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原”来之美,尽享其中] 游黔东南景区可享免门票优惠

  这里,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这就是黔东南,汇集了古朴民族文化、原生自然环境、厚重历史积淀的一块万金不换的宝地。
  
  一弘弘如痴如醉的侗族大歌响彻天外、一幅幅炊烟袅绕的山村水乡在天际漫延、一处处遍山遍野的秋景掀起稻浪滔天……黔东南,这个曾经被历史遗忘、被讥笑为“夜郎自大”的蛮荒之地,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它独特、古老的魅力惊骇于世,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亚洲仅有西藏和黔东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大山深处、苗乡侗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肤色的游人比比皆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露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盛誉全球。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我为这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得如此完好而感到震惊”,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黔东南是一块金不换的宝地”。古朴的民族文化、原生的自然环境、厚重的历史积淀构成黔东南“民族原生态三大亮点”。
  
  民族文化 一枝独秀
  
  黔东南的苗、侗等民族,千百年来就在这块土地上繁珩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香古朴的民族村寨、极具特色的民族建筑、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千差万别的饮食文化,还有婚丧嫁娶、礼尚往来、节庆祭祀等,构成了多元文化的黔东南。以歌会友、以舞为乐,成为黔东南苗、侗民族重要的生活要素,“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被誉为世界民族音乐史上的奇迹,反排木鼓舞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这就是和谐的黔东南,千百年来各民族创造出来的和谐文化的精品。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稀有和珍贵在于它的和谐,千百年来,每当中原大地战云密布、争战连绵之际,这里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景象,不但人与人和睦相处,就是人与自然也和谐共生,相映成趣。这里有雷公山下的西江苗寨,都柳江畔的肇兴侗寨、岜沙苗寨等,被誉为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典范。
  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今天,黔东南的另一个民族村寨从江县占里村自清末以来就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惊奇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举措。这里流行一种奇特的节育方式,全村寨每对夫妇终生只生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绝不多生。几十年来,别的地方人口增加了若干,可这里的人口增长率一直为零。其节制生育和生男生女的选择来源于此处独特的民间秘方,这种神奇的秘方不仅维持了人口的零增长率,而且确保了男女间1:1的性别比例。这一举措曾使不少国内计生专家、学者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偏僻的山村竟然创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神话”。试想,能创造象岜沙、占里这种“树文化”、“生育文化”的地方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又能找到几个?您能比较出、掂量出它的珍贵吗?
  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喧染生命、以木鼓张放豪情,并将这些独到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巧妙地与原始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成了人文环境和谐的天堂。
  
  自然环境 独步天下
  
  在绿色覆盖下的黔东南,形成了有树保水、有水调湿调温、有湿调节空气的良好循环。全州境内2600多条大小河流、年均14℃―18℃的气温、平均1000―1600毫米的降水量、年均1068―1296小时的日照、平均14.6―18.3百帕的气压等,这些更进一步说明,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是最为理想的生息之地。
  黔东南绿色植被在明代以后就已享誉全国。在贵州10个林业重点县中,黔东南就占据了8席。境内盛产的杉木挺直高大,素有“杉乡”、“林海”之称。黔东南平均海拔800―1000米,形成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全方位、多层次的林种。截至2006年底,黔东南森林覆盖率已达62.22%,许多乡村森林覆盖率已超过75%。由于黔东南极少有污染企业,其空气质量一直是南方最佳的地区之一,三分之二的森林覆盖率形成了“天然氧吧”。这里没有“高原反应”的烦恼,只有呼吸富氧新鲜空气的快意,有人把这种效果戏称为“洗肺”。
  在绿色覆盖下的黔东南,形成了山川秀丽的自然格局。这里自然风光绮逦多姿,以濞阳河、云台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山水名胜,组成了可与桂林山水媲美的自然风光。被游客称之为“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植物基因库(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这些景区景点中,风景如画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之作,令世人所惊叹。2006年8月,一批广西书画院的画家来此采风,不得不为黔东南的山水名胜和民族风情所折服,发出了“世上只知桂林美,哪知此地胜桂林”的感叹。
  
  历史积淀 文明摇篮
  
  黔东南的历史是一部极为厚重的文明史,根据1982年在凯里和台江首次发现的寒武纪古生物群化石,证实黔东南这片土地在3亿年前就已有生命存在。美国洛诺威大学教授凡?伊顿在考察黔东南八朗动物群遗址时曾说:“这里是一个极好的国家地质遗址公园,是一个集凯里动物群、台江动物群,中、下寒武线、寒武系地层剖面地质旅游景区,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如果说史前还不能说明人类发展文明史的话,那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镇远,这个在距今二千二百六十多年前的秦代就已置县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都有过发展的历史记载。特别是在明代,以儒、道、佛三教合一而构筑总占地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青龙洞建筑群,既记载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给后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这个古建筑群历经500年风雨而挺立于悬崖峭壁间不倒,堪称黔东南古建筑的杰作。
  距黄平县城东面12公里的飞云崖,是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的另一处古建筑,这是既有宗教风格又有园林建筑风韵的黔中第一古刹,也是保存完整和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坐落于锦屏县境内的隆里,早年曾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之地,曾建有王昌龄祠、状元桥等标志性建筑。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统治的需要,在此建筑了军事城堡。如今城外护城河、城中建筑整齐有序,烽火台、?望台及暗道(机关)历历在目,是我国西南高原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
  反映黔东南发展历史的还有岑巩中木召古城、陈园园幕葬、中西合璧的天柱三门塘、锦屏飞山庙……特别是经考证,证实了先有恩州(即岑巩的古称)后有贵州之说,这一考证与镇远秦代置县如出一辙,把黔东南的发展历史往前推移了一、两千年。这一切都说明,黔东南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既是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发展的典范。这里的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证明黔东南历史积淀的厚重。
  黔东南的历史是一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的历史,这种发展保存了浓厚的原生状态,既无“人工”雕浮,也无“化学”污染,就如同山珍一样珍稀而不可多得,然品尝一口会让你拍案叫绝而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