历史选修课件
第5课 美国独立战争教案
课标要求: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重点:《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
难点:战争性质(既是一场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导入新课:
新课内容:
(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高中历史ppt)一、独立战争背景:
1.北美殖民地居民在广泛的政治生活中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2.欧洲启蒙思想传播到殖民地
3.殖民地同英国围绕征税问题产生矛盾
4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主力:农民、工人、手工业者、黑人;外援:法、荷、西)
二、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独立战争的经过
(开始:1775年来克星敦的枪声→建国:1776年《独立宣言》→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1781年英军投降→独立:1783年《巴黎条约》)
1.拉开独立战争序幕的事件是2.宣布美国成立的事件是:建国——《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
1、概述《独立宣言》的内容:
宣扬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
2.为什么说《独立宣言》中继承了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
都根据自然法的原则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3.《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与洛克的天赋人权有什么异同?
洛克:按照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他的主张适应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法治的民主要求
《独立宣言》概括成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适应了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
《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胜利。
评价《独立宣言》:
①它不仅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更重要的是它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宣扬了民主自由的精神②它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③它体现了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追求的理想④它提出的民权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的民权,穷苦白人、妇女、契约奴工和黑奴没有民权。
,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四、结果--美国政体的确立
1.邦联制的建立
1781年《邦联条例》标志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
2.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确立《1787年宪法》
⑴ 联邦政府的组成:
①国会行使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议员均由各州选举产生。
②总统行使行政权,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军事长官。由全国选举产生
③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最高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职终身。
⑵分权制衡机制
3. 如何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积极意义:
1、美国率先确立:联邦制--赋予国家强大的权力,巩固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2、宪法制定缓和了国家矛盾,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宪法中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4. 美国《1787年宪法》的修订
缺陷:宪法中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权利法案》的通过:1790年麦迪逊
内容:
1)规定人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民众享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2)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
局限:对奴隶制的确认
第6课 法国大革命教案
重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难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背景;评价拿破仑的历史改过。
新课内容: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 原因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政治原因: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法国社会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都属于特权等级,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第三等级包括新兴资产阶级、工人、城市平民和农民,他们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
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队伍发展
思想基础: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18世纪,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观念,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外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作用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停开了175年的法国三级会议重新召开
2、 经过(大革命的进程)
(1)开始: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是14—18世纪法国巴黎的城堡和国家监狱。它建于14世纪后半期,原来是一座城堡,从16世纪起主要作为国家监狱囚禁政治犯。巴士底狱由8个塔楼组成,深沟高墙,成为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象征。
(2)《人权宣言》
时间:1789年8月
机构:制宪会议
1. 主要内容: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2.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
和反抗压迫。
3.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4.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5.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核心思想:人权、民主、法治、平等
政治原则:
天赋人权原则: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权利,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法治原则: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自由平等原则: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主权在民原则: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
历史意义:
(1)对法国:
①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②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 ③《人权宣言》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的前言
(2)对世界
①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穿上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推动了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国家的革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③它所确立的“人权”原则在今天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④也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3)《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确立
(4)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2年,法国掌权者为了把革命推向欧洲,向普奥宣战。普奥联军宣称为保护法国国王不惜毁灭巴黎,加上国王和王后卖国通敌,前线连连失利。外敌当前,爱国人民热情高涨。1792年6月初,马赛义勇军500多人,高唱《马赛曲》,长驱北上巴黎,开赴前线。《马赛曲》很快在全国广泛流传,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俘获国王,并于9月在瓦尔密战役中击退普鲁士军队。
时间:1792年9月
当权者:吉伦特派
权力机构:国民公会
(5)雅各宾派专政:1793年6月
恐怖政策:稳定了政局,击退了反法联军;造成人人自危,雅各宾派众叛亲离
(6)“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特别提醒:在法国大革命初期,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锁采取的反封建措施的程度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各个派别所代表的阶层不同,但这些措施却有着共同的进步性,即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缓和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和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范例。
(7)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①规模大:从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历时5年,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②成果卓著:国内,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在法国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际,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打击 ③影响深远:国内为法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对法国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这场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推动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①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高峰,把启蒙运动的理念变为了现实,把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
3、拿破仑时代
(1)背景:
①热月政变后,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内:政局动荡;外:反法联军的进攻
②法国人民和资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权人物以稳定政局和巩固统治
③拿破仑的个人才能
1769年,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参加革命军,1793年,在土伦战役中初露锋芒。督政府时期拿破仑受命统兵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拿破仑把大量的战利品送回法国,赢得了巴黎新贵们的喝彩,也建立了他在军队中的声誉。
(2)建立过程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制解散了督政府的议会。
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举行加冕典礼。
(3)统治措施:
政治上:建立高度集权的政府体制;颁布《拿破仑法典》
材料: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拿破仑
经济上:建立法兰西银行
思想文化:控制舆论和宗教;发展实用教育
军事上:打击反法同盟军,实行军事扩张
(4)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
(5)百日政权:1815年3月1日,拿破仑带领一队卫士冒险渡海。3月20日,在法国本土登陆,沿途兵不血刃,顺利抵达巴黎,再次登上皇位,开始了“百日”统治。
(6)帝国覆灭:1815年6月22日
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既有保卫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一面,又有发动战争侵略扩张奴役人民的一面;既有扫荡欧洲封建秩序、传播革命的一面,又有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这种复杂的性质是由其阶级本质——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决定的。
评价拿破仑的历史改过:
功绩:
(1) 公布《民法典》等法典,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制体系。《拿破仑法典》有利于打击
封建复辟势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
制定法典的蓝本
(2) 早期进行的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革命的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
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过失:
(1) 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招致了人民的反抗。他迷
信武力,终于众叛亲离,最终导致灭亡,
(2) 拿破仑统治后期,开始向旧制度妥协,向封建王朝看齐。这种政治上的反动是对大革命基本原则
的公然践踏,促成了帝国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小结:法国政体的变迁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年8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
提醒:帝制和共和制的斗争反映了传统力量与民主力量的斗争,但不能认为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其斗争也是资产阶级内部就实行何种政体展开的斗争。
第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教案
课标要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点
?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主要特点
?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与完善
? 英国议会选举权的扩展
? 两党制的发展
重点:19世纪的议会改革
难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新课内容:
一、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法权高于王权;
未经议会同意无权征税;
和平时期不得维持常备军;
议会选举必须自由。
2. 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限制王权
议会权利至上
3、基本特点
(1)间接民主制。由选民选出议员,代行民主权力
(2)政治框架传统性。传承中世纪的传统,任由国王、上院、下院、内阁组成
(3)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是国家元首,象征性地拥有行政、军事、外交、立法和司法等权力
(4)议会权力至上
(5)责任内阁制。内阁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通过国王解散下院;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6)政党组阁制。议会中的多数党执政、组阁,其领袖任首相。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基本原则
①多数党组阁原则。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内阁首相为下院多数党的领袖,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②内阁集体负责原则。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内阁总辞原则。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2)形成过程
①光荣革命之前,国王命大臣组成咨询机构——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