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有效开发、管理农村市场,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其实也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 “超市开到大山里,人背马驮成历史,农资日杂齐又全,方便实惠又安全。”
“昔日一箩菜,远背百里卖,如今不出门。卖菜到沿海。”
“财政直补好实惠,买完彩电买冰柜,明码标价好品牌,农村消费火起来!”
连日来,记者在我省农村走访中了解到,我省农村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村民们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是一系列的市场工程建设带来了农村市场的巨大变化。
把农村市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建设农村市场体系是帮助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消费水平,统筹我省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抓住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职能部门对解决我省“三农”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全省“三农”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旧貌”换“新颜”: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然而,在农村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背后,农村消费不旺盛、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商品流通不畅、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仍是我省乃至广大西部地区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
农村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是农村市场化改革还不够深入,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因此,扎实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是我省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对于贵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发展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开拓全省农村市场、建设农村市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思路举措:
依托国合商业,重新构建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建设体系。农村市场网络建设的重点是县城、中心集镇及大的村寨。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建立批发中心,加强对农资、农机、大件耐用消费品经营,把批零环节延伸到个体、私营商业。大力提倡工商企业联合、国合商业和个体私营商业联合、省内外生产流通企业联合,共同开拓市场。
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按照“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简易后提高”的原则,严格按照集镇规划,重点建设改造一批功能全、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
建立信息网络,引导工业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形成联结工业企业、流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信息网络,引导工业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延伸服务区域,深化服务层次。生产流通企业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拓展服务范围,重点搞好科技服务、售后服务和文化消费服务。
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各级商务部门更是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不遗余力,只争朝夕,扎实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确保了一系列工程市场建设在全省的有效实施和扎实推进。
多措并举建设农村市场
自2005年以来,贵州省商务厅根据商务部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全省农村的实际情况,稳步、扎实、有效地贯彻实施商务部提出的“万村干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农超对接”等系列措施建设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几年来,省商务厅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思路统一,目标明确,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整合企业及各类社会资源,全心投入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在全省上下形成了“酣畅淋漓兴商务,你追我赶建市场”的良好氛围。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破解农村消费难题。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建成连锁农家店6078个,其中乡镇级农家店961个,村级农家店5117个,覆盖全省81.8%的县域、66.2%的乡镇和28.3%的行政村。
建设“双百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2011年前全省重点推进2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20家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100家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支持一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乡镇集贸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在中心城市推进一批“农贸市场改超级市场”项目建设。全省目前已完成“双百市场工程”项目14个。
推进家电下乡工作,激活农村消费潜力。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采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给予补贴,激活农民购买潜能,加快农村消费升级。经分批推荐企业参加商务部、财政部举行的统一招标活动,目前已有45家企业取得了在我省销售补贴类家电下乡产品的资格。据各市、州、地商务主管部门统计,今年1月至4月,全省已销售补贴类家电下乡产品29421台,销售金额4150.9万元。
加强社区商业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努力促进社会消费。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5.46亿元,增长18.6%。
“民心”工程惠“三农”。伴随着系列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全省农村市场的生根开花,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几十年来一直“没市场”的历史正悄然改写,“三农”这一发展根基也正随着日益繁荣的农村经济不断夯实。
形成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格局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包罗万象,大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小到农民物质生活中的一针一线。农村市场体系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最终形成“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共赢”格局。
据省商务厅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争取到商务部资金支持3285万元。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1亿多元,新增营业面积25万余平方米,实现销售5亿多元,解决就业1万多人,在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农村流通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百市场工程”共争取到商务部资金支持1968万元,带动企业投资6983万元,企业年新增效益5.6亿元,带动农户78.4万户,农民新增收入4.9亿元,在完善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基础设施,扩大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今年7月31日,全省已有7099个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完成了备案工作,备案的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已覆盖全省88个县域,对满足农民群众就近买到补贴类家电下乡产品,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副产品经营户已在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发布平台注册种养大户184个、农村经纪人316个、农业协会35个、涉农企业290个。通过新农村商网对接会实际成交3653.5万元,销售的品种有新鲜辣椒、芸豆、荞麦、黄瓜、西红柿、马铃薯、香猪、鱼腥草等农副产品。
据省商务厅厅长申晓庆介绍,2009年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总目标是,在流通领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4Z元以上,带动社会投资20亿元左右,总计新增就业5万人左右,力争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在40%左右。
事实证明,系列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推进,既帮助农民开发和销售符合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又及时把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到农民手中,搞好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农民是最大的受惠者。国有、集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多渠道搞活农村经济,企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赢得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政府在有效开发、管理农村市场,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其实也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