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戏的漫长历程_生命是一个漫长历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228 类别:传统戏剧   编号:Ⅳ-84   项目名称:布依戏   发布时间:2006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册亨县
  简介:布依戏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州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县,它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在“八音坐唱”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个民族能够有自己的戏剧艺术,是一件幸事。布依族在两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戏剧,民间称为“谷艺”。它在布依乡间流传着,一代代戏师带出了众多的徒弟,就像几粒种子撒出了一片花地。
  布依戏的诞生和成长,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把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摩公的祭祀跳神唱段剥离出来,配上各种民间器乐再搬上舞台,一步步地艺术化。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深厚音乐修养的民族,而布依戏最近的一个前身,就是有着8种以上独特乐器伴奏的“八音坐唱”。作为一个被搬上舞台的剧种,布依戏编排了动作,设计了服装道具,大大地丰富、发展了“八音坐唱”。在这华丽的嬗变中,浸透了布依族戏师天才的创造,使得布依戏在音乐上悠扬缠绵,表演上有摩公作法的动作特征。
  据统计,历史上布依戏曾经有过120台剧目,现在还存有八十多台。布依戏有传统剧目也有移植剧目。传统剧目是用布依语来演唱和对白,最初没有剧本。后来,有戏师用汉字来记录布依语的读音,就有了剧本。一个历史上没有文字的民族却有着这样丰厚的戏剧遗存,可以想象个中艰辛。
  20世纪初年,在安龙演出的布依戏《一女嫁多夫》,通过一个谐谑的传说故事歌颂真挚爱情,剧中洋溢着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另一出著名的布依戏《罗细杏》,其剧本的主旨也与其相近,但呈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这两种风格的剧目都有曲折紧凑的剧情、生动诙谐的道白,都极受布依族民众喜爱。而移植剧目则是从汉族历史故事与其他戏曲中引进的,如“三国戏”、“岳飞戏”等,故事广为人知,唱词用布依语,这维系了布依戏的特色;而道白用布依语夹杂了汉语,这也是布依戏的特有风格。
  布依戏能够传承到今天,是因为有了一批将布依戏视为自己艺术生命的优秀传承人。黄朝宾,出生于1926年,12岁就师从册亨县乃言乡的戏师攻学小旦。如果不是他对布依戏的痴迷,也许他的人生之路就会改弦易辙了――当年,外国传教士看到他聪明伶俐,试图收他作为“神甫”的培养对象,但他没有动心,还是在求学之余虔心学戏。1953年土改结束时,他曾经带领乃言布依戏队庆贺演出,那是一次长达三天三夜的胜利大狂欢,倾注了他和演出队员们的全部热情。然而,“文革”时期,布依戏被列为“黑戏”,剧本、服装、道具被烧毁,戏队解散了,部分戏师进了“学习班”。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此期间黄朝宾就转而虔心于绘画、木工等技艺。不论境遇如何,只要从艺之心不灭,心灵都会找到最佳的归宿。改革开放以后,他习得的这些技艺都派上了大用场。他兴奋地忙碌着,翻箱倒柜,寻找布依戏幸存的残缺资料,回忆编写台本唱词;上山寻植物染料制作服装道具;到河边觅野生薏仁米来代珍珠……
  与黄朝宾同龄的罗国宗是册亨弼佑乡人,从小就活跃在布依族山乡,能演唱布依族小调,演奏布依族器乐。20岁时,他专程前往广西百乐乡向壮北戏师学艺。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1948年,寨上人家因办丧事请来了百乐乡的戏师们,这成为罗国宗带领本乡青年向广西艺人学戏的极好机缘。从那时起,弼佑乡就成立了业余的布依戏班,至今已是六十余年。人世间的一个甲子,发生了多少沧桑巨变?可罗国宗依然将布依戏作为自己人生的美好追求,并为之奋斗了一生。在文革最困难的年代,他和他的艺术都被打为“牛鬼蛇神”,失去了做人、演戏最起码的尊严,但他对布依戏依然执著于心。这就为布依戏以后的崛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机一到,他马上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布依戏的恢复工作。并改编整理了优秀传统剧目《罗细杏》。
  照20世纪80年代的势头,布依戏应当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天地了,但事情却非如人愿,随着年轻一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变化,布依戏又陷入濒危,这是老一代戏师所不曾料到的,但他们依然在努力抢救这一珍贵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