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似乎成了席卷整个亚洲的风潮,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御宅生存,如同背着全部家当的蜗牛。 一个非典型宅女的24小时
7:00/起床。无奈失败,继续睡眠。
7:25/光明战胜黑暗。起床成功。
8:00/收拾猫砂,加猫粮,换水。
9:00/打开网页,登录开心网。挪车,咬人,偷菜,参与投票。最后买卖奴隶。
9:10/登录《魔怪世界》。一个痴迷月余的网页游戏,经亲身体验,实乃女性用户比例最高的游戏,也许是这个游戏是养宠物打仗,充分考虑到我们广大宅女的精神生活。造兵,升级建筑,完毕。
10:00/开始聊天。与好友谈论电影《马文的爱情》。一致认为,男主角最差。
18:30/粘区兰州拉面馆解决晚餐。
19:10/打开电脑,查看电驴一天的收获。看电视上的各种台,各种广告,各种肥皂剧。
23:40/上床。登录专用QQ,与全国各地的宅男们打情骂俏。
01:00/睡觉。
以上日程安排节选自网上流传已久的“宅女生活日记”,看起来不可思议,可是“御宅”却早已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手机、电脑、MSN、淘宝、各种SNS网站和网络游戏……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够完成所有与生活相关的行为。但是,现代通讯快捷发达使得青年男女们对于科技过分依赖,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他们情愿蜷缩在个人世界里,回避与社会发生联系。与人交往时,他们会出现恐惧、自卑、害羞、封闭心理,宁愿缩在自己的“壳”里,“宅男”、“剩女”便成了这样一群社交缺失人群的代名词。
外界对御宅族的评价不高:如果说青少年中“网瘾患者”沉迷网络、难以自制,最终耽误学业的话,与他们相比,宅女、宅男们更为主动地放弃现实生活,情愿无奈地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吃不睡不消费都行,他们是SOHO族的反义词,SOHO族在家工作,御宅族在家不工作。在南方新锐媒体2008年年度词汇点评中认为,宅男、宅女、御宅族,成为最近几年的流行,其实就是“家里蹲”换了个通俗说法而已。
但是,“宅”文化真如媒体所说的这样吗?它的缘由和发展是怎样的?它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宅”出文化来
“宅”,是“御宅族”(Otakuzuku)的简称,在日语里,原意类似于中文里的“您”。“御宅族”人群被认为是沉迷在动画、漫画和游戏的世界中,缺乏社会沟通能力的人群。在它的发源地日本,其实已有近30g的历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御宅族”一直被主流文化排斥,却又为日本带来无法考量的巨大商业利益。
日本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于1983年在杂志首次使用了“御宅族”一词,并定义为“痴迷没有内涵的动画和科幻的人们”。对于一个合格的“御宅族”来说,不但要欣赏动画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考据癖”的精神去领会与作品、角色相关的一切,必须收集细节中所有的信息和出典。这么说来,身为一名专业的“御宅族”,他的知识面必须很广。据说,要真正做到合格的“御宅族”,必须对整个A.C.G(动画Ammatlon、漫画Comic、游戏Game)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在当今日本,“御宅文化”越来越沦为一种单纯的消费文化,它的价值远远超过2兆日元,而且战无不胜地出口到中国、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为日本创造了大量的外汇。而且,无数宅男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东京秋叶原就像北京中关村一样,是著名的电气商业街,每天云集着无数的“宅男”。就在这里,日本红十字会总社推出“女仆献血”,身穿女仆围裙的护士帮他们按摩手背,几乎与社会隔绝的御宅族热血沸腾,甘愿为社会公益挽起袖子。
不过,“御宅族”还属于边缘文化,并不为主流完全接受:那些在电车里默默清点刚买的一大包动漫物品的年轻男子,那些穿着女仆装飘过秋叶原街头的咖啡店女侍,那些提着装满同人志的旅行箱走在“淑女大道”上的“宅女”,对于守规矩的日本社会而言,是非常刺眼的。
这样看来,中国媒体笔下的“宅男”、“宅女”并不是它的真正意义。要还原“御宅族”一词,大抵应该符合下面几个特点:
他们极端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人必须面对现实,不工作赚钱哪有宅的资本?在日本,宅男很多都是夹着包的上班族,正是出于对业余爱好的疯狂痴迷,他们才必须忍受出门工作的烦恼,即便不出门,也必定有至少一份带来收入的兼职或是自由职业。而宅女的境遇似乎更加无奈,无论嫁人或工作都要求她们成熟起来,闷在家里不梳不洗、从不打扮的她们实在缺乏吸引力。花着父母血汗钱的人群有着另外的名号――啃老族、茧居族。
宅男宅女们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时常因为醉心于手头的事情而忘记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有精神的时候就是白天,不得不睡觉的时候就是晚上,几乎没有日与夜的概念。作息时间毫无规律可言,所以迟到是家常便饭。但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对于时间的把握能力却令人难望项背,可以说出某一集动画的哪一秒是什么台词,对游戏的操控可以精确到每一帧。也就是说,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
对自己专注的事物很执著。“御宅族”往往超乎常人想像的精力和执着,就看他们研究漫画细节直到吹毛求疵的劲头就知道了。另外想象力丰富、同情心和感情较强烈。
宅下去的经济考虑
经济危机席卷之下,越来越多的“宅经济”出现。所谓宅经济,就是指呆在家里面借助于互联网等媒介,足不出户完成诸如购物、交易、工作等经济活动。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成本低,效率高。方便了许多宅在家中创业的青年人。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宅创业”开始受到“御宅族”的欢迎。赵峰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河南郑州,开始在淘宝网上经营A.C G周边产品。为了看懂动画片而学会日语的他,通过网络与东京秋叶原的一位卖家结为好友,本来只是想自己买一些款式新、质量比较好的“手办”(即玩具模型)。但是无奈没有收入,买玩具就不能跟父母要钱了吧。赵峰开始想别的办法,他依托对方发过来的部分正品“手办”,在阿里巴巴上联系到了安徽省的厂家进行生产。他还专门开办了“御宅”主题的博客和论坛,从各个角度解释这些“手办”的特别之处。不仅能够广交朋友、也能发展客户,最关键这是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今,赵峰不仅在淘宝网是皇冠级卖家,也是网络上小有名气的“宅男”。2009年初,甚至接受了郑州市共青团颁发的网络“青年文明号”证书。当初大学毕业窝在家里,父母没少抱怨过他“啃老”,现在看他“玩物尚志”,真有点儿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个奇怪的儿子了。
而郑州市共青团的做法表明了地方政府的态度,“宅创业”这种新兴模式得到了他们鼓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将“宅男”“宅女”转化为“SOHO”一族,让他们从自己的爱好中找到生存之道。就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看来,全国范围内通过淘宝网平台进行创业的人应该不下于四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