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偏好大,北京就一直以大为荣:城市大、街道大、建筑大、公园大、剧院大、广场大、机场大……什么都喜欢大。一些人动不动就爱说“天子脚下皇城根儿”,这也是一种大,从潜意识里认定北京人比其他城市的人“大”。我是觉得北京的城市太大了,大到已经影响了生活品质的地步。
去过的伦敦、东京、首尔、香港、台北以及没去过的欧洲各国的首都,除绿化外,无论是街道还是建筑,都没有北京这种“大”,好像只有平壤和北京类似,金日成广场比天安门广场小不了多少,也是立着巨大的人头油画以代表太阳。
北京的大是有历史渊源的。北京以前叫元大都,元灭金后,定都北京,叫大都。元朝皇帝应该算北京城最早的“开发商”,这些来自大草原的胖子们觉得开封、杭州一类的城市忒小忒憋屈,不敞亮,便用大草原上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为北京城的城市风格奠定了基调,一个字:大。明代、清代的皇帝们又是来自辽阔地区的人,于是北京的大沉淀成了传统。
大与小、好与不好,本来是相对的,认为大可以扬国威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大和平头老百姓关系不大,基本上是皇帝公卿们享受的待遇,他们又不走路,哪里知道从天安门这头走到那头要多长时间,哪里知道要从北四环马路这边去到那边有多么不方便。
我在学院桥中国地质大学这边,要去北京语言大学,公交车站在马路对面,或者往北过天桥,或者往南穿桥洞,两头的路都在十分钟左右,估算一下,钻洞似乎比上桥稍近一点,于是决定钻洞。桥下没有红绿灯,车的流量大速度快,不冒险半个小时也过不去,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同残疾人在这里真不知该怎么办。上个星期在澳门,有的路也是没有红绿灯,但人家是车让人,北京不可能,车要让了人,它们就会半个小时过不去,所以只能是适者生存,老年人就别出门了。
道路一宽,人过马路麻烦,就懒得过去,于是路那边商店的顾客就少,不够维持它的基本开销,只好关门。北京的超市都比较大型,很远才有一个。比如45D00元一平米的“豪宅”太阳苑,号称“地铁、沃尔玛近在咫尺”,我和家人实地考察,从地铁口步行过去,25分钟,到沃尔玛,30分钟。这种广告如果在深圳,是会被状告欺诈的。但估计法院不会受理,因为的确是在“地铁旁”,并没有说在“地铁站旁”;
“近在咫尺”也没有错,谁能证明“咫尺”的具体长度?
同北京相反,香港等发达城市,居住与环境的人性关怀要充分得多:商店和超市总是布局在老年人的体力能够胜任的范围,人行横道一定有供残疾人使用的按铃;公共巴士的乘客到达一定的数量,其他人会自觉地停下等下一趟,绝不可能贴在别人的屁股上硬往上挤;香港地铁换乘其他线路的车就在下车的对面,而北京必须爬上爬下,老年人在北京自己出门是格外困难的。
天子脚下,其实一点也不爽,北京大,已到了大而不当的地步。那些长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同身受,但也可能已经被折磨得失去了知觉。