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伴我行|良师:益友 高山流水

  作为党的基层工作者和《当代贵州》的忠实读者,我深深地感觉到与《当代贵州》相伴而行的这5年,是我43岁人生经历中获益最丰,生活最实的5年。在这5年里,我相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如果没有《当代贵州》的帮助和指导,这些成绩,这些荣誉或许会与我无缘。
  5年来,我几乎是每期必读。办公室和卧室都放着《当代贵州》,为了是上班和休息的时候都能翻上几页。如果上面有新政策的解读,有先进的工作经验,有典型模范人物事迹记载,我不仅自己学,还时常将其当作教材,组织党支部、村委会的全体成员集中学习、讨论。
  5年来,我们从中获得了许多教益。比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优质水稻,以“支部+协会”的生猪订单养殖模式等的出台,我们就是从上面有关经验介绍中受到启发的。最初,大家都以为《当代贵州》是给支书、主任订的,其他干部可看可不看。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我们受益次数的增多,村干部们都争着读,同时还有一些村民也来借读。所以后来,我们给村里6个农家书屋都订了这份刊物。“这书好,我们可以学政策、学经验,还可以看到许多我们没法接触的好东西。”村民们时常这么说。
  特别感动的是,《当代贵州》非常关注我们余庆县,关注我们光明村。记得在她刚一周岁时,她就以《走进黔北第一寨》为题,详细报道了“四在农家”发源地之一――我们村的高寨村民组。此后便一发而不收,每年都发了若干关于我们村发展变化的图片和文章。这一方面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一方面也让光明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或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吧,我们村一度成为县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帮扶联系的点,先后引来了6000多省内外参观、考察者。最终,我村还成为了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从而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格外重视。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规划建设4000亩国家级现代烟草生产基地,并承担深化现代农业改革相关课题研究的这样一个机会又给了我们光明村。有人说,新闻媒体是软实力,这话一点没错。没有以《当代贵州》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关注、关心,光明村就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发展机遇,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尽管《当代贵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我还是希望她更上一层楼,还希望她更加关注基层,经常派记者到一线尤其是偏远的农村采访;希望她其尽可能地让基层的干部、群众及时得到每一期刊物;希望我们之间能长期保持着这种“亲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